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单元练习
阅读:1645 2019-09-12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5]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检测题(江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酝酿(niànɡ) 发髫 绿草如茵(yīn) 呼朋引伴
B.应和(hè) 宽敞 淅淅沥沥(xī) 花枝招展
C.烘托(hònɡ) 粗犷 咄咄逼人(duō) 争先恐后
D.抖擞(sǒu) 静谧 莅临人间(wèi) 干净利落
【解析】A.发髻;C.烘(hōnɡ);D.莅(l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他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B.她画的画色彩缤纷、花枝招展,令人头晕目眩。
C.马上就要开始考试了,我们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
D.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解析】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艳丽或姿态优美,不能用来形容画作。
3.(2019•兰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消防宣传员为“宅”在家里的大爷大妈发放了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B.城市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更是绿色活动空间。
C.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D.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电子产品极其广泛地进入大众的生活。
【解析】B.语序不当,将“绿色的发展观念”与“绿色活动空间”调换位置;C.搭配不当,可将“和歌声”删去;D.成分残缺,将“随着”或“使”删去。
4.(2019•梧州)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区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②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
③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④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⑤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③⑤②④
【解析】细读各句可知,②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排除BC两项;①③⑤是对雕像“无言”的具体阐述,应该放在②④后面。故选A。
5.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前不久,某校“文明餐桌”系列活动在某市率先启动。在餐桌上,你的同学王海盘中的食物还有一大半没有吃完,正准备丢掉时,你忍不住说了一句______
A.王海,你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吗,快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
B.你看你盘子里还有一大半没有吃完,就这样丢了,不好吧。
C.王海,你盘子里的食物还有一些没有吃完,就这样丢了,太可惜了。再说学校正在进行“文明餐桌”的评选活动,我们要支持学校的工作呀。
D.王海,你不知道学校提出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口号吗?怎么还这样做,真不嫌丢人!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乙】咏柳
[北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6.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贺知章生活在初唐,仕途顺利,思想积极乐观,甲诗表达了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浏览完整试题
B.甲诗用拟人手法,使诗中的意象变被动为主动,形象生动可爱,充分表现了春光的美丽,垂柳蓬勃生机、优美姿态。
C.乙诗中“乱、狂”两字生动地描绘了柳条迎风飞舞的张扬形态, 让人印象深刻。
D.乙诗中诗人先对柳条在狂风中乱舞的形态,柳絮漫天飞扬遮蔽日月的场景进行了描绘,又联想到了之后清霜的来临,必然会枯萎了柳条的景象。
【解析】贺知章生活在盛唐。
7.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甲诗表现诗人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乙诗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B.甲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热爱之情。
C.乙诗表面上是对柳条的嘲讽,实质上是托物言志,告诫做人在得志时要记得谦虚内敛,不可飞扬跋扈。
D.乙诗中第四句“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
【解析】甲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剪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12分)
多多益善
上①尝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③,各有差④。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皇上,指刘邦。②信:指韩信。③不:同“否”。 ④差:等级,此处指高低。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能/将几何 B.何为/为我禽
C.而/善将将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解析】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尝( 曾经 )
(2)将( 统率,率领 )
(3)益( 更加,越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陛下你只不过能统率十万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1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示例: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
【参考译文】
皇上曾经闲暇时随意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率十万人。”皇上说:“对你来说又怎样呢?”韩信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呢?”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 并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后所能达到的。”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1分)
(1)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3)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4)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5)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7)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
(8)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
(2019•凉山州)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陈晓卿
①故乡是什么?
