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550  2019-09-0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如2019年浙江卷第21题;(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考向一 炼字炼词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是触觉,“红光”是视觉,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壮丽的景色。考生了解了字的本义,再联系文中内容明白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题目。
新秋雨后
齐 己
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
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①。
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
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②经。
【注】①蟋蟀:多栖息于草丛间,一般在8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②漆园:庄子称为漆园吏,故后世多以漆园指代庄子。
颔联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新”“老”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②“新”“老”细致地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蟋蟀一般在8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诗句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浏览完整试题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诗人所在地。②晋昌:瓜州。
“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赏析。
【答案】“挂”字。“挂”是“悬挂”之意,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突出乡愁的沉重,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更显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是一道炼字题,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该句中用得最传神的字就是“挂”,作者巧妙地运用“挂”这一动词,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突出乡愁的沉重。
技巧点拨
1.抓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如第1题,用一个动词“涌”,就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般从红光中涌出的奇丽景象。
2.抓形容词。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考向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 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
【答案】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
【解析】要分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作用,考生首先要对该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其意蕴和情感。对于本题而言,结合全篇和注释可知,“看剑”表现作者的报国志向,“引杯”即借酒消愁,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另外,“看剑引杯长”是上片的最后一句,结构上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上片“追想彭门”“千骑云屯平野”等回忆往昔戎马岁月的语句,以及注解中作者“率部北上,援助抗辽”,都体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下片的“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英俊”“凋亡”“如今霜鬓”等都体现了人生垂暮、英雄不再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 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技巧点拨
1.把握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含意。理解语句含意是赏析语句的基础,而理解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又是理解语句含意的基础。
2.赏析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效果。要求考生赏析的语句大多是表达技巧较为丰富的语句,考生在理解语句含意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倒装句、反问句、设问句)、用词(叠词、量词)特点等。
3.结合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考生要吃准题干要求,若题干要求赏析某个语句,则答案应包括理解语句含意,分析表达技巧,理解思想情感三个部分;若题干只要求分析某句的表达特色,就可主要分析表达技巧和内容,不必分析情感;若题干要求分析某句的作用,则拟写答案时除了分析语句含意、情感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如第1题的答案“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就是对语句作用的分析。
考向三 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 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闻”。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解析】解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把握诗歌内容,寻找诗歌的诗眼。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景物特色的词句,从词性的角度看多是动词或形容词等。《闻泉》一诗,写诗人夜宿山中,被泉声惊醒,引起遐思,从泉声中捕捉领悟到自然界的情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最能统领全文的字就是“闻”。(2)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诗眼特点。分析诗眼的作用或解说为什么某个字词是诗眼,就要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特征。比如“闻”,统领了诗歌内容:诗人在睡梦中被淅淅沥沥的泉声惊醒,然后听到这悦耳的泉声,并想要把泉声用琴弹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名师点睛
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关注词语词性。(1)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意的动词。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2)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3)词类活用现象。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1)题目。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内容,比如上述题,“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2)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3)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考向四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豪迈。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二是遣词用字不同凡响,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上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在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概括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风格术语),如通过诗歌中的“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倚剑长歌”等词句,很容易感悟到诗歌的语言风格为“豪迈”。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诗歌的豪迈语言风格体现在情感(豪情万丈)、遣词用字(“插”“压”)、意境开阔(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等方面。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三堂东湖作
韦 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 ①,岸铺芳草睡②。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蝃 :彩虹。②:池鹭。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遣词造句,写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用真切的情意打动读者。诗歌开篇直接入题,然后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组织在一起,营造活泼、优美、迷人、宁静的氛围。②用词生动准确。如动词“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态,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合,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再如形容词“乱”,用来形容蛙声,惟妙惟肖。还有名词“蝃 ”“”“黄昏”“烟雨”等,读来流畅自然,声韵和谐,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解析】解答赏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全面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本诗描写了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的情景。诗人用清新秀丽的笔触勾画出了湖光山色,寄寓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第二步,多角度思考,体会语言特色。韦庄的律诗,多明快清新。就这首诗而言,诗人并没有使用什么手法,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直接描写所见景色,直抒心中感受。诗歌开篇就从“满塘秋水”着笔,直接入题。接着描写看到的景色:湖面上漂浮着十亩菱花,湖上横跨新桥,湖岸上芳草如茵,池鹭睡卧、蛙鸣声声等,这些描写都明白晓畅,语言平实。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使用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都十分生动恰切,比如“乱”,形象地描述了蛙鸣的情态等。
名师点睛
概括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综合赏析,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风格)。鉴赏时的难点就在于用一个词语从总体上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答题术语: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俊爽、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3.答题模板: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第1题中的“豪迈”风格)+列例证(用诗歌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第1题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第1题中,表现出作者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满庭芳•京口①感怀
汤式②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③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
【注】①京口,今镇江,是长江下游的重镇,古都金陵的门户。②汤式,字舜民,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③海门,长江镇江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之为海,其地成为海门。
“海门天堑还依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词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
庾信①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⑤,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②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③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④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⑤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展开余下试题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
苏 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诗人写白鹭,不用“飞”“翔”之类的动词,却选用一“横”字,可谓匠心独运。试选一个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其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阮 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注】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 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神仙环珮: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两句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敦煌曲子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①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②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①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②参辰:星宿名。
试就该词的语言特点加以鉴赏。

一、【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首联中“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四、【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闯关检测
1.示例1: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2: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结合全诗感情基调等内容理解与分析。“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如雪”,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写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2.①此句描写镇江江面广阔,万古奔流的场景,紧承前三句之景;②“天堑还依旧”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兴亡之事难免,寄寓作者无限感慨;③引出下文,突出“感怀”的主旨,表达作者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曲中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语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曲,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海门天堑还依旧”,结合注释③内容分析,描写镇江江面广阔,万古奔流的场景。结合后面“滚滚东流,铁瓮城横刺着虎口……灯火望扬州”分析,引出下文,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突出“感怀”的主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还依旧”分析,以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世事无常,寄寓作者无限感慨。
3.“不解围”三个字卒章显志,与前八句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使前面的各种烘托都成为“不解围”的烘托映衬。“不解围”的结果令人意外,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这一结尾使得诗歌内容跌宕起伏,引人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这是针对炼字设题,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结合句意分析效果。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解释词语的意思,指出手法,代入句中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备战2020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5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