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336 2019-12-0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6]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检测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上期19级第一次素质检测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人言人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C.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D.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浏览完整试题
C.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D.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21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 ,以及 21世纪儿童(0~18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21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21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报告:21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19年5月)
材料二:
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近年来,大陆学者将Resilience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接受外力随后恢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3月)
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潜意识可能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孩子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2014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儿童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
B.新技术为儿童带来根本变革的同时,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
C.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D.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B.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D.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④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展开余下试题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邀请。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B.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
C.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绎。
D. 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历史回声”。
8. 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6分)
9. 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直排闼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11.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剑而跽”的“跽”意指“跪而挺腰直身”,这里指项羽准备出击。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指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C.“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中,“迁”意即调动官职,一般指的是升职。
D. 《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史书则是《战国策》。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樊哙结党毁誉。高帝病重,樊哙与吕后结党谋反,高帝听闻以后大怒,从此樊哙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
B. 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怒斥项羽时,先以秦滥杀无辜而亡的前事警告,后以道义谴责,让项羽无言以对,可见其智。
C.樊哙力谏尽忠。高祖患病,拒见大臣,樊哙径直闯入宫中,甘冒触怒高祖之险,声泪俱下劝谏高祖,极显忠诚。
D.樊哙英武果决。面对危急形势,樊哙无所畏惧,“带剑拥盾入军门”,侧盾以撞卫士,强行进入帐内,以保护沛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分)
(2)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 军 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15.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由眼前秋景而想到了谁是国家命运的主宰的句子是: , ,谁主沉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________,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往往是搜肠刮肚的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获得璞金浑玉,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对于前者而言,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________为墨,( ),凭坚苦卓绝的心志换来的________,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虽名动一时,亦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________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
展开余下试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 一帆风顺 呕心沥血 鸿篇巨制 苦心孤诣
B . 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长篇累牍 筚路蓝缕
C . 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鸿篇巨制 筚路蓝缕
D . 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长篇累牍 苦心孤诣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B . 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C .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D .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 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 . 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
C . 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
D . 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
20.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其中格式、内容、用词、得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5分)
请假条
李老师:
本人因身体欠安,需前往医院就诊,特向您请假。
请务必批准。
学生:李华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噪音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①__________,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都是噪音。②______________,噪音能导致听力损伤,引起心脑血管伤害,影响睡眠和人的正常心理。因此,我们在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同时,③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橘子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的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庆幸它是大的。
请根据材料内容,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第一次质检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D “王昌龄《出塞(其二)》……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望其项背的”,意即《出塞(其二)》最佳。
2. B 解析:本题考查论述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A项正确,全文共七段,其中第二段到第五段详细地阐释了“唯一第一”和“多元第一”,第六、七两段分别简要地说明了“分期第一”和“无第一”。C项正确,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用大量的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对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B项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D项正确,文章主体部分即第二段到第七段列举了不同的观点,并在第七段后半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推断能力。A项推断正确,对于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这个问题虽然文中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上都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唐代诗歌的佳作集中在律诗和绝句中,可以推断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B项推断正确,原文第二段“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第五段提到“神骨声调”、“气概”等,都是评论者评价诗歌的标准。D项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C项推断正确,原文第七段明代钟惺、谭元春的观点是“诗但求其佳,不必问某首第一也”,即诗歌只要是好诗,不必问哪首诗堪称第一,这一点作者也持同样观点:“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
4.C 所有选项的信息区域都在材料一。C项,来自材料一第二段,“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儿童很多去探索、去表达获得自主权”。B项,信息区域同样来自材料一第二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是因“不能上网”而觉得幸福感降低。A项,信息区域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儿童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并非指儿童置身危险之中。D项,材料一最后一段,“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但不意味着“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数字韧性’”。
5.A ,C项,强加因果“以致”。B项,“所以”的理由不充分,D项,“不是……而是”歪曲原意。
6. ①家长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成长的价值,正面引导儿童。
② 社会要给予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应研发适合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指引或工具。
③学校要改变数字化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素质的建构。
④儿童自身要加强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和核实的能力。
7. B项,“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错误,该分析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氛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断想”,如第二段作者想起了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充满赞叹之情,第三、四自然段是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第五段是对高渐离击杀秦王这一事件的回忆和评论,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歌颂了英雄的壮举,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由此可知文章的氛围并不凄凉。故选B。
8. ①高渐离的故事是荆柯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②高渐离与荆轲一样,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感;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荆轲塔断想”,文章所写内容都是作者凭着车窗眺望荆轲塔时产生的感想,如第二段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如第三、四自然段对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第五段的开头说“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可见高渐离举筑扑击秦始皇这一事件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补充,无论是荆轲,还是高渐离,他们都是那个时代
上一篇: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南省驻马”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