②字面上的故乡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但事实上,每个人心里还装着另外一个故乡——那是自己非常依恋的地方;是自己可以看不惯,但绝不允许别人骂的地方;是无论自己开心还是沮丧,都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③比起故乡的样貌,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乡的口味。从科学的层面上说,人的口味基本形成于童年时代,你童年时吃到什么,以后的口味就是什么。顽固的故乡口味依赖,源自神秘的童年味觉编码。
④故乡的味道首先是地理意义上的,它标识着你的归属,每个人都站在自己建立的食物鄙视链的顶端。这种归属感牢不可破,尤其以有风味的经济发达地区为代表。一名北京的兄弟总结他们家的婆媳关系,太太和老太太亲如一家的和谐中,一直存在着餐桌上的口味博弈,因为他娶了一个上海美女。
⑤故乡味道还证明着你口味的正宗。如果你对自己故乡的食物有着清晰的记忆,那么在一个饭局上,尤其是和你的口味正好吻合的饭局上,你就有绝对的话语权。故乡甚至关乎个人的尊严。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的食物更好吃,但是一个故乡感非常强烈的人,他能把故乡的“口味正确”上升到倍数的水准。比如,哪个地方的辣椒最辣,这绝不是史高维尔指数【注】能够标定的。羊肉更是这样,甘肃、宁夏都声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羊肉,新疆和内蒙古更具体到南疆还是北疆、呼伦贝尔还是锡林郭勒。一个海南人过来插话,加积鸭、文昌鸡、和乐蟹、东山——羊字还没说出来,所有北方的网友不约而同地敲黑板:注意,我们在讨论羊肉的话题。
⑥所以在饭局上,我经常会小心询问在座宾客的籍贯,稍一大意,就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永久的伤害。因为中国太大,连汤圆、粽子、豆浆都存在甜党和咸党,鸿沟几乎与信不信中医、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一样,一言不合,势同水火。南京人请客吃烧卖,一个呼和浩特人充满同情,什么,糯米馅儿的?江苏现在经济形势不行啊,吃不起肉?旁边一个广东人打圆场,我们广东更可怜啦,烧卖连面粉都用不起,用鸡蛋擀皮儿,而且,只能当早点。
⑦事实上,故乡的味道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和你的记忆、你的成长有关。
⑧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空间的故乡,一个是时间的故乡。对于一个成年人,假如他的生长地在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会永远刻在他的脑海里,而且被赋予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样地也包括当年的味道。就像梁实秋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张爱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邮。与其说他们在怀念故乡的食物,不如说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
⑨所以有人说得好,回得去的叫家乡,回不去的才叫故乡。
⑩天涯咫尺,故乡难寻。这几年,我和同事只做了一件事情——用食物给大家描绘一个美味的故乡。
(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史高维尔指数:指1912年美国化学家史高维尔所制订度量辣椒属果实的辣味的单位。
13.说说文章第①段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设问开头,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总领下文,统率全篇的作用。
14.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
展开余下试题
画线句子运用对比和反复,突出强调了故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对故乡所特有的感情和眷念。
1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博弈”的含义。(4分)
“博弈”本指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或明或暗的较量。用在此处却是较生动、戏谑地表现出了一家人中由于家乡口味的不同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分歧,会时不时在餐桌上体现。
16.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文章表达的主旨和课文《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相似之处?(5分)
深沉、感伤、怀念。主旨:表达了对故地的赞美,透露出浓浓的思乡情怀。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13分)
(2019•青岛)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身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7.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3分)
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1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19.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20.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1.在《经典咏流传》的节目中,来自山区的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所合唱的《苔》,感动了亿万观众。在孤独了三百多年后,《苔》这首小诗一度成为网上热搜,成了人们用来励志的诗歌。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苔的生长情景。
要求:①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200字左右。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示例:春天到了,在明媚的阳光中,草绿花红,蝶舞蜂飞。而在那不远的背阴处,阴沉沉、黑乎乎的,几乎没有任何的光线。没有繁花,没有绿草,甚至连蚂蚁都绕着走。就在这死一般的荒凉沉寂中,一丛丛的苔藓匍匐在地上,他们尽情地相拥,顽强地生长,青青翠翠,像一片绿色的地毯。黑暗中,他们尽情地想着自己的心事,不知谁说了句:“尽管我们身处黑暗,花开得微小似米,但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也要像牡丹花一样尽情地绽放,尽情地彰显我们的美!”“我要学牡丹!”“我也要学牡丹!”众苔纷纷响应。
(二)写作(50分)
22.请以《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上一篇:
2019秋安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检测题
下一篇: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检测题(江西)
标签:
人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
关于“2019秋人教”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64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