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692 2019-06-04
标签:
北京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2]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9.06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
生
须
知
1. 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学校开展“走进甲骨文发源地——古都安阳”的研学活动。同学们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探访殷墟博物苑,领略汉字魅力、感受文化内涵。请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阅读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的前言,完成(1)(2)题。(4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岁月长河,舞动着绵延起伏的文波字浪;几百世沧海桑田,积淀了中华文字的一脉相承。文字的产生,凝聚了炎黄子孙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心血智慧;文字的发展,写照了中华民族融合进步走向统一的文明历程。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以强大的超方言性、缜密的构形体系精妙的义理逻辑和鲜明的审美内涵而著称于世。字里行间,记录了中华民族古老独特的传统文化;章节段落,再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卓越风姿。汉字承载历史,历史演yì( )汉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汉字,正在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文化孕育了多种不同的文字种类,然而每种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有的已遁入历史云烟,有的传承至今仍在发展,有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改进或新创的文字。但纵观古今,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的交相辉 yìng( ),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字的大家庭。
(1)下面对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A.缜(zhěn)密 卓(zhuō)越 演绎 交相辉应
B.缜(shèn)密 卓(zhuō)越 演译 交相辉映
C.缜(zhěn)密 卓(zhuó)越 演绎 交相辉映
D.缜(shèn)密 卓(zhuó)越 演译 交相辉应
(2)汉字美在其独特的文化意蕴,了解汉字的本源,可以更好地理解字义。下面对文段中画
横线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甲骨文为“ ”,像地面“ ”上生出新芽“ ”,意为新芽破士而出的样子。
B.步,甲骨文为“ ”,像双脚“ ”一前一后,一左一右行进的样子,意为步履蹒跚。
C.言,甲骨文为“ ”,像口“ ”上有舌“ ”,口舌动而言出,意为说话、言语。
D.化,甲骨文为“ ”,“ ”像一个正立的人,“ ”像一个倒立的人,意为变化。
2.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第三展厅,同学们看到下面一段文字,请结合“和”字两种不同字体的特点,说明这一阶段字体笔画的主要变化。(2分)
到了汉代,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少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
篆书 隶书
说明:
3.走进殷墟博物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青铜鼎,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司母戊鼎(复制品,原鼎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称为后母戊鼎)。它在殷墟出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阅读【链接材料】,完成(1)-(3)题。(6分)
【链接材料】
浏览完整试题
楚子①伐陆浑之戎②,遂至于雒③,观兵于周疆。定王④使王孙满劳⑤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注:①[楚子]楚庄王。②[陆浑之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一支。③[雒]指雒水。④[定王]周定王。⑤[劳]慰劳。⑥[休明]美善光明。⑦[奸回]奸恶邪僻。
(1)结合【链接材料】和下面《古代汉语词典》对“鼎”的解释,说说楚子“问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2分)
鼎:①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又用为礼器。②鼎为传国之重器,因用以喻王位、帝业。③显赫,大。④方,正要。
答:
(2)下列各项与王孙满说的“在德不在鼎”一句中的“德”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丙】因他(太史慈)远出,有老母住在离城二十里之外,融(孔融)常使人遗以粟帛,母感融德,
故特使慈来救。(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3)【链接材料】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 (体例)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我们学过的《 》文,记录了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2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一)默写。(共4分)
4.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1分)
5. ,关山度若飞。(北朝民歌《木兰诗》)(1分)
6. 在以“坚守志向,注重方法”为主题的初三学习交流活动上,主持人在开场白中引用了《论语》中的“ , ”来强调此次活动的主题。(2分)
(二) 阅读《泊秦淮》,完成7-9题。(共5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 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2分)
答:
