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536 2019-11-02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浙江省各地2020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超级全能生”2020高考浙江省9月联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青岩山居记
[明]王林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而为一。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塘外复有一小山,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也。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轩,皮书其内。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绝可爱。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由双洞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焉。
或谓予曰:“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吾子学先王之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予告之曰:“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今天下用兵.南北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则吾终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后世,何不可哉?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一山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工忠文公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 去:离开
B.其趋不同也 趋:追求
C.以俟后世 俟:等待
D.特吾寄意于斯焉耳 寄意:寄托情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岿然特起 苍然幕色,自远而起
B.傅氏有以才学显闻 以其无礼于晋
C.缘涧而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吾其可以枉道而徇人 其皆出于此乎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叙述青岩山的地理位置,山水层次错落有致,叙述条理清晰,青岩山如在目前。
B.文章介绍了青岩山环境清幽,隐居读书观景可为至乐,又通过主客问答,表露出自己不得已而隐居的原因。
C.青岩山环境清幽,景致优雅,因傅光龙才名显著,所以作者和他一起隐居于此,以读书为乐。
D.作者深得孔子“用行舍藏”之旨,从文中不难感受到他有经世济民之心,对建功立业存在热切的希望。
浏览完整试题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
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雅宜为隐者之居。(4分)
(2)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4分)
14.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的能力。去:距离。
15.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A.助词,放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B.介词,因为,“以才学”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显闻”/连词,因为,连接前后分句。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副词,表反洁,难道/副词,表揣测,大概。
16.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作者并没有和傅光龙一起隐居。
17.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对一处得0.5分,共六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抓住重点句式、词进行断句。“则行”“则止”表示前面条件产生的结果,其后均应断开;“……者……也”表示判断,“者”“也”后应分别断开;“勇功智名”修饰“徒”,“勇”前应断开。
18.(1)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大抵”“夷旷”“雅”各1分,句意1分)
(2)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南”“北”名词做状语各1分,“而惟利禄之是干”宾语前置1分,疑问语气1分)
【文言译文】
青岩山距离义乌县南部有十里之遥,这座山是由临县东阳县的两座山峰延伸过来的.(这两座山峰)往西三十里就到了龙门山,山势越发高峻,从龙门山再往西二十里,就是青岩山。到了这,山就分为两支,南青岩山峰连绵,北青岩陡峭险峻,(南北两山)都向西方曲折连绵,延伸过去。正当两山分开之处,有一座山从分支处出现,山峰圆圆地聚在一起,堆积的样子看上去好像是把珠子串起来,(这座山)叫作齐山。但齐山地势较低,南青岩和北青岩看起来是在环绕着这座齐山,左边高,右边低,齐山前面南北两山好像呈现出龙虎的形状。齐山整齐地在两山之间,齐山的南面有一块平地,方圆大约有一里,在此聚居的百姓都姓傅。齐山外围有两条山涧环绕,这两条山涧源头就是南北青岩分开的地方,从南北两边伴着齐山向西流去,到了这块平坦的地方就合为一条水流。又往西流淌了二三里路,与许多水流汇聚成一个大池塘,叫作新塘,新塘正对着西山起伏相交之处。塘外又有一座小山,高峻挺立,好像要挡住水流。大致在两条山涧以外和南北青岩之间,山谷幽深僻远,原野平坦开阔,草木特别茂盛,非常适合作为隐士的居处。
