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717  2020-01-2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7]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一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至5页,第Ⅱ卷为第6至10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里会蕴藏着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__________。如果背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仅仅关注画的题材与技法,便是__________,对画意的理解终归枉然。在画中,山间蓊蓊郁郁的林木,蓬勃着生命的气息;园中矮墙罅隙中的老藤,则伸展着另一种倔强。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脉脉的流水,会哼着它的调子,悄然地与观者__________。感知到自然中的生命力量,即便遭遇迁谪的文人也可以在一幅画作里安放自己的灵魂。那份隐于画中的幽深而旺健的生命体验,会将一颗张皇的心熨帖得宽快悦适。于是,在这沧茫天地间,纵使人渺小如蜉蝣,却仍可画出最遒劲的线条。
1.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蓊蓊郁郁(wěng) 罅(xià)隙 倔(juè)强
B. 镌(juàn)永 脉(mò)脉 悄(qiǎo)然
C. 迁谪(zhé) 张皇(huáng) 熨(yù)帖
D. 沧(cāng)茫 蜉蝣(yóu) 遒劲(jìn)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咏叹 缘木求鱼 不期而遇
B. 喟叹 按图索骥 相见恨晚
C. 咏叹 按图索骥 不期而遇
D. 喟叹 缘木求鱼 相见恨晚
3. 下列诗句与文中画线句使用修辞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
A项,倔(jué)强 ;
B项,镌永,应写作“隽永”;
D项,沧茫,应写作“苍茫”,遒劲(jìng)。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咏叹,歌咏,有赞美之意;喟叹,因感慨而叹气。此处有歌咏之意,应选用“咏叹”。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按图索骥,比喻按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此处指方法不对,应选用“缘木求鱼”。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意外地相遇;相见恨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相投。此处指偶然遇见,应选用“不期而遇”。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本题中,划线句“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画,便是一首镌永的诗”运用比喻修辞。D项,为互文的修辞,其他均为比喻修辞。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浏览完整试题A. 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B.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 中国虽说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蒸”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值得推崇。
D. 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 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结构混乱,“造成……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和“……局面主要是…导致的”保留一个。
B项,搭配不当,“促进”应改为“增强”或“提高”。
C项,语序不当,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虽说”应放在“中国”之前。
故选D。
5.某同学在学习成语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写下了以下几个结论。其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司马青衫”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出自《琵琶行》。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诗人,字乐天,曾倡导过“新乐府运动”。
B. “沧海一粟”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赤壁赋》。作者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C. “锲而不舍”现常比喻做事有恒心,有毅力,出自《劝学》。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D. “传道受业”指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出自《师说》。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B项,“苏轼为北宋文学家,字子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错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指韩愈。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多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因此,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节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 下列对古人读书方法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人们特别重视如何读书。这与他们对读书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B.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以及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读书方法。
C. 王国维主张的读书方法是要“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拥有更深刻的体悟和更高的境界。
D. 到了明代,读书人为了科举求官,从小就接受反复的训练,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
7.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朱子读书法》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


展开余下试题C. 陈善对读书的方法有精辟的见解,他将“见得亲切”与“用得透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D. 古人通过读书,扩充了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也使自己当下的生命与文化灌注到古书中。
8. 本学期,同学们进行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以下学习活动,与本文第二段中的“入书法”不能对应的一项是
A. 检索费孝通先生的生平、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等情况。
B. 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评价。
C.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努力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D. 写一篇调查报告,反映今日乡村文化生活或风俗习惯的变化。
【答案】6. A 7. B 8. D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不是学习方法。
C项,“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的说法本是王国维针对“诗人的创作”而言的,并不是他主张的读书方法。
D项,“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错误,明代读书“尊所闻行所知”等方式,仍是在践行“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 B项,“古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也非常小”错误,原文表述为“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知识体量的“总量并不算大”。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答非所问,对应的是“用得透脱”的“出书法”。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槁暴 槁:枯
B.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 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D.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又从而怨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C.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 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1. 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蚓无爪牙之利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13. 对以上三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 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 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答案】9. D 10. D 11. A 12. C 13. D
14.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D项,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节目:树木枝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
A项,于:介词,比/介词,对于。
B项,之:代词/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以:介词,用/介词,在。
D项,而:连词,均表转折。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例句为判断句。
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句意是:正在它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 。
B项,状语后置,句意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
C项,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知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


展开余下试题D项,定语后置,句意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划线句的翻译是: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AB;“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D。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段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段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中,合乎;輮,用火烘烤。(2)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明,见识明达。
(3)德行,道德操行;敦厉,敦促劝励;自资,自谋生计。
【点睛】虚词 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由水凝结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木材的弯曲程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该自己设法了。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15.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移居(其二)①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北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①《移居二首》是陶渊明从隐居上京的旧宅,移居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后不久所作。此诗为这组诗中的第二首。②将:岂。③纪:经营
(1)下列对《移居》一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两句写诗人新迁南村,常登高赋诗。士大夫常有的雅兴,此时又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B.“过门”两句写诗人与邻人,常互相亲切地招呼,相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便一起斟酌品尝。
C.诗人与邻人平时各自忙于农务。农闲时会彼此想念,即使很晚也会聚在一起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
D.诗人在结尾处,强调了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感悟到的人生真谛,这使全诗的意蕴更加丰富。
(2)请结合《移居》全诗,说明诗人在劳动之余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3)同样涉及田间劳作的话题,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书写了另一幅场景。请简要分析苏诗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1)C
(2)①登高赋诗之乐②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③自然交谈之乐(闲聚之乐)
(3)诗人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好坏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欢欣也形成对比,表现了麦收时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解析】
【详解】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倾诉对艰苦劳作的厌倦”理解错误,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与邻人的相聚,在时间上不受俗态的拘束,相见之后,便谈笑风生。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情趣的赏读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把握题干,然后从诗歌内容的理解入手,分析和理解诗句。: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表达生活感受的诗歌。陶渊明为我们描述了他的闲适的生活:登高、赋诗、饮酒。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隐士的侃侃而谈,向我们描述他的隐居生活,他眼中的农村的生活,而没有一丝士大夫所特有的骄持。“过门更相呼,有酒料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日常的生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天津市滨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