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33  2019-06-0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9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
语言试卷(问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精神结构主要包括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审美艺术体系。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
审美艺术通过对感受的呈现和创作,让人回归万物一体的状态和高远存在的境界。与精神信仰体系、科学认知体系一样,审美艺术体系同样根源于人的有限性与追求无限性之间的关系。但与精神信仰不同,审美艺术是人类依靠感受、感悟、体验和直觉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本源,从而获得了生命的伟大感、美妙感、永恒感、力量感、价值感、神秘感和幸福感。感受是审美的本质,艺术是感受的创作和呈现。审美艺术与科学认知也是迥然不同的。它本质上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实用功利性、超物质现实性、超技术操作性、超逻辑概念性等审美特性,并以自身独特的机制推动着人类精神结构的生成、变迁和发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那就是不问青红皂白、不问来龙去脉的精神直观、生命直观、审美直观,也就是瞬间忘乎所以的心灵震颤。这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的东西。
中华民族以诗性特质和丰硕的审美艺术财富打造了诗的国度、审美的国度、文学的国度。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是人生经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庄子•齐物论》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人认为,天为万物之根本,人道源于天道;就连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也是生于人,本于天。中华美学中的气韵生动、涵化融通、阴阳化育、写意传神、和谐共生、情理交融、感悟直观等艺术概念与追求,才是对这一理念的呈现和阐发。艺术创作最终想要呈现出的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机活泼的世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直接、更加猛烈、更加深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未来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维?马文•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中预言,当计算机算法足够复杂时,机器将会出现情绪、意识和审美等特质,从而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超级智能》一书的作者尼克•波斯特罗姆把超级智能定义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到那时,人工智能、现代生物技术、脑科学等研究将直指人自身的改变和主体的重建,过去所有以主体基本稳定不变为理论前提的人类生存模式、图景和未来格局都将需要重新架构。
在传统视域下,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
(摘编自庞井君《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浏览完整试题A. 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
B. 审美艺术指向事物本质和世界本体,追寻人性的本源,让人在有限中获得无限。
C. 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
D. 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在相互比较中突出了审美艺术相对于精神信仰、科学认知的不同之处。
B. 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
C. 通过阐述审美艺术的特点及未来科技对审美艺术的影响,文章论述转向深刻。
D. 文章结尾立足未来,探讨了审美艺术的作用,但并未武断下结论,客观而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
B. 审美能超越存在本体的追问和沉思,可见人要超越现实的束缚就很难离开审美艺术。
C.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这不仅影响人类审美艺术,而且会影响人类精神结构。
D.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所以要想让人生更美好,就需平衡其与审美艺术的关系。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精神结构面临根本性挑战和挤压”改变信息,原文是“其中,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审美艺术受到根本性的挑战与挤压”,选项中将“审美艺术”改为了“人类精神结构”;C项,“与中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审美经验不同,西方美学的基础是主客二分”与文不符,漏掉信息,原文是“不同于西方美学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及时事物本体的追求和主体知情意的划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是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D项,“当机器超越人类智能,艺术形态将发生转变,审美艺术的关键作用也将随之改变”与文不符,原文是“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审美艺术在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如我们前面所判断的那样起到关键作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开放性的”。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第三段重点阐述我国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以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作用”表述不当,第三段主要是突出中华审美艺术的特点和追求。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科学认识体系越发达,人类精神结构的前景就越不确定,我们难以避免这种不确定”表述失当,原文是“在当下的大变革时代,人类精神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确定的前景”、“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题干中“……越发达。……越不确定”错误,文中并无此意。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媒体的发展深受产业革命影响,呈现出技术迭代引领媒体格局演变的发展轨迹。回望历史,正是纸张的普及、印刷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传媒领域进入了“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随着电讯技术的发展,传媒领域又进入了“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不容回避,无可回避。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媒体融合:用得好是真本事》,2019年3月18日)
材料二:


(数据来自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和各地方主流媒体以新技术为引领,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创新媒体融合传播手段,实时权威传递党的政策主张和两会代表委员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精心打造的“独家V观”、特稿、VR全景等时政类融媒体产品,展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传递两会声音,点击和阅读收看量屡创新高。融媒体行动“AI机器人上两会”、徽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传播的特点,实现了总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
各省级广播电视台以云平台为依托,调动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中心资源,通过人民视频和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矩阵传播,让两会报道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更有新和力。
(摘编自央视网《守正创新 融合传播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格局》,2019年3月9日)
材料三: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5年,新华社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11月,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民日报社推出“时光博物馆”主题活动、《中国很赞》手指舞接力挑战等,引爆人们的参与热情。中国日报社以《解码中国》等短视频栏目为依托,打造了“英国小妹”夏洛特等“网红”记者,透过“外眼”看中国、通过“外嘴”讲中国,扩大主题报道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余下试题这些年,通过主流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平实有力的话语真抵人心,时代强音让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洋溢满满正能量。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从拼海量向拼质量转变,从聚流量向聚人心跨越,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但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走好必由之路,牢记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气象万千。
(摘编自新华社《守正创新 有“融”乃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融合发展成就综述》,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裂变式成长,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有了更为迫切的期许。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下一个风口又会中哪里?