8.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9.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1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3题。(共10分)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①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若夫中华四裔①驰名猎取者,皆饶郡②浮梁景德镇
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
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
②凡造杯盘无有定形模式,以两手捧泥盔冒之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功多业熟,即千万如出一范。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图1)。漉上盔冒,过利刀二次(图2)过刀时手脉微振,烧出即成雀口)。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图。圈后或画或书字,画后喷水数口,然后过釉。
③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①[四裔]四方边远之地。②[饶郡]江西饶州府,即指浮梁县景德镇。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薄如钱唇 日薄西山
B.瞬息可就 功成名就
C.功多业熟 熟能生巧
D.辨认真足 丰衣足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翻译:
12.【甲】文第②段在介绍活板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制字、 ① 、 排字、 ② 、的顺序说明的;【乙】文第②段在介绍瓷器制作的方法时,是按照 ③ 、晒坯、利坯、画坯、 ④ 的顺序说明的。(4分)
13.结合【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内容,说说制字之“活”和烧瓷用火的特点各体现在何处。(3分)
答:
三、名著阅读(5分)
14.读书使人向善。结合你阅读过的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善”的理解是如何逐步加深的。(100字左右)
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17题。(共7分)
【材料一】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① (揭示 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展开余下试题
我国纪录片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辉煌于七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让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地理及人文,对以后纪录片的发展影响巨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纪录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选取新时期国家各个领域发展变迁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舌尖上的中国》用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各地的美食生态,于一餐一食之间,诠释着中国人的智慧与人文关怀国产纪录片的题村越来越丰富,表现方式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摒弃了“长篇论述”的方式采用短小的分级设置,以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适应互联网时代的
② (碎片化 整体化)传播的特征,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奇遇人生》十位行者,十段旅程,以全新的“纪录片+真人秀”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国产纪录片也在积极尝试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行走敦煌》将莫高窟从未对外开放的第285号洞窟模型放入游戏引擎当中,利用VR技术给人们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行走在相关场景中,深入理解壁画故事。
【材料二】
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
入为46.02亿元,同比增长164%;生产总值为6445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
2018年,中国纪录片的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其中新媒体总投入约11亿元,同比增长83%。新媒
体的生产体量实现两连跳:2017年超过国家机构,跃居第三位;2018年超过民营公司,跃居第二位。
15. 【材料一】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2分)
16.阅读【材料二】中的图工和图2,结合这则材料所说明的主要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至少答出两个。(2分)
答:
17.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迎来发展黄金期的原因。(3分
答:
(二)阅读《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
舒晋瑜
雨后的莒县博物馆,巍峨的气势中又有几分清新素朴。
80岁的老馆长苏兆庆正给参观者讲解。这座20000平米的博物馆,留下苏兆庆几十年不停歇的脚印。我说,待在这里,看着一件件展品,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他笑了,说:“成就感觉不到,文物好比是自己的孩子。我的生命就靠博物馆支撑着。”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见证了莒县博物馆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20平米•200平米•2000平米•20000平米
1976年春天,苏兆庆在莒县文化馆负责文物征集工作。有一回,他收集了4件文物,给了人家60元钱。可是这一行为却被文化馆长批评“乱花钱”。苏兆庆坐不住了。他一气之下找到了县委书记,说想成立文物管理所。书记问他,经费怎么办?他说:“我自己想办法!”
