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小题,共9分) “浩瀚的大漠戈壁、葱郁的原始森林、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这些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然而,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的“生态游”时却不无担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其宗旨是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不仅要求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而且要求游客行为要“环保”,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关于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北极熊、企鹅、海豚和澳大利亚野犬,甚至热带雨林里的鸟类,都受到愈来愈大的来自生态旅游方面的影响,它们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 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都说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然而,生物学家指出,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包括传播疾病、干扰动物日常作息,从而损害其健康。一些专家还指出,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乱抛废弃物品、乱折花草树木、惊吓野生动物、随意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也给优美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而实际上,除了极少数例外,生态旅游计划都未经审核论证,举办的业者并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他们口口声声说完全尽到了生态保护的责任,然而,由于缺少监督,真正做到既促进了旅游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业者少之又少。业者和游客有能力做到的,大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违反土地使用法规、不乱砍树木、不惊吓动物等等。然而每逢节假日、偏远、生态多样的地区每每人山人海,这对动物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它们看到这么多的人涌到身边,特别容易紧张,症状包括心跳加速、繁殖率降低,以及荷尔蒙失调。 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但发展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动物的权益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它们,也就没有了生态,还谈什么生态旅游。 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1. 下列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指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为对象,感悟大自然的杰作,与自然界各种生灵亲密接触的旅游行为。 B. 指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以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为宗旨的一种旅游行为。 C. 指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接近珍稀野生动物,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的旅游行为。 D. 指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的一种旅游行为。 2. 下列对“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生态游’时却不无担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 以“生态旅游”做卖点的旅游广告在“十一黄金周”前频频亮相,充满诱惑。 B. 生态旅游表面上看是喜欢那些珍稀野生动物,但游客们的行为其实害了它们。 C. 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影响,而实际上大都未经审核论证。
浏览完整试题D. 举办的业者大都无生态保护方面的资历,而不少旅游者素质较差,行为不文明.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频频接近野生动物,会造成动物心理紧张,压力增加,体重减轻,有的甚至死亡,生态旅游应该赶快刹车。 B. 生态旅游计划经审核论证,生态旅游经管理和监督,完全可以避免对动物的健康造成影响和损害。 C. 随着生态旅游业在我国蓬勃兴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保护和管理,应引起全社会重视。 D. 由于开展生态旅游,目前我国已有大量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遭破坏,旅游资源退化,说明我国不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7分)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 B. 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 C. 第2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反衬民歌手的美好形象。 D. 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 E. 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 5. 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6分) 6. 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6分) 三、古诗阅读(2小题,共12分) 西 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 7. 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___________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每空3分) 8. 你可以从诗中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请结合诗歌第三、第四句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6小题,共26分)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 从容:不慌不忙、舒缓 B. 直堕其履圮下 直:直接,不拐弯 C. 良因怪之 怪:觉……奇怪 D.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他:别的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展开余下试题C.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父以足受,笑而去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1. 翻译下列句子。(各5分,共20分) (1)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2)与老人期,后,何也? (3)父去里所,复还 (4)良夜未半往 五、填空(每空1分,共11分) 12.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⑦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 __________ 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______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___________》。 六、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5小题,共15分) 1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戳穿(chuò) 不折不挠(ráo) 溺爱(nì) B. 蛮横(hèng) 出言不逊(xùn) 畸形(qí) C. 悲恸(tòng) 衣裳褴褛(lán) 煞白(shà) D. 酝酿(niàn) 恶语中伤(zhòng) 辍学(chuò) 1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声色俱厉 三顾茅庐 深恶痛疾 B. 再接再厉 偃旗息鼓 精益求精 C. 声名狼藉 大势渲染 直截了当 D. 耐人寻味 小心翼翼 杞人忧天 15.下列句子中有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那歪骂族,表面看来似夏天空中的苍蝇,除了嘤嘤嗡嗡之外似乎与世无争,而实质也如苍蝇,浑身带满了细菌,害人不浅。 B. 我们总是闲庭信步,不能说是优哉游哉,也可以称悠然自得。 C. 如今是既看不到苦楝树,也听不到人们讲起苦楝树了。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会不会成为苦楝树的墓志铭呢? D. 要 “对黑恶势力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是做不到,问题在于能否真正去做,是否能真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1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⑴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 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同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⑵今年我国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的票价一律不再上浮,这标志着 了6年之久的火车票春运上浮政策正式终止。 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 基本规律。 A. 生产 实施 以及 B. 生产 实施 及其 C. 节约 实行 及其 D. 节约 实行 以及 17. 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10架机身喷有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阿尔法”喷气机依次按编号停放在停机坪上。 B. 一名中国人质死于巴人质危机,要求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要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C. 台商春节包机不必经停港澳等第三地,在各飞航点之间直接对飞,以增加乘客安全系数,减少劳顿之苦,减少给航空公司增加的额外费用。 D.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举目张似的纲领性文件。 七、作文(共60分) 18.过完了初三那学习紧张的日子,中考以后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么,这个夏天你又是怎样过的呢?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吗?请以《这个夏天有点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为记叙文。 (2)把题目补充完整,空格处可填“轻松”“忧伤”“忙碌”“冷”“放纵”等等词语。 (3)要求:结合自己经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少于800字。
2019级高一入学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 【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题干中问的是“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问题。A项“以大漠戈壁、原始森林为对象”,应“以自然景物为对象”。C项“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不符合文意。判断依据:“有专家说,现在社会上对生态旅游就是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的认识是片面的。”D项“既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又能达到环保的理想”是生态旅游业者主打的卖点,不符合文意,应“以培养旅行者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环境危机意识为宗旨”。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义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指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答案】 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一些关心环保的人士和专家谈起这渐成时尚‘生态游’时却无不担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A项表述的是“生态游”渐成时尚,与题干所问不一致。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回归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仔细比较、分析,以发现问题之所在。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这是文意推断题。A项判断依据:“在拥有生态多样性的国家,生态旅游是不错的资源。”作者只是强调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研究工作,好好收集相关数据。并没有说要刹车。B项判断依据:“就算细心规划和监控的生态旅游,对动物也会有始料未及的影响。”C项判断依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D项判断依据:“由于我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管理和监督,加之一些自然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答案】 A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