在专家李忠看来,“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新媒体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要大胆起用年轻人,打造一支真正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技术应用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不能是彼此割裂的状态。
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摘编自新华社《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2019年2月25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图表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已超过8亿。
B. 图中互联网普及率和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均持续提高,在2008年到2009年间,后者较前者增幅更加明显。
C. 在2008年,手机网民数还不到互联网民数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手机网民数已大致等同于互联网网民数。
D. 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
B. 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
C.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主流媒体积极创新,进行多样化传播,创新媒体融合方式报道新闻,取得明显效果。
D. 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
6. 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C
6. ①守正创新,创新内容及形式,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②更新观念,打造适应媒体发展的团队。媒体人应坚持道德底线,努力成为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③技术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重要驱动力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从2015年起,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超过90%,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其中,“可见手机上网已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于文无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重塑了传媒格局,并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带来从未有过的革命性影响,正在迅速重塑传媒格局,推动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B项,“传统媒体在过去掌控着舆论话语权,但随着传播方式等的变化,众多跨界者拥有了这一权力并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占领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的应该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原文是“过去传统媒体曾经掌控的‘舆论主场’成为众多跨界者涌入的“舆论广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D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容我们回避,足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其中,“若无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强音就难以直抵人心”于文无据。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媒体应如何进行融合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媒体的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本题中,措施包括:①守正创新,创新内容及形式,实现内容优势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高度结合,如“传统媒体引领、主导舆论作用受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主阵地”。②更新观念,打造适应媒体发展的团队。媒体人应坚持道德底线,努力成为符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如“媒体要有自己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德底线不可逾越,这就是融合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媒体人要实现突破和创新,就要勇于打破思想藩篱,从观念上进行自我革新”。③技术发展要与业务完全融合,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重要驱动力的作用,如“媒体融合发展,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也一定有新的挑战”。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中海幻想曲


展开余下试题王蒙
温柔的地中海是无法拒绝的,蓝紫的海波纺织着执拗无望与从容有定的花纹,雪白的浪花生灭着转瞬即逝的笑容。而原来看着十分伟岸的地中海邮轮,也由于它的安静无声,由于它的定力超强与减震设施,显得谨慎与委屈。空间与时间就这样在大海洋上聚合与离散,扩大与缩小,积存与失落,而体验、感动与忘却,就这样落花流水,风起云涌,而又欲诉无言,欲唱无响。时间与空间,生命与感叹永远这样移动着变化着逝去着。
