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10  2020-03-2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0]
贵州虱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须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不能答在本试卷上,否则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
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
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
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最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


浏览完整试题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
B.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
C. 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
D. 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
B. 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
C. 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
D. 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家”诗中庄与谐、雅与俗中的张力使得俳谐诗中的气象、境界与格局比较罕见。
B. 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
C. 化喜为悲、因果倒置、逻辑错位恰恰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
D. 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A项,“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错误,依据第二段“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可知,苏轼、黄庭坚等不是“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而只是称得上是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故A项曲解原文。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B项,“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错误,依据第三段“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可知,作者举苏轼《南乡子》 例子是为了证明众多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创作。故B项论据论点对应关系分析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
B项,“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强加因果,依据第四段“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可知,“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于“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之间无因果关系,而是概括和具体表现之间的诠释或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C项,“因果倒置”错误,依据第五段“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可知,化喜为悲、逻辑错位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而“因果倒置”,文中没有提及。而从逻辑角度分析,“因果倒置”其实是“逻辑错误”的一种,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
D项,“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原因提取错误,信息遗漏。依据末段“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可知,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是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和民间文化诙谐审美综合影响,雅俗共致。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 (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时间词(“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涉及诈骗、寻衅滋事等多个罪名,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是深圳某高校的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货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有媒体报道个别在校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向其借款用于消费,最终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一些非法机构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进行催贷,严重危害大学生安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日前发出今年第2号预警,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天上不会掉馅饼。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要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扎紧“藩篱”。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
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誉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金融理财能力被称为“公民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础”,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在大学生中普及,尤其是网上借货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试想,如果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多一些金融常识方面的教育,在普及知识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剖析案例中提升学生的防骗能力,在培养财商中提升学生的理财才能,那么学生哪怕看不穿校园贷的套路,也会有所警惕。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加强财商教育,就相当于为大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
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货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就此而言,大学生在学习金融常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当收入满足不了消费、能力撑不起欲望,该怎么办?面对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是否非要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高消费?这就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必给合理追求贴标签,更不应被妖魔化。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
(摘编自《别让校园贷变成“校园害”》,《人民日报》2017年9月8日)
材料四:
近日,湖北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单位开展2018防范和处置“非法校园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安全教育形式,聚焦校园安全,让学生经历全面深刻的教育警示。文艺汇演将宣传防范“非法校园贷”等金融知识融入到歌舞、小品、快板等节目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园贷”。
(摘编自《湖北开展防范非法校园贷活动》,《人民公安报》2018年12月25日)
4.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法校园贷从“小贷”滚成“巨债”,这与大学生轻信不良校园贷机构虚假宣传、不识其套路有关。
B. 在网贷流行、电子支付普及的今天,缺乏金融常识、金融理财能力低下是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
C. 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大学生要加强财商教育。
D. “校园贷”变成“校园害”,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长和学校一样有责任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加强防范意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通过具体案例对某类非法校园贷的形成进行了报道,材料二则介绍了非法校园贷的一些具体形式并对学生做了提醒。
B. 不良校园贷机构采取“免费”“打折”等虚假宣传隐瞒了其诈骗意图,这是某些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的原因之一
C. 校园贷的本质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其暴力催贷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人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所以严厉禁止。
