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08  2019-11-24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 阅读题(76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浏览完整试题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华书局给出一组令人鼓舞的数字:《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19年的发行册数达到170万册,最保守统计已销售160万册。2006年,中华书局根据读者需求推出《论语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当年卖出6000册,时至2015年销售15.6万册,而2016年比2015年的销售又翻了一番,2016年销售30万册。中华书局的数据统计,其旗下基础图书分社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丛书及“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占分社所出图书比例连续三年增长,分别为52%、60%和65%。
此外,据记者调查了解,国学经典已成书店热门。中关村图书大厦《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销量远高于往年。京东图书的销售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论语译注》位于社科图书畅销榜第12位,高于不少热门图书。而《诗经》《山海经》同样在畅销榜上争得不错位次。
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在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销量也在攀升。高端的专业国学经典热销,连专业出版人也大呼意外。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田松青三年多前开始策划国学典藏系列丛书,“我看到网上有一些读者反映,希望读到古人对经典的注释和评说,读更原汁原味的古籍。”2013年左右,上海古籍出版社尝试推出了包括《论语》《诗经》《周易》等在内的首批图书,反响不错。此后逐年加大规模,如今已推出包括《牡丹亭》《桃花扇》《近思录》等在内的60余种。这些过去摆在学者案头的读物,没有今人今译,竟几乎每种书都会重印,“每年每种书首印量在4000至5000册,但一年之内都会重版。”田松青透露,如果在过去,这类学术高端读物顶多印一两千册。
材料二
2007年前后,曾出现一轮国学热,于丹、马未都、王立群、阎崇年登上《百家讲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讲解传统文化,经典读物销量并未发生变化,反倒是《百家讲坛》之类的书畅销。时隔十年之后,情況有了根本不同。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而不是追求张三说什么,李四说什么,这一轮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这说明有些读者不再愿意一直看被人家解构过的经典,不愿意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在知乎上,网友们针对《山海经》版本进行的讨论很热闹。一位网友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国学典藏版《山海经》尽管是简体横排,但带有全部的古注和郝懿行笺疏,是其他版本所不具备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也注意到,关于国学经典的网上学习,十多年前,不外乎在百度、谷歌搜搜,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喜欢上知乎进行讨论,“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
材料三
面对大家对经典的热闹阅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石很开心,“这说明传统文化在重新回归,这是好事。”不过他也提醒,“作为普通大众,我并不提倡读原典,对他们而言,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
若对国学没有太多了解,第一步肯定是读《论语》。经史子集,经部以《论语》为中心,《论语》读过了,再尝试读《孟子》《诗经》等,而不是一上来就读《周易》。而读史部书,肯定《史记》《资治通鉴》是根本。读子部,读过《韩非子》《老子》《庄子》,然后再去读《淮南子》《吕氏春秋》。集部也是如此,最重要的先读《楚辞》,读杜甫。
如果从人物的角度进入经典,同样讲究等级。按照王国维的说法,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才是顶级大诗人。建议读完杜甫再读李白、李商隐,读完苏东坡,再读读欧阳修、黄庭坚,以这样的顺序阅读,对自己进入国学经典世界会有更多帮助。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无论读什么书,尽量将阅读面铺开为好,反正不能越读越窄。就像一个中学男生只读《红楼梦》会变得太敏感、太多愁善感,只读《水浒传》会变得杀气腾腾。中国古人讲究各种气要调和,人生境界才会高,如果只读一类书,只是在重复自己的知识兴趣,局限自己的性格思想,不能完善自己。所以经典之作,也要有选择地读。
(三则材料均改编自网络)
4.下列对材料内容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论语译注》销售量猛增,作为社科类图书意外地成为热门书籍,令出版社始料未及,国学经典的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B.《诗经》《山海经》等位于畅销榜前列的国学经典书籍,并不止于“诗词大会”余热,读者们对国学经典的追捧,源于对原汁原味的古籍的喜爱。
C.高端的专业国学经典销售火爆,现在的读者开始真正关注经典,意味着国学热更扎实、深刻,更贴近中华文化的本源。
D.从原典书籍热销可看,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从对咀嚼之识到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可知读者希望更贴近国学本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根据材料一二的数据统计,从国学经典书籍的销量来看,直观可见国学热,从国学原典书籍的热追来看,又可见读者品味的提升。
B.喜欢读国学原典书籍虽然只是部分读者的趣味,但是也能说明当下人们对于国学的了解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而是自己去读取。
C.从网页搜搜到讨论研究,大家对传统文化专业性的追求越来越高,希望获得一些更地道的知识,这一点得到专业学者的认可。
D.专业学者不提倡大众读国学原典书籍,认为读有今人注释的文言文更现实,这说明阅读他人解读经典是一条贴近国学文化的捷径。
6.阅读三则材料,分析读者该如何阅读国学经典书籍?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母医道
徐 风
没有星辰的长长寒夜,父母还没有回来。他们总是这样。在通向山镇医院的路上,我和二弟小妹牵着手,无数次地引颈观望。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山风刮起的黄尘舔着我们的肌肤。父母——他们还在医院后楼那间简陋的手术室里忙碌。有血和药水的气味传来,接着是一阵细碎的脚步。据闻一垂危的生命在晨曦到来之前终于得到了拯救,可是我们的父母还迟迟没有回来的迹象。


展开余下试题不远的单家巷方向传来几声狗吠,有人在放鞭炮,零落而寂寞,可能是某个出院病人的家属在庆贺吧。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我们一夜没睡的父母终于回来了。他们脸色灰白,眼圈是黑的,嘴唇泛着紫。这样熟悉的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无数次重复,以至成为我成年后睡梦里的常见场景。
在山镇医院里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总是把他的药箱背回家中。这样我家狭小的客厅常常坐满了附近一带的患者,在这里他们就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便。父母对他们的病人总是那么和气,给他们让座,泡茶。牙疼的病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着正在吃饭的父亲张大他们出了问题的嘴巴。有一次,我们刚刚开始吃饭,一个熟悉的街坊来了,他把一条正在溃烂的大腿伸在我们面前。记得我还嘟噜了一句:火腿倒没有吃,烂腿却天天看!父亲照例白我一眼,迅速放下饭碗,对那条烂腿进行了十分仔细的察看。一有病人他的眼里就什么都不存在了。饭也可以不吃,觉也可以不睡。
有关父亲妙手回春的故事在山镇的街巷和山村广为流传,而我的母亲无疑是他最默契的助手。她可以闭着眼睛报出手术室里一切器械的名字,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她能在父亲的手刚伸出的第一秒钟里准确地递上需要的器械。据说,她动作利索且干脆,“她打针一点也不疼,像针没有扎进去一样”——这是众多的病人对她最朴素的评价。而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头衔是,她一直到退休前,都是医院“抢救小组”的成员。这关乎她的被重视,她的一以贯之的精神状态,还有她的不容忽视的救护技术。
