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680  2019-11-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0]
《短歌行》课堂同步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野之苹 友人惭,下车引之
B. 何以解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 何时可掇 同予者何人
D. 但为君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 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
B项,“以”,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C项,“何”,两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D项,“为”,连词词,由于,为了/动词,叫作。
C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C。
【点睛】
文言虚词题,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包括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平时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 青青子衿 衿:衣服的交领
C. 鼓瑟吹笙 鼓:弹
D. 山不厌高 厌:厌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诗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厌:满足。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时可掇 掇:拾掇
B. 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 海不厌深 厌:满足
D. 少 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意的能力。解答词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考生可以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A项,“掇:拾掇”错误,“何时可掇”指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人才)啊,故“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故选A。
【点睛】
理解词意的题,要求考生多积累,多读多记。做题时,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何以解忧 B. 慨当以慷
C. 不用,则以纸帖之 D.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B项是句中衬托音节的字,无实在意义。 A、C、D三项是介词,分别翻译为:靠、用、凭借、通过。故选B。
【点睛】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浏览完整试题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急乎?
11. 及,连及:富~其邻。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 B. 乌鹊南飞 C. 鸡鸣桑树颠 D. 鼓瑟吹笙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活用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活用用法,并能根据语境准确辨析具体字词的活用用法,考生要先理解句意,综合运用结构搭配、逻辑关系等来推定。
A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D项,“鼓”,名词作动词,吹奏。
C项没有词类活用的字,故选C。
【点睛】
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考生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
6、下列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思是说,唯有一醉可以忘忧。问题是酒醒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即使是曹操那样的枭雄,一手握着酒杯,仍要感叹“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见杜康发明的“特效药”不怎么有效。范仲淹说:“____甲_____。”酒在这里,反而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酒果真能解忧吗?忧与愁,都在心底。酒落在胃里,只能引起一时的幻觉,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 乙 ”,还是李白讲得对!看来,李白才是 最资深的酒徒。
A. 甲: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B. 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C. 甲: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举杯销愁愁更愁
D. 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乙:举杯销愁愁更愁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甲处,前文说“杜康发明 的‘特效药’不 怎么有效”,后文说“酒在这里,反面触动柔情,帮起倒忙来了”,可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感基调不合适,排除B、C两项。
乙处,联系前文“岂能到心而浇灭忧愁”可知,此处该写“愁”,故应填写“举杯销愁愁更愁”,排除AB。
故选D
【点睛】
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 断变化的过程之中。____________,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①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②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③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④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⑤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⑥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⑥①②⑤③④
C. ③②①⑤④⑥ D. ⑥①⑤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此题注意⑥和后面的①⑤③②④的总分关系,①⑤③②④注意按照诗歌变化的流程排列,由四言到五言和七言。
故选D。
8、下列命《短歌 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 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 “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 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C项,“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 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 徨者的处境与心情。故选C。
【点睛】
诗歌鉴赏客观题常常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9、下列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女子的思念。 B. 对贤才的思慕。
C. 对时光的感慨。 D. 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 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分析可知,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10、下列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现的作者愿望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渴望多招纳贤才。 B. 对知识的渴求。
C. 不怕艰难险阻。 D. 对未来的信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不 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分析可知,这是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故选A。
11、下列对“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
B. 穿越小路,足迹很快就消失。
C. 穿越千山万水,哪用来问候我呢?
D. 客人远道而来,他们的足迹很快就消失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本句中,“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枉用相存”,屈驾来访。存,问候,探望。
故选A。
12、下列对曹操《短歌行》的两个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渴慕贤才。
B. 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及时行乐。
C. 一是感慨时光易逝,二是对女子的追求。
D. 一是对女子的追求,二是对事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的主旨主要抓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慨时光易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故选A。
13、下面对《短歌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B. 在这首诗歌中,曹操主要强调了他的“愁”,这个愁主要是指“没有贤才来和他一起建功立业”。虽然写到了“对酒当歌”,却无以酒浇愁之意。
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借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
D. “月明”四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喻,而诗歌的最后四句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点出了主题,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曹操此处用典是在埋怨人才不投奔他”错误,应理解为“曹操是在委婉地提醒人才主动来投奔他”,没有“理怨”的意思。
故选C。
二、古诗鉴赏
阅读《短歌行》,完成题目。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 青青子衿 衿:古式的衣领
C. 鼓瑟吹笙 鼓:弹奏
D. 山不厌高 厌:厌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解读诗句中相关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诗歌语境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理解。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所以“厌”,可以理解为“满足”。故选D项。
1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B. “呦呦鹿鸣”四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C. “月明星稀”四句使用典故,写诗人因贤才难求而孤独寂寞,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韵味隽永。
D. 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使用典故”及对诗句的理解有误,应为比喻,以“乌鹊”喻犹豫不定的贤才,以乌鹊南飞、绕树启发贤才要择良木而栖。故选C项。
16、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
【答案】从“忧”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大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这里的“忧”不是消极悲观的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忧”的原因,一忧贤才难得,二忧人生苦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招纳贤才的优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的忧思,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老,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使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明确这里的“忧”不是消极悲观的态度。
17、“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用“何”好还是用“无”好?为什么?
【答案】用“何”好。“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待做出的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雄伟的山、浩瀚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以依托的对象。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诗歌的炼字能力,作答时把两个字代入句中进行比较,看表情达意上的区别。“无”字没有的意思,“何”字还有选择性。一“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无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赖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的情形,另一方面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表明自己是那些贤才可以依托的对象。由此可知此处用“何”好。
三、名句名篇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怀与抱负:《短歌行》中的“                     ,天下归心”,体现了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3)(原创题)歌曲《我们的新时代》中,歌词“天下归心相拥第一百个春天”,“天下归心”用的是曹操《短歌行》里“                     ,                     ”的典故。
(4)曹操《短歌行》中的“                     ,                    ”被唐代立学家刘禹锡《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北则灵”这一千古名句。
【答案】
(1).明明如月 (2).何时可掇 (3).周公吐哺 (4).周公吐哺 (5).天下归心 (6).山不厌高 (7).海不厌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可掇、吐哺 。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短歌行》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8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