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37  2019-10-2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7]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甘旗卡第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甘二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1.答卷前,将姓名、考号填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其二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度创作。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
B.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
C.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涵。
D.之所以《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是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激起读者的参与热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B.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释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C.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的是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
D.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 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 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 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 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仅20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20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美国真的亏大了》)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B.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6.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钢的琴 申 平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被列为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有老母,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展开余下试题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在组织学习了上级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后,我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只是冲我们笑一笑。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当吴更里带我们来到一间平日里一直上着锁的房间时,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熠熠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有几十万。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欠了一屁股的债,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选自2018年4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钢的琴”为题,凸显主题。“钢的琴”不仅是指“钢琴”,更象征了吴更里一家坚强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吴更里与其他贫困户,灰头土脸的吴家人与一尘不染的钢琴,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上了锁的房间”“什么杂物都没放”“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等描写,不但表明吴更里对钢琴的爱护,还体现出他对梦想的坚持。
D.吴更里一家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培养一个钢琴家,是因为他们深切地明白,只有家中有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贫困生活。
8.小说中“我”与钢琴本无瓜葛,却在情节发展中逐渐交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我”的梦境结束,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掞,密州安丘人也。少事青州王敬武。敬武卒,子师范立。棣州刺史张蟾叛师范遣指挥使卢洪讨蟾洪亦叛师范伪为好辞召洪洪至迎于郊外命掞斩之座上因使掞攻张蟾破之 师范表掞登州刺史,以为行军司马。梁太祖西攻凤翔,师范乘梁虚,阴遣人分袭梁诸州县,它遣者谋多漏泄,事不成。独掞素好兵书,有机略。是时,梁已破朱瑾等,悉有兖、郓,以葛从周为兖州节度使,从周将兵在外,掞乃使人负油鬻城中,悉视城中虚实出入之所。油者得罗城下水窦可入,掞乃以步兵五百从水窦袭破之,徙从周家属外第,亲拜其母,抚之甚有恩礼。太祖已出昭宗于凤翔,引兵东还,遣朱友宁攻师范、从周攻掞。掞以版舆置从周母城上,母呼从周曰:“刘将军待我甚厚,无异于汝。人臣各为其主,汝可察之!”从周为之缓攻。掞乃悉简妇人及民之老疾不足当敌者出之,独与少壮者同辛苦,分衣食,坚守以待。外援不至,人心颇离,守陴者多逸。师范兵已屈,从周以祸福谕掞,掞报曰:“俟吾主降,即以城还梁。”师范败,降梁,掞乃亦降。太祖即位,累迁左龙武统军。刘知俊叛,陷长安,太祖遣掞与牛存节讨之,知俊走凤翔,太祖乃以长安为永平军,拜掞节度使。末帝即位,领镇南军节度使,为开封尹。兖州张万进反,拜掞兖州安抚制置使。万进败死,乃拜掞泰宁军节度使。朱友谦叛,陷同州,末帝以掞为河东道招讨使,行次陕州,掞为书以招友谦,友谦不报,留月余待之。尹皓、段凝等素恶掞,乃谮之,以为掞与友谦亲家,故其逗留以养贼。已而掞兵数败,乃罢掞归洛阳,鸩杀之,年六十四,赠中书令。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书•刘掞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棣州刺史张蟾叛师范/遣指挥使卢洪讨蟾/洪亦叛/师范伪为好辞召洪/洪至/迎于郊外/命掞斩之座上/因使掞攻张蟾/破之/
B. 棣州刺史张蟾叛/师范遣指挥使卢洪讨蟾/洪亦叛/师范伪为好辞召洪/洪至/迎于郊外/命掞斩之座/上因使掞攻张蟾/破之/
C. 棣州刺史张蟾叛/师范遣指挥使卢洪讨蟾/洪亦叛/师范伪为好辞召洪/洪至/迎于郊外/命掞斩之座上/因使掞攻张蟾/破之/
D. 棣州刺史张蟾叛师范/遣指挥使卢洪讨蟾/洪亦叛/师范伪为好辞召洪/洪至/迎于郊外/命掞斩之座/上因使掞攻张蟾/破之/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外第,指大户人家正宅外的宅邸,也指帝王后妃家住宅。文中取后者之意。
B. 版舆,古代老年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一种木制的轻便坐车。
C. 末帝,亡国之君的称号,与“废帝、先主、后主”等同为俗称,不是谥号。
D. 中书令,汉武帝时始置,至五代时只为亲王、使相的兼官,无职事。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刘掞有勇有谋,屡屡建有大功。先后追随王敬武、王师范父子两代人,在与梁国的战斗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兖州之战,巧用谋略找到破城之法。
B. 刘掞宅心仁厚,体恤周围之人。夺取兖州之后,礼遇葛从周的母亲,缓解了葛从周的猛攻;防守兖州时,能够与士兵同甘苦,让老弱者逃亡。
C. 刘掞知时达变,仕途屡有升迁。生逢乱世,刘掞先事唐朝,杀张蟾,取兖州,升任刺史;后事梁,为梁国征讨刘知俊、张万进等,终升任开封府尹。
D. 刘掞忠心事主,后为政敌所害。葛从周劝其投降,刘掞直到王师范兵败投降后才降梁;征讨亲家朱友谦时,被政敌诬陷,后被毒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刘将军待我甚厚,无异于汝。人臣各为其主,汝可察之!
(2)掞为书以招友谦,友谦不报,留月余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郢①(其二)
陆 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⑧霜露湿荆榛④。
[注]①1170年陆游在家乡穷居四年后出任夔州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沿长江西上入蜀,九月过荆州。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借屈原《九章》中的篇名“哀郢”为题写下此诗。②徂岁:过去的岁月。③废城:指郢城。④荆榛:荆树丛。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写景,意思是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为下句的感叹作铺垫。
B. 次句将过去的岁月比作下坡的车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C. 颔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既伤古,又悼今。
D. 颈联“淋漓痛饮”是因为诗人被任用后的喜悦,“慷慨悲歌”是因为白发新添事业未竟。
15. “废城霜露湿荆榛”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过渡句是: , 。
(2)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3)《荆轲刺秦王》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18年高考全国卷中3道有关“知识产权”的语文阅读题刷爆了朋友圈。不妨说,这是“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正在( )。研究与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产权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发达国家关注一直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开放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何去何从?面对开放创新,知识产权制度不能 。
世界迎来了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速。我们也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赋予知识产权制度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现实意义,嵌入中国经验和方案,引领全球创新的发展,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知识产权”从 的专业术语,到人们 的媒体热词,进而入选高考试题,这意味着它不但走进了公众视野,也将成为青年一代必备的基础知识。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B. 从社会共识走向顶层设计,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C.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常识领域进入政策层面的最生动体现
D. 从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共识,从政策层面进入常识领域的最生动体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B.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C. 发达国家一直关注如何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D. 发达国家如何一直关注抓住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充分发动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而形成适应科技革命的新竞争优势。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如火如荼 故步自封 曲高和寡 耳熟能详
B. 沸沸扬扬 作茧自缚 阳春白雪 耳熟能详
C. 如火如荼 作茧自缚 曲高和寡 耳濡目染
D. 沸沸扬扬 故步自封 阳春白雪 耳濡目染
20.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建筑的三个特性(每个特性不超过4个字)。(5分)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建筑地段环境的制约。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更多展现时代风貌的现代建筑。

21.下面是某市学生寒假网络微课的自主学习流程图,请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通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