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2019.2 命题人:南昌二中 胡慧琼、黄雯 吉安县立中学 尹贤明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科技对艺术助力的震撼和艺术对科技批判的震惊相比,科技对于艺术的发威、震慑或制约是一种“含蓄的震慑力”。 现代社会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理性往往有条件转变为主流意识形态。那些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严肃批判,被当成是迷信。在科技理性兴起之后,神话与传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它们是不可由同行复制并检验的。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这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历来被视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才能或产品。尽管如此,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不仅是那些需要学徒吃苦耐劳的艺术复制环节逐渐被相对轻松的数码加工所取代,那些需要真人演员通过涉险展示勇气与才华的角色逐渐被数码特效所取代,并且,那些本来仰仗天才、灵感、直觉、顿悟的领域也渐渐为人工智能所蚕食,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虽然在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方面显示出某种与人类智能相似的特征,但既没有自身需要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动机、态度,也没有独立意志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 如今,科技与艺术互动的平台已经不限国家,甚至也不限于区域性国家联盟,而是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性组织。科技交流更多被当成硬实力输出,艺术交流被当成软实力输出,通过艺术展示科技实力(或者通过科技展示艺术实力)则构成了巧实力的一种形态。这类文化产品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仅推广了其意识形态,且展示了其科技水准,在精神层面对被输出国家的观众形成了某种震慑。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自由精神可能萎缩,创新创造可能走上歧途,不仅无助于人类形成和巩固命运共同体意识,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 科技理性对于艺术感性的制约、人工智能对于艺术角色的取代、科技实力对于艺术精神的裹挟,体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震慑。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博弈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心理来说堪称举足轻重,值得深入研究。当然,我们希望这种博弈是非零和性质的。 (节选自黄鸣奋《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脱离科学常识,不可被复制并检验,艺术创意受到科技理性的批判,神话也在科技昌明时消亡了。 B.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所扮演的艺术角色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工作者可能因此下岗。 C. 巧实力文化产品在精神层面会对被输出国家或地区形成震慑,这有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 D. 目前人工智能还依赖于人根据应用目的进行设计,没有独立意志,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
浏览完整试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紧扣信息时代这一立论背景,对当下科学与艺术如何良性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B. 文章提出科技对于艺术有“含蓄的震慑力”,并从三个层面展开并列式论证。 C. 文章第四段连用三个“可能”分析科技裹挟下的艺术命运,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 D. 全文以总分总式结构建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最后概述论证并提出希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并不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所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提升,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 B. 如果艺术工作者没有将自己转变为掌控人工智能的新型艺术家,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质变的“奇点”成会成真。 C. 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影片或视频游戏中的高科技炫目镜头,正在某种程度上夺取艺术带给我们的天才和勇气。 D. 科技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博弈影响现代社会心理,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这场博弈或可达成合作双赢的理想状态。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A项,扩大范围,收到科技理性批判的是“脱离科学常识的艺术创意”。B项,“被取代”绝对化,第三段“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由人设计和应用的阶段……因此,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仍然是人类的助手而已。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D项,“但其发展将带来令人担忧的前景”或然变必然,原文“不过,许多人早就预言上述局面发生根本变化的‘奇点’。这种质变是否会真的发生,只有历史发展才能回答”。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C项,“表明作者观点的不确定”错误,“在科技实力的裹挟下,艺术的交往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可能加剧当下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民族与种族、不同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对立和冲突”,是作者根据当前情况所做的推断,表示作者的担忧,不是观点不确定。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A项,“虚构可能发生事件的科幻作品也会遭到挤压”偷换概念,原文“科技并不是以在幻想中征服自然力为目标,而是实实在在驾驭自然力。因此,当科技昌明之际,神话就销声匿迹了。与之遭受类似挤压的还有仙妖、魔法、玄幻之类精神产品”。科幻作品并不等同于神话、玄幻,它在一定程度上以科学为依据。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单车尚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但这一创新留给人们的思考仍是略带苦涩的,共享单车的逻辑起点是符合市场期待的,即补足公共服务的细分领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的大量涌入,跑马圈地的商业模式,与有限城市空间的激烈碰撞,“公地悲剧”造成的单车资源巨大耗损,最终将共享单车拖入难以为继的运转轨道。 共享单车对公共空间无所顾忌地侵占,以解决公共服务难题的名义制造了公共服务难题,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背离;为了抢占市场,不惜过量供给单车,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也背离了“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对用户押金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乃至制造退出的不自由,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更进一步重挫品牌公信力,造成用户进一步流失。共享单车在这些颇为基础的规则上走错方向,尽管其表现形态具备令人炫目的互联网诠释,也难以避免今天的这场整体性后撤。 (摘编自《共享单车陷困境:互联网思维不是悬空之物》,2018年11月30日光明网) 材料二: 共享经济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人们“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现在又似乎眼看它陷入了某种僵局。 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从拼投放数量,走向拼服务、拼用户体验,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也需要摒弃“一刀切”的“禁投”思维,努力挖掘市场潜力和红利,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过去共享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本的自发式推动,现在监管与平台的深度磨合将变得更为重要。 时间倒流,如果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因政策原因“推迟”10年出现,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恐怕会大不一样。对待共享经济,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眼光。共享经济现在或仍难言成熟,但却已经深嵌于社会。 (摘编自《给共享经济弯路“试错”的包容》,2018年12月6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