当初,傅氏有一位因为才学出名,出仕做了侯官县的主簿,名叫傅光龙的人,和我的外婆是同母所生,所以傅氏就是我的母舅家。至正十五年春,我才来到这里,喜欢两条山涧在两山之间流淌,南北青岩朝外环绕,清和秀美之气好像聚居在这里,(我)就到了傅氏居住的地方,在那买了几亩空地,盖了房子住在里面。总共造了为数不多的几间房屋,屋子外面种上了凤竹草木,右边另外隔了一间小屋,作为藏书的地方。(我)在读书的闲暇时光,出门沿着两条山涧行走。南边山涧的流水稍深,涧石上长着菖蒲,(菖蒲)和奇花异草长在一起,青翠相杂,十分好看。北面山涧的水比较浅,下点小雨,流水冲在石头上,涧水潺潺,流个不停。有几株老梅树,枝干曲折横斜,生在岸边。这里是双涧的交汇处,正对着两山之间向西看去,金华的芙蓉峰近在眼前,好像可以揽入怀中。我在这住着很适意,似乎有终老于此的意思。
有人对我说:“出仕和隐居,这二者追求不同,古代的读书人没有不想出来做官的,只不过是厌恶当朝不用自己的主张罢了!您学习先王圣言,况且即将被当朝任用,为什么突然说要隐居呢?”我对他说:“出仕和隐居这两条不同的路,我是不会固执拘泥的。十年以来,我在南方踏遍了吴越山水、在北方走遍了燕赵大地,只是追求功名利禄,也够劳心费神的了,这难道可以说我是想要隐居吗?如今天下大乱,使用武力,大江南北战乱不断,我学的知识不适合当世,难道我一定要追求什么来做官吗?假如我始终不被当朝任用,我难道可以违背正道而曲从他人吗?那么我就在这里住到老,更要仔细研究诸子百家的著作,探究先贤的宗旨,然后通过文辞,写成自成一家的著作,把它藏在名山之中,来等后人发现它的价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君子的进退,要看时局是否行得通,以此来作为检验理想能否实现的标准。所以,(对我来说,)遇到好的时机就要出来做事,长期隐居在深山密林之中而不肯出山,是不对的。生不逢时就停止,急切地来干谒世俗,博取时誉,建功立业,有智谋喜欢积极入世而不懂得及时抽身退步,也是不对的。在一座山的角落里,一条山涧的边上,我特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里。我的进退出处怎么会固执拘泥呢?”
那人没有办法再追问我,我就整理了上面的话,张贴在我居处的墙壁之间,作为青岩山居记。
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还自南郊,谓其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揖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
展开余下试题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曹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①忘:连忘;系:拥护。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我者舜也 明:引导
B.舜之君我也 君:君主
C.禹旁行天下 旁行:走遍
D.丕嗣而禅 嗣:继承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王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王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继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知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4分)
译文:
(2)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4分)
译文:
14.B(君:动词,当君主、做君主)
15.C(A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 助词,舒缓语气/表判断;C连词,表顺承关系;D动词,好像/连词,如果)
16.A(“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
17.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评分说明:错1~2处扣1分,错3~4处扣2分,错5~6处扣3分)
18.⑴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果”“乌”“匿”,句意通顺,各1分)
⑵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若”“是”“与”,句意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人们说:“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有人说:“他老了。”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所以我说: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我回答说: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绍兴第一中学等五校联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报孙会宗书①
展开余下试题
【汉】杨恽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厎②,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矇,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自守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 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
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③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
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④,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⑤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