听上去,只有20平方米的莒县文管所,是苏兆庆一时负气的行为。但实际上,他自打走街串巷收集文物的时候起,就爱上了这一行。
他收集文物,有好几招。
一是守。在莒县,老苏几乎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文物,懂行,有“好东西”都愿意拿来给他看。1980年,有人拿来一件文物,苏兆庆一看,是玉琮,中间有圆孔,四边圆滑,是原始氏族部落礼地神时使用的礼器。苏兆庆说,“入了账,可就是国家的了。你为国家贡献了文物,应该奖励你。”
二是劝。苏兆庆听说莒县的赵明禄家里有“好东西”,苏兆庆就经常去找他聊天,有一次聊到得意处,赵明禄搬出了董其昌的行书中堂让老苏看。苏兆庆劝他捐给国家,赵明禄就是不松口。后来,苏兆庆听说赵明禄要盖房子,手头有些紧,就又来劝他捐给国家,并答应奖励他25元。这一次,赵明禄没再坚持。他不但捐出了清代董其昌的行书,还捐出黄慎的水墨写意画《渔家乐》。
三是磨。80年代初,一个熟人说邻居有个壶,苏兆庆赶紧去看,壶盘口细短颈,圆鼓腹,假圈足,腹上塑一龙,龙身钻入壶内,又从壶腹对侧伸出头来,整个器物构思独特,制作精美。苏兆庆知道遇见了好文物,多次上门,终于成交。后来经鉴定,这把壶属国家一级文物。
1979年,随着文物的增多,20平米的小房子渐无苏兆庆立足之地。在经过多重努力之后,“博物馆”从20平米的小屋变成了200平米的独立小院;1989年,莒县博物馆在县城建起陈列楼,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新世纪以后,文物还在不断地增加,2009年,莒州博物馆开馆,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
苏兆庆说,他喜欢到处跑,抢救发掘,好多文物就是这么一件件积累起来的,几乎每一件背后都藏着故事。他自豪地说,齐鲁文化用文献可以摆出来,莒文化可以用文物摆出来。5000年的文明之路,竟然通过苏兆庆的考古人生将其一步步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
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
1960年夏季的一天,莒县普降暴雨,山洪暴发。苏兆庆接到电话:“河崖里冲出3个大陶器,看起来像三个大炮弹!”他不顾土路泥泞,蹬上自行车就赶到现场。他发现每件器物胸部都刻有图画,便以图画称这三件文物为:“日月山”“锛”和“斧”的“大炮弹”。
1969年,苏兆庆带着这三个“炮弹”进京参加展览。他将重约200斤的3个“大炮弹”装箱,其中两个用绳子拴着,挂在胸前和后背,左手再拎一个,右手还拿着随身物品,就这么上下汽车和火车。后来提及此事,学界都惊出一身冷汗。“我当时的情景就像个逃难的一样。”苏兆庆回忆说,自己当时敢这么干,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三个“炮弹”是改写中国文明史的无价之宝。原来“大炮弹”是大口尊,被古文字学界称之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物证。随着“陶文大口尊”在国内外的展览,它就像当年发现的“甲骨文”一样,为考古、历史、古文字、天文学界所瞩目。
有专家指出,大口尊外部刻画的“日月山”图形是一个会意字“旦”,“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苏兆庆受到启发,他想,先人在陶文上刻的图形,不可能是为了创造文字,而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他大胆设想如果在聚落居住的地方有突出的山峰,只要观测点选择得当,就能看到陶文所示的景象。 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苏兆庆曾在春分、秋分季节,先后十次骑着自行车去陵阳河遗址发掘点中央观察日出现象。“春分时太阳升到山之巅,就能出现陶文的图景,它可能是东夷民族一个部落天文观象台的遗址。”苏兆庆说。遗址东方也有一个高耸的孤峰,从前高峰处有一个塔,被称为莒城八景“屋楼春晓”。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当追溯到5000年前。
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莒地文明终于在她的后代面前露出了真容。
金点子•( )•文物之外的功夫
1957年接触文物时,苏兆庆几乎是一窍不通。他完全是在实践中学习,家里的十几架书,都是和文物考古历史有关。无论是文献资料、实物资料,还是民间资料,苏兆庆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研究文物要在文物之外下功夫,“历史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怎能一下子明白?所以要扎扎实实一步步来。这是对文化和历史本身的负责,也是对祖先、民族和未来的负责。”
最初在陵阳河发现的三口大尊皆是洪水冲出来的,学界一直有人怀疑是否真是莒地出土,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陵阳河再挖出一个来。1979年,在苏兆庆的多方努力下,新一轮的挖掘工作开启。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几无收获,失望的挖掘负责人因与苏兆庆观点不合愤而离去。现场只剩苏兆庆与支持他点的万良三人人手不足,苏兆庆以每120元的价格从附近村子里雇用60位民工,沿陵阳河沟深挖。
展开余下试题
一天,一直挖到中午仍然一无所获。挖掘队放工,苏兆庆到河沟中洗手,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角陶片,凭直觉,苏兆庆兴奋地高呼:“大口尊。”几人高兴得顾不上吃饭顾不得找工具,直接用手扒了起来。直到把它扒出来,苏兆庆才感觉到磨出血的两手生疼。考古界称,老苏和赖非“洗手得宝”。
2012年,苏兆庆听说有人发现石头上有字,第二天他就带着宣纸和拓片工具去了,先后考证了14次,确定是岩画,上有圆,下有方,中间是人。这一大发现,填补了山东没有原始岩画的空白。
有人对苏兆庆说,这个老头真有福!苏兆庆就乐了,他说,挖不着是正常,挖着了是侥幸。恰恰他挖到的都是精品,这是福分和勤奋努力结合的结果。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苏兆庆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他们有的来自苏兆庆的慧眼识珠,有的来自四里八乡慕名人的无私奉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苏兆庆将她们一一收藏进馆,无一私藏,也正是苏兆庆这份公心,让今天的莒州博物馆成为国内学界知名的文物藏馆,更成就了今天莒县的文化高度,让沉积千年的莒文化重放光彩。
(有删改)
18.阅读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你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并说说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2分)
问题:
原因:
19.根据第三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下面最恰当的项是( )(2分)
