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7420 2020-01-31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20]
贵州省贵阳市四校2020届高三1月月考贵州省贵阳市四校2020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贵州省贵阳市四校2020届高三1月月考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流动性增强,更多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这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浏览完整试题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社会背景,助推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主要论述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精准”的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对服务不同群体,实现智能治理的意义。
D.文章最后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及借它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形成彼此关联的形态,则不能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
B.准确把握了“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就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严峻,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据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还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温儒敏说:“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讲述他们革命经历的作品,还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目,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
(摘编自《中国修改中小学三科教材》,国际在线网,2017年8月28日)
材料二:
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井喷”成为市场中的亮点: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436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84亿人次,同比增长4.83%,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17.13%。
业内分析者认为,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红色风格的民宿、餐饮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再次,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红色旅游“井喷”成亮点》,经济日报,2018年8月28日)
材料三:
国庆黄金周,全国多地红色景区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受到大家青睐。十一假期,石河子市红色旅游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平均有两三千人前来参观。乌鲁木齐市民张晓中专程带着孩子来到毛泽民故居,缅怀革命先烈。
张晓中:让孩子感受革命传统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
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景区,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主席园、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游客1:我采这边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游客2:带孩子来,主要是想让他能够不忘本、不忘根。
(材料来自音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升温》,中国之声,2018年10月5日)
材料四: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比如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红色旅游,精神是魂!
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散乱在衰草丛中的西洋楼,被肢解成残垣断壁的大水法,比任何辉煌壮观的建筑都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重走半天原始的长征路,比华丽的语言、煽情的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反之,若是为了其他功能或者经济效益,盖几栋不新不旧的仿古建筑,讲几段半虚半实的猎奇故事,只能破坏红色场景本身的感染力,拉低真实的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当然,红色精神的根与魂不可避免地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时代化和大众化,恰恰是在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上方有可能。无数体验证明,游客只有真正地被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染,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摘编自《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旧教材相比,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变化: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并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B.国家在政策层面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C.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红色旅游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也把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情怀融人旅游的过程中来。
D.“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红色旅游再热闹也是徒有其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界通过修订教材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一方面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
B.红色旅游的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若是仅仅追求休闲娱乐功能或者经济效益,必定会减损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C.红色精神的根与魂需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是时代化和大众化应该以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前提。
D.后三则材料围绕红色旅游,各有侧重:材料二分析井喷的原因,材料三介绍个体游客的出行目的,材料四分析如何突出精神价值,彰显文化力量。
展开余下试题
6.请结合材料,从国家、景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概括传承红色文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我读初中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有十几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权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券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
(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B.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C.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8.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6分)
9.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摘自《隋书·梁彦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B.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C.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D.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
展开余下试题
B.解褐,又称“释褐”。“褐”指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解褐”即脱去布衣服,入朝为官。
C.受禅,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课,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彦光幼年聪慧,性情醇厚。幼年时就涉猎经史、待人以礼。他的父亲很看重他,经常对人说梁彦光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
C.梁彦光生性执着,不肯屈服。任职相州时,他被人嘲笑没有治理才能,并因此而被免官,但后来他自请再回相州,终使相州教化大行。
D.梁彦光公而忘我,注重教化。针对相州人诡变多诈的情况,他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5分)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迁徒不定的朝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之说。
B.颔联融情于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沉郁悲抑之情难以排遣。
C.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5.后人评价本诗颔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疾恶如仇、宁死也不作苟合之态的句子是“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马说》中用“ , ”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由此,一个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客户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只要勤快,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社会发展 ,各类职业的“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市场活力的 。正如相关报道所称,( )
从本质上看,垃圾分类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处境,还关乎我们的心灵审视。从不知道垃圾分类为何物,到形成垃圾分类的价值共识;从象征性垃圾分类,到精细化垃圾分类;从惩奖之下才会垃圾分类,到把垃圾分类视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它既让人看到制度层面在发力,也让人感受到公众的观念在发生 。
对于 的垃圾分类,如果没有真正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只是说说而已,垃圾分类势必行之不远。因此,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我们一方面欢迎和接纳代收垃圾网约工,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更大的热忱和更有效的行动做好垃圾分类,毕竟这关乎文明,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日新月异 激发 蜕变 如火如荼
B.日新月异 迸发 改变 方兴未艾
C.一日千里 迸发 蜕变 方兴未艾
D.一日千里 激发 改变 如火如荼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的社会规则,催生新的社会需求,而新的社会需求,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B.新的商业形态,孵化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C.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D.新的社会规则,孵化新的商业形态,而新的商业形态,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
B.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含文明观照,还包括成本核算。
C.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括成本核算,而是包含文明观照。
D.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括成本核算,还包含文明观照。
20.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6分)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 ?
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③ ?
21.下面是一则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其中在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本产品采用创新的外形设计,弧度优美,结构雅致,安装及拆卸都很便宜,面框组合丰富,产品功能齐全。
产品的使用方法——请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请勿在插座和电线破损的情况下使用。请勿用干手插拔插头。
产品的维修——定期适当保养可以延长插板的使用寿命,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插板长期停用时,应切断电源。经常检查插板的密封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应立即停用。
产品概述——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开关插座,通过它可以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马云在“成功学”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荷花定律”。水塘里的荷花开始绽放时,第一天只有少数的花朵,第二天开放的花朵数量会比第一天翻一倍。到第二十九天时水塘里荷花盛开一半,在第三十天时才会全数绽放。因为荷花绽放的速度在最后一天是最迅速的,之前二十九天盛开的所有荷花仅仅等同于最后一天的盛开数量,即“荷花定律”,又称“三十天定律”。
上一篇: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湖北省四地七校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贵州省贵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42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