一些粗犷的山里汉子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们是父亲门下的学徒。他们豪爽,酒量惊人,有时他们会带一些打下的野鸡野兔来慰劳父亲。父亲总是拿出一瓶难得的好酒,兴致很高地陪他们喝,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中草药知识。家里的小小客厅,就是一个临时课堂。于是他们慢慢知道,就在他们祖辈居住的山上甚至路边,到处都有治疗常见病的药材。父亲难得的假日总是在爬山涉水中度过,他几乎访遍了山镇周围所有的山山水水。
我19岁那年终于获得一次“人生饭碗”的机会,想必父亲事先已经做了工作,上边答允他的大儿子跟他学医。但是我不答应,甚至死也不肯。因为我内心没有父母强大,无法天天直面生死。同时我不能把这个原因作为拒绝的理由,因为我无法面对父亲热切期盼的眼神。天知道我那时早已爱上了文学,已经读遍了山镇上几乎所有民间藏书也是我想当作家的理由。
好长的时间里,父亲颇为沮丧。几十年前父子的一段对话至今犹在耳边:儿子信誓旦旦地说他要当作家,他还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大言不惭地说医生看病只能疗救人的肉体,而疗救灵魂的人只有作家。父亲早年读过鲁迅,末了他说出一句话,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你再去读读鲁迅遗嘱吧,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空头文学家。”
若干年后父母都老了。他们退休后就悄悄离开了山镇,在50里外的城市一隅过着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平素不怎么回忆往事,所有的老照片都被封存。但是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那种空气里的特殊气味会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激动。他们最大的欣慰,也许是当年不听话的儿子生的儿子终于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一个为部队官兵看病的军医。
在他们居住的那条僻静小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行医40多年的医生,那些惊心动魄的救护故事,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所稀释。
(选自201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以“我”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医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既具有精湛技艺,又拥有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奉献了一生。
B.“等待的时刻像无限拉长的橡皮筋”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等待时间之长,形象地表现出了几个孩子等待父母时的痛苦难熬。
C.“父亲照例白我一眼”是父亲对“我”有所抱怨的不满,表现出父亲的职业操守;“照例”说明这样的情形很常见。
D.父亲希望我能继承衣钵,但“我”不想做医生,因为不能把无法直面生死作为拒绝的理由,便欺骗父亲说我要做作家。
8.文章第7段说“让他的儿子在几十年后惭愧不已”,作者“惭愧”的原因是什么?(6分)
9.文章是如何通过正侧结合来表现父母形象的?请举例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5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辱以顾予 顾:探望 B.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 遗:遗留
C. 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补:补授官职 D. 庸讵止于笑乎 庸讵:难道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予之同年友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予之知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 使生持吾言而归 惑而不从师
D.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其皆出于此乎
12. 从文言文特殊句式角度看,与“孰有甚于予乎”的句式相同的一项(3分) ( )
A.孰能无惑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B.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C.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D.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这篇赠序是作者应黎生请求而写。赠序是一种古代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 作者劝告黎安二生不要合世同俗,并希望两人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之惑,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展开余下试题C. 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表达作者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的矢志不渝。
D. 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顿至今。所以文中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6.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7.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2)《劝学》中“ ”表明君子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3)《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 , 。”
第二卷 表达题(7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9分)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 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一碧万顷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一望无际 风大浪急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C.一碧万顷 风起云涌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D.一望无际 风起云涌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四、作文(6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在日常生活中,敲门是再寻常不过的动作。敲门是一种礼仪,敲门是一种试探,敲门是一种诉求……总之,敲门中有故事,有人情,有学问,是人生必须面临的一大课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江苏省震泽中学中学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3分)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兼顾人文保护,否则仍然会留下“乡痛”。B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由原文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值得保留……进行综合甄选”可知,乡村记忆中有一些是不值得保留的。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C。
2.(3分)C【解析】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选C。
3.(3分)B【解析】试题分析:推断有误,从原文看,游子能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乡村记忆得到呵护的具体表现,但是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故选B。
4.(3分)C(几千册,算不上火爆)
5.(3分)D(“这说明阅读他人解读经典是一条贴近国学文化的捷径。”片面理解专家的话。)
6.(6分)(1)读今人译注版国学书籍。
(2)按顺序,分等级地阅读国学典籍。
(3)不能局限阅读书目,注意阅读广度,又要有所选择。
标签:苏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