【甲】有才气 【乙】笨力气 【丙】凭运气
20.苏兆庆“从文化馆的一名职员,成长为一名文物专家”,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大炮弹•日月山•大口尊”的内容进行简要说明。(4分)
答:
21.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苏兆庆与莒县博物馆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谈谈你对题目“一个人和一座博物馆”的理解。(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共7分)
①生活中,有人习惯高谈阔论,有人喜欢低声细语,有人善于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交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善用语言,才能使语言充满力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语言充满力量呢?
②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物。有物者,就是要有内容。我们说话、交流,本质上是一个信息互通的过程,说话人总要传递信息,听话人总要获取信息。说话人观点清楚,内容详实、准确,听话人才能获取想要的信息,这样的表达才有意义。说话空洞无物,往往使人厌倦;言语充实有物,常常让人如沐春风。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理。有理,就是要有道理。说话有凭有据,逻辑清楚,才能以理服人。春秋时,秦晋攻打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被派去说服秦伯,他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现实形势等方面分析了“存郑”“它郑”对于秦国现实的利弊,凭借语言的力量说退了秦师。 。
④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情话语真情充沛,往往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在抵御外侮的年代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日救亡热情,召唤无数志士奔赴沙场,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和平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饱含爱国深情,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援三线、奔边疆,为祖国的腾飞贡献了青春与力量。这些口号倾注了真情,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力量,不仅给当时人们以动力,还足以抵御时光的磨砺而历久弥新。
⑤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赵国上卿蔺相如,面对老将廉颇的刁难百般退让,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国家”“后私仇”不仅体现着蔺相如的宽宏之量,更表达了他拳拳的爱国之心,成就了将相和谐、共保家国的美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仁人志士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彰显的是他们的信仰与情怀。习近平主席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问题时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坚定的话语充分展现出政治家爱国为民的忘我情怀。
⑥反之,不善用语言,容易词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特别是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不慎重,不推敲,信口开河,一句不当的言论往往会引起轩然大波,于己无利,于人有害。
⑦当然,我们强调善用语言,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意见,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22.文章是如何围绕“善用语言”展开论述的?(3分)
答:
23.请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建立起本段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分)
答:
24.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要让语言有力量,除了文中提到的观点外,还应注意什么?请说明理
由。(2分)
答:
四、写作(40分)
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生活中总有些仪式,或为我们而设,或被我们拥有……那些仪式,或留在记忆深处,
或与我们常相伴随,让我们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请将“这个仪式,让我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请你发挥想象,以“假如地球交给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哪怕仅只一天
如同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
孩子和星星们边玩边唱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好比一只大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
哪怕就玩一天,让他们不再饥饿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哪怕仅只一天,让世界学会友爱
孩子们将从我们手中接过地球
从此种上永生的树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9.06
一、基础•运用(共12分)
1.(1)C(2)B(共4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2分)
2.示例
上一篇:
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19年安徽中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标签:
北京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9年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