她是一个三十九岁心猿意马的美女。身高一米七三,体重五十六点四公斤,长着广州人的眼睛,青岛人的身材,米脂人的脸庞与湖南人的意态;还有北京的学士,加州的硕士、海德堡的博士学位;有院士父亲、工商联主席爷爷、在梅兰芳门下学过戏的母亲。早在二十三年前,她陷入了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感情旋涡,然后遭遇到了身心俱碎的失望。她从此关闭心门,用学历学位与超级体力训练报复了生活。然后……她走向四十岁。
最后在三年前结识了比她小五岁的声乐教师小李,小李在彼得堡与拿玻里的比赛中都得了好名次。这终于使她恢复了美丽、笑容、狡黠,还有在大海上游览的美梦。
但在一个月前,发生了隔膜。他们二人已经确定了结婚日期,订好了婚礼举行的酒店。她热烈地希望小李为她做一件事。做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猜一猜:例如约小李与她一起看一部伊朗影片;例如请小李网购一瓶匈牙利产的以三十筐葡萄为原料的金色甜葡萄酒;例如要小李替她与她的一位闹了点误会的好友通一个电话,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这个小小的请求小李居然未予置理。这使她伤心欲绝,她取消了婚事,仅酒店的预订费用她与小李就损失了八千块。她的父母为此极为痛心。她则严正指出:她不可以为了结婚而结婚,她不是一件急于处理的、即将过期的罐头食品,她宁愿一辈子不结婚,她愿意独身一辈子。然后父亲摔了一把罕见的坭兴陶茶罐,母亲哭出了声。她过了两周从北京飞到慕尼黑转罗马上了一条邮轮,“地中海幻想曲”号。当然是邮轮,它与邮政无关,但是旅行社一律称之为邮轮。
第五天她与数千名游客上了希腊的圣托里尼岛。她在岛上吃了小吃并要了一瓶干白葡萄酒。她在小小的神奇的岛上,喝了一整瓶,她喝得欲醉还痴。傍晚上船以后她在阳台轮房倒头便睡。她后来梦见自己喝了琼浆玉液,梦到自己在地中海与大邮轮上飞翔。她觉得有点凉。头有点重。喝多了。不该喝许多酒。这时候有人敲她的舱门。
“我也在这条船上。我也在。我也上了这条船。上了船的也有我。”
像是读《弟子规》与《三字经》。像是九月一日的小学开学典礼。像是唱诗。像是念经。她哭起来了。
她飘到了第十三层的迪厅,她又转到了泰国餐室。她没有看到任何人,她失望了。同时她开始更加清楚地听到声音:“当然,我是小李。我也上了这条船。我就在你的旁边。你唱得太多了。你待会儿就看到我了。我给你买了三十筐标准的‘多卡衣’酒,我已经联系好了回国后马上去电影资料馆看伊朗影片《天堂里的孩子》,还有印度大师阿米尔•汗导演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我已经与你的闺蜜通了电话,她说下周五请我们二人到她家吃莲藕。还有,还有,还……”
还有什么呢?天啊,她睁开眼睛了,小李穿着邮轮的文化衫,黑色的图案,MSC①的字样赫然入目。他拿着一把经过他的粘贴修理完好如初的坭兴陶茶罐。小李哭了,她也哭了。
一小时后她开了电灯,在安静的船舱里她感觉到了些微的凄凉。她仍然相邻自己内心的强大。她看了看手机,是凌晨三点。她去卫生间漱洗。她穿上一件风衣。脖子上围上一块纱。此日的清晨应该在雅典卫城登陆,她坐了三个小时,提前在餐厅用了早餐,她轻松愉快地进入了自己的666号舱间。
她看到,自己房间的沙发桌上,摆着的是深色的坭兴陶罐,坚硬,光润,如墨化了的赤铜灰、黑、赤褐,逐步变化过去再慢慢归一,如金属如玉石又如玻璃。这就是被父亲在愤怒与怜爱中摔了八瓣的那件茶具上品。她终于明白了,信息中会有信息的隔膜,传播时会有传播的故障。小李在她的暴怒与伤心中只说过一句话:“我没有收到,没收到,没有收到你的微信啊!”
她喜欢这次旅行。她喜欢拿玻里的桑塔露琪亚港,小李给她唱过而且还会给她唱《桑塔露琪亚》②。她甚至坚信,如果余下的几天她不能在这个邮轮上找到小李,那么三天后小李一定会在罗马附近的奇维塔韦基亚码头、要不就是北京的首都机场,拿着一束产自荷兰的玫瑰等她。露琪亚的另一边就是庞贝,被维苏威火山爆发埋葬于公元75年。一面岩浆。一面火山灰。历史上有过那么多的悲苦恐惧。她们终于赶上了幸福。她祝愿自己与亲友过得幸福。
必须的。宋丹丹说。
(选自《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有删改)
注:①MSC:地中海航运有限公司,成立于1970年,业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②《桑塔露琪亚》:这首哥复沓的主题句是“请来我船上”。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 她的一个小小的请求,小李竟然未予置理,她暴怒而伤心,便取消了与小李的婚事,即使因此使双方蒙受损失她也在所不惜。
B. 题目有一石二鸟之效:女主角登上的邮轮号就叫“地中海幻想曲”,而作品写的又多是她在地中海上旅行时产生的幻听、幻觉。
C. 小说多用心理、景物描写,展现了学业有成而爱情受挫的女主角登上“地中海幻想曲”号邮轮后,在地中海的旅行经历和心理起伏。
D. 在这篇短小的名家新作中,读者仿佛跟随主人公观览了人生风景,体察了世间悲欢。作家用笔老辣精准,又有强烈的生命活力。
8. 小说中的“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结尾一段的作用。
【答案】7. C 8. ①美丽聪慧,家世显赫;②浪漫感性,随性自我;③清高倔强,不乏脆弱;④渴望幸福,追求完美。
9. ①表现人物性格。表现“她”的执拗倔强,自以为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收获幸福。②突出作品主题。表现人们历经波折与沧桑,懂得珍惜,渴望获得幸福。③简洁收束全文。借用名人的话,用“她”的心理独白作为小说的结局,简洁明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小说多用心理、景物描写”不当,文中景物描写主要在第一自然段,全文其他部分并无太多着墨。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人物形象 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本题中,她的形象特点主要是:①美丽聪慧,家世显赫,如“身高一米七三,体重五十六点四公斤,长着广州人的眼睛,青岛人的身材,米脂人的脸庞与湖南人的意态;还有北京的学士,加州的硕士、海德堡的博士学位;有院士父亲、工商联主席爷爷、在梅兰芳门下学过戏的母亲”;②浪漫感性,随性自我,如“这终于使她恢复了美丽、笑容、狡黠,还有在大海上游览的美梦”;③清高倔强,不乏脆弱,如文中说“对于这个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新疆维吾尔”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