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夷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无多谈。
【注】①报孙会宗书:杨恽的友人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曾写信劝告他。 ②厎(zhǐ):至。 ③董生:指董仲舒。 ④西河魏土:西河是战国时魏所置郡。孙会宗为西河人。 ⑤段木干:魏文侯时人,守道不仕,文侯尊其为师。田子方:亦魏文侯师。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质无所厎 文质:文采
B. 不足以塞责 塞:弥补
C. 有时而既 既:尽,终
D. 明明求仁义 明明:勉力,努力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赐书教督以所.不及 莫知计所.出
B.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于今乃.睹子之志矣 今君乃.亡赵走燕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向孙会宗说明自己的心意。
B. 作者陈述自己沐浴皇恩,不能有所建明,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他经营产业,又因此遭世人讥议,令他深感不解和愤懑。
C. 文章结尾用段干木、田子方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要向他们学习,保持高洁的品性。D.通读全文,作者不顾封建礼法、与世俗抗争、傲然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然 窃 恨 足 下 不 深 惟 其 终 始 而 猥 随 俗 之 毁 誉 也 言 鄙 陋 之 愚 心 则 若 逆 指 而 文 过 默 而 自 守 恐 违 孔 氏 各 言 尔 志 之 义 故 敢 略 陈 其 愚 惟 君 子 察 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4 分)
(2)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4 分)
浙江Z20联盟第一次联考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诗论 苏洵
人之嗜欲,好之有甚于生,而愤憾怨怒,有不顾其死,于是礼之权又穷。礼之法曰:好色不可 为也。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不可使有怨于其君、父、兄也。使天下之人,皆不好色,皆不怨
其君、父、兄,夫岂不善?使人之情皆泊然而无思,和易.而优柔,以从事于此,则天下固亦大治。而
人之情又不能皆然!好色之心驱诸其中,是非不平之气攻诸其外,炎炎而生,不顾利害,趋死而后
已。噫!礼之权止于.死生。 天下之事不至乎可以博.生者,则人不敢独死以违吾法。今也人之好色与人之是非不平之心勃然
而发于中以为可以博生也而先以死自处其身则死生之机固已去矣死生之机去则礼为无权。区区举无
权之礼,以强人之所不能,则乱益甚而礼益败。今吾告人曰:“必无好色,必无怨而.君、父、兄!” 彼将遂从吾言而忘其中心所自有之情邪?将不能也。
彼既已不能纯用吾法,将遂大弃而不顾吾法。既已大弃而不顾,则人之好色与.怨其君、父、兄 之心,将遂荡然无所隔限。而易内窃妻之变,与弑其君、父、兄之祸,必反公行于天下。圣人忧焉, 曰:“禁人之好色而至于淫,禁人之怨其君、父、兄,而至于叛。患生于责人太详。”好色之不绝, 而怨之不禁,则彼将反不至于乱。故圣人之道,严于礼而通于诗。礼曰:“必无好色!必无怨而君、 父、兄。”诗曰:“好色而不至于淫,怨而君、父、兄而无至于叛!”严以待天下之贤人,通以全天下 之中人。
吾观《国风》,婉娈柔媚,而卒守以正,好色而不至于淫者也;《小雅》悲伤诟毒,而君臣之情 卒不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故天下观之曰:“圣人固许我以好色,而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也。” 许我以好色,不淫可也;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则彼虽以虐遇我,我明讥而明怨之,使天下明 知之,则吾之怨亦得当焉,不叛可也。
夫背圣人之法,而自弃于淫叛之地者,非断不能也。断.之始生于不胜,人不自胜其忿,然后忍 弃其身。故《诗》之教,不使人之情至于不胜也。
夫桥之所以为安于舟者,以有桥而言也。水潦大至,桥必解而舟不至于必败,故舟者,所以济 桥之所不及也。吁!礼之权穷于易达,而有《易》焉;穷于后世之不信,而有《乐》焉;穷于强人, 而有《诗》焉。吁!圣人之虑事也.盖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头指出一旦人的嗜欲喜好超过生命,愤怒怨恨到不惧死亡威胁,礼教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结果就可能会导致淫乱和叛逆。
B.圣人认为,礼教失去作用与“礼”自身也有关,即“患生于责人太详”,一定不允许好色,一定 不允许怨恨国君和父亲、兄长,结果适得其反。
C.《诗》弥补礼教的缺失,认为人们可以顺应自己的天性,可以随性追求年轻柔顺的美色;国君、 父亲和兄长不对地方,可以公然反对。
D.文章最后一段以桥、舟设喻,桥用来喻“礼”,而舟用来喻《诗》《易》《乐》,形象而生动的说 明了《诗》是对“礼”在约束人失去作用时的弥补。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今 也 人 之 好 色 与 人 之 是 非 不 平 之 心 勃 然 而 发 于 中 以 为 可 以 博 生 也 而 先 以 死 自 处 其 身 则 死 生
上一篇:
浙江省各地2020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之语言文字运用
下一篇:
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汇编之古诗词鉴赏(2008-2019年)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浙江省各地”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