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415 2019-06-0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5]
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扬雄撰、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卷一之《差》的注文中。当然,《太玄经》注文中所谓“春节”还不是我们今天作为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个节气。由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气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古人对其特别重视,而后逐渐延展开来,形成了系统的历法礼仪。
关于春节的礼俗,无论是经典文献,还是地方志书,都有大量记载。如《吕氏春秋》卷-《孟春纪》称: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亲载来耜措之,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
<吕氏春秋》上述记载的是先秦以前的情况,反映了上古社会对农耕的高度重视。
泰汉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古老的“籍田”仪式逐渐淡化,而“岁旦”之日的礼仪则不断增加新内容。尤其是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体现出道教的文化色彩。南北朝时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提到了正月一日,要有“爆竹…‘桃符…‘门神”
等。其中所谓“爆竹”,首见于《神异经》,该书旧题东方朔撰,此人被道教列入仙谱,故其书所言“爆竹”当出自道教。道教的桃符也逐渐演变为书写祝语的楹联,成为先民们过年时避凶迎祥的象征。在桃符、爆竹流行的过程中,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以及体现“天地水”崇拜的“三官信仰”也在民间社会扎根。
如何看待春节礼俗?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认知。但我们回溯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老的春节礼俗不仅经过了漫长历程,而且蕴含着深邃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人格完善、国家'台理等依然具有现实意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感恩。上古时代,天子为什幺要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因为天地生养万物,万物就是衣食父母,人通过汲取万物滋养而生存,这是根本所在。<吕氏春秋•本生》说:“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意思是讲,天子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保全天生的各种存在物。从这个角度看,上古时期的岁旦郊祭,即是天子为天下作出表率,像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那样报答天地的恩情,实际上也是保护生态的一种宣示,更是一种符号象征。
祈福。从生存角度讲,平安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我们的先民对此不仅有足够的认识,而且付诸行动。《吕氏春秋》所讲的“无失经纪,以初为常”,就是要通过观察,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四季变化的节奏,以便有所遵循,从而平安而健康地生活。燃爆竹、置桃符、画门神、贴春联等习俗,也是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生活渴望的继续。
反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要检讨以往的行为,若有过失,就得纠正,上自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如此。例如《太上灵宝补谢灶王经》说,司命灶君“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意思是说:灶王时刻监察一家命口的善恶举动,故而祭灶就是要懂得忏悔,明白是非功过,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在当代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摘编自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晋代范望注的《太玄经•差》注文中的“春节”一词,不是我们今天农历一年开始的正月初一,而是节气“立春”。
B从《吕氏春秋•孟春纪》记载的春节礼俗内容来看,上古时代高度重视农耕活动。
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c承袭于远古的“灶神信仰、玉皇大帝信仰、天地水信仰”的“三官信仰”.随着桃符、爆竹的流行,在民间扎下了根。
D天予率领百官到郊外去祭拜天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存需要。因为天地生养万物,而万物则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举《孟春纪》中天子举行“迎春”祭典,诏命史官保管文献经籍、制定历法,举行“籍田”典礼等活动,论证了先秦以前对农耕的重视。
B第三段指出“爆竹”一词最初见于《神异经》,而该书旧题为被道教列入仙谱的东方朔撰,意在证明从汉代始,岁旦节庆逐渐具有道教色彩。
C文章大量引用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对天子“郊祭”这一现象的分析,指出春节礼俗蕴含着“感恩”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重点从“春节礼俗的变迁以及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精神”两个方而对“春节”这一节日进行了阐释,论据充分,脉络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之所以重视“立春”这个节气,是因为他们认为它是由弱而强、由衰而盛的转折,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B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自秦汉以来,“岁旦”之日的礼仪内容不断丰富,而古老的“籍田”仪式则逐渐消亡。
c春节礼俗所蕴含的“感恩、反省”等文化精神不仅在上古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D在如何看待春节礼俗这一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礼俗所蕴含的深造的文化精神却是客观存在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 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牧现金。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幺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 5万家服务商的2 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牧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 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刘蛲、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 0%。
B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上要原因是香港人‘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 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色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6.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而文字,完成7-9题。
百年震柳
粱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竞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 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合。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幺。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而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日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8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樊莹,字延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嚣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阔,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琼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七年,迁南京工鄙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祚,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日:“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明史•樊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B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C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D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B 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明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应天府作为留都。
c 净军,是由宦官太监组成的军队;当势太监被贬斥,但罪不至死,就充军到净军。
D 削籍,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理的一种处罚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樊莹体恤百姓,为民兴利除弊。他出任松江府知府时,令粮长专门运粮,解放了民夫,也给粮长以优惠;他对周忱赋役旧法稍作变通,百姓困境大为缓解。
B 樊莹做事果决,能够力排众议。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河南田赋积弊本末,但众人为难他;樊莹则建议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徐恪通过樊莹部吏很快查清积弊。
C 樊莹查办弊案,能够严明纲纪。景东卫、宜良、曲靖等多有异常灾象,樊莹受命巡察;他弹劾镇巡官员,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对“景东之乱”祸首吴勇弹劾并定罪。
D 樊莹曾遭诬陷,最终平反昭雪。因隆平候争袭和松江官布之事,他遭到刘瑾多方陷害,其生活更加困窘;刘瑾失败后,樊莹复名原官,追赠官职,谥号清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请。(10分)
(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2)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居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4对刘长9即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而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涛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而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15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济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l小题,6分)
1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步兴起,在拓展知识边界的同时,也让“知识普惠”
的愿景遂渐接近现实。短视频以 为显著特征,在十几秒钟内以____的形式,将隐性的知识内容以显象化形式传递给受众, ( ),符合碎片化传播的环境和信息接收习惯,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拓展了知识传播的广度,有助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截至2018年1 2月8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1 8万个,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知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谢维和指出,知识的内涵与传承方式从口耳相传到文字书籍,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朕网,在不断演变。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目前,抖音已陆续开展“向日蔡计划”“我的科学之yeah”“谁说科学不抖音”等活动、未来,抖音将持续与更多的科研机构、科普专业人士建立合作,对知识传播内容进行倾斜和扶持,进一步推动“知识普惠”,让短视频内容不仅“有用”,而且“ ”:让高深的科普知识 地走出实验室、研究院,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高深专业知识是短视频平台的优势
B这种短视频平台以新奇、有趣的形式传递给普通群众高深的专业知识
c普通群众能够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
D高深的专业知识是通过短视频,以新奇、有趣的形式接触到普通群众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短小精悍 声情并茂 妙不可言 绵延不绝
B 小巧玲珑 声情并茂 妙趣横生 绵延不绝
c短小精悍 图文并茂 妙趣横生 源源不断
D小巧玲珑 图文并茂 妙不可言 源源不断
19文中划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
A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的传播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B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平台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传播技术。
c在新时代,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来传播知识,特别是新的平台,要学会运用新的信息技术。
D在新时代,传播知识要掌握新的传播技术,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要学会运用新的平台。
20阅读下而一段文字,简要概括其信息。要求:①要点全而;②表述连贯;⑧不超过45字。(6分)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制作版画,要先用刀具在版上刻出画面
上一篇: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2019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9届黑龙”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