D.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是要学会自我管理,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提高警惕、抵制诈骗,即便非法校园贷没有了,还会有新骗局出现。
6. 从政府的角度,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③政府主管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贷市场,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C项,“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追求超前消费,为非法校园贷的滋生提供了温床”错误,“业内人士认为,非法校园贷潜滋暗长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借货机构用较低的门槛诱骗学生上当;二是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三是虚荣心所致”,可见,“当代……超前消费”这个原因表述错误,与“虚荣心”不对等。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问题。
C项,混淆概念。注意材料二第一段“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中的“其”指代的是“非法校园贷”。此题混淆了“校园贷”和“非法校园贷”的概念、另外这四则材料报道的都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之实的非法校园贷,应该严厉禁止的是非法校园贷。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从政府的角度,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止非法校园贷事件的发生”,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措施,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考生注意只需从“政府角度”考虑。
依据材料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涉及诈骗、寻衅滋事等多个罪名,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可知,政府应加大对非法校园贷机构的惩处力度,并要增强法律法规的震慑力;
依据材料二“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材料三“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重视金融知识教育,加强对不良校园贷的警示教育,无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可知,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起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督促,加强防诈骗教育宣传。
依据材料三第一段“非法校园贷走了,但换个马甲的新骗局还可能登场” 可知,政府部门要大力整顿针对大贷市场;依据材料三第二段“当非法校园贷被禁绝,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据报道,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办针对大学生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可知,政府部门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合法借贷的途径。
考生据此可以整合出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来往往
朱以撒
回想个人的写信史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此前觉得写信是大人的事,实在需要了才写信,寄信是需要付费的,一枚邮票可打上半斤酱油,谁没事以写信为乐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大量写信的时期。人在远方务农,形单影只,只有通过写信与家人交流。信中内容颇为单调,大抵是山野生活的描述,外加民俗风情的点染,其下就都是对前景的比都。家里来信内容也大致可以猜到,家中近况的数除,对我在外的隐忧,末了都是安好安好。相信那时节寄往山区的信都如此,笔调都是很沉重的,全无开怀的事值得渲染。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还要跑五里山路到公社寄出。有人投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就是在寄出前把米汤抹在邮柔上,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事,此法也就得不到实施。现在想来,为什么一个人会在小小的邮票上使心计下功夫,像余光中,像我们,把邮票视为一种隐喻,而不是一小块纸,都缘于一个很深刻的原因,因为分离,因为天各一方。原本生活自在的一家人,硬生生地被脱离,在不同的空间里彼此思念,邮票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行使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也会请人代笔书写、代为读信,借来来往往的邮票,好解相思。有时到邮局,营业员发现太厚了,就放在天平上称称斤两,要求再加一枚邮票。这也使写信者下回注意,采用薄纸写信,正面写完写反面,用尽密不透风之法,就能顺利过手。
真正一封信有多重,是称不出来的。
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只有打开果壳,才能知道里边的内容。如果是明信片,它就没有这层包裹,也就不会把秘密写在上面。每个人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秘密,或大或小,不愿公开。信纸承载了秘密,装入信封,犹如一个安睡的婴儿。眼力再锐利的人也不能穿透,除非,把信封撕开。一个不文明缺乏教养的环境,有些信就被人偷窥了,把秘密传播了。因此如何保证一封信里的秘密得到守护,我一直想不出好的办法,椰子、榴莲,果壳那么坚硬,还是轻易地被人撬开,进入它的深处。信封单薄,口封得再严密,也只是对守规矩的人的约束,他们觉得这虽是一扇虚掩的门,也不要有推开的念头。大家都遵守了,秘密就有安放的地方。人还是需要隐私的,不是什么都要翻出来在阳光下晾晒。有了隐私,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会更丰富一些。一个人有几次丢信的经历,写信的热情就上不来,有些个人的感受就不愿付之于信,宁可让它们烂在肚子里。
20世纪60年代末我一直在写作,试图走出穷乡僻壤,到工厂去,到城市去。想靠写作来改变命运的人不少——如果能在一些大刊发表三五篇,马上会被县里的文化部门盯上。尽管白日的田间劳作疲惫之至,有人还是写到深夜才搁笔。一篇完成了,便会给素不相识的编辑写信,恳请指教,给予发表,然后走五里山路到邮局,郑重寄出。那时文学创作还是得到支持的,再厚的稿件也不必贴邮票,把信封右上角剪掉即可。编辑的态度也出奇的好,每一篇都给退稿,还附上一封阅读意见。此后十年间就一直是写稿、寄稿、退稿,再写稿、再寄稿、再退稿。好在我自以为乐事,一以贯之。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乡村,而接下来我寄出的一些作品,渐渐被接受,往往会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信封下端是这个刊物的名字,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那一枚小小的便笺,信文很短,最动人的就是两个字:拟用。此时不禁感慨,退稿的那一页被翻过去了。一个时局的改变,连同改变了审美。曾经不合时宜的表达方式,而今能被理解、刊发。又过了一段,会有一个牛皮纸大信封送到我的手上,凭感觉里边是几本刊物。打开来看,自己的名字和文章,都在上面。寄信,从此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
曾几何时,到邮局寄信,不难看出纸上写信的势头已经过去,门前绿意邮筒扁扁的口子上落上了尘泥,里边空寂,不像多年前信堆了一大摞,有两个青年正在奋力打戳。现在还写信的人,的确是有癖好了,喜欢纸质的素朴,喜欢毫端与纸面的摩安。说到底,还是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生怕把写信这个既实用又审美的动作荒疏了。时之所轻,我之所重,这种与时错位的举动,是一种很私有的恋情,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那些喜爱与我通信的人也具有共同的爱好,不写还真不行,于是来来往往没有中断。日子在写信中过去,或者说写信把日子延伸了。直到再也写不动的那天来到——手抖得厉害,毛笔把握不了,眼前迷蒙一片,个人的写信史方告终结。
最后寄出的那一封信,末了会有颤颤巍巍的两个字:再见。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来来往往”指的是信件的来来往往,作者回顾了自己的写信史,对和家人通信以及和刊物的信件来往进行了详写。
B. 作者对书信有着深厚的情感,文中“一封信如同一枚带壳的果实”将信件比喻为坚硬的果壳,表现了作者对信件隐私的重视。
C. “打开信封用并拢的食指和中指夹出”属于细节描写,作者在多年之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深,足以看出他收到信件时内心的激动。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信的势头过去了,文中对落满尘泥的邮筒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们不再写信的遗憾和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
8. 结合原文,请分析第二自然段画横线语句的作用?
9. 请结合全文分析,探究“信”所寄寓的丰富内涵
【答案】7. D 8. ①说明当年条件非常艰苦;②突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说明其对我成长的影响;③引出下文作者关于借来来往往的邮票,纾解相思的感发。
9. ①寄托着身处异乡之人对亲人的思念,承载着人内心的秘密;②寄托着作者的文学理想和对理想的坚持;③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光、慢生活的依恋,以及眼下的生活态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 ,“对传统文化消失的谴责”错误,从文中“时之所轻,我之所重”、“我写信,故我快乐,至于别人写不写与我无干”等内容来看,作者只是有遗憾,并无“谴责”。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第②段,依据“那时寄信要付八分钱的邮资”“让家人收到后把邮票泡在水里,水汤化了,邮戳也不见了,可以多次使用”可知,“有人授我一种省邮票的方法”指的是可让邮票多次使用,以节省邮票费的方法,故可看出当时经济条件相当艰难;
依据“可是母亲不同意,她觉得持这种小伎俩的人成不了大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虱里市”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