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32  2020-03-2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2]
广东省阳春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百年来,笔墨形成了范式。自宋而下,中国画笔墨有了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而像徐渭、虚谷、林风眠、傅抱石这样的巨子却突破了范式。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与墨都是感情的记录,而且留下的是准确的轨迹。一竿修竹、一组怪石、山中烟云、四时花木都是画家表达内在精神的形式。
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概念。笔墨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中国画必须要用毛笔来进行创作,如果用油画笔则不能称为中国画。中国画和毛笔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由于毛笔所特有的形制,因此由笔所表现的轨迹各不相同。用墨及水量的不同,可以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干、湿、燥、润等效果。因此中国画正是借毛笔的特性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墨也是中国画中所特有的材料。而且由于墨掺水量的不同,可以变化出千百种墨色。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画材料——宣纸。它是用一些植物纤维按比例的多少并经过非常严格的手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因此不同纤维的纸有不同的墨色效果。也正因这些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构成了中国画规定性的“材料系统”。在材料系统中,由于笔、墨、纸中所含水份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笔墨话语”。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即如古人所讲的“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
笔墨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无限的;技法是可以创造的,但精神应该是继承的。
艺术家首先要解决认识论问题。技术训练是有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训练会有成效,所谓“人笔俱老”。但有人画了一辈子还是画匠,这大约是先天缺少感觉,或者是因为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一部中国绘画发展史就是一部发展革新史。但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束缚。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是束缚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画以独特的笔墨传递画家的情绪,这需要艺术灵感。灵感是修养和求索的结果,是心灵的火花,是历山川、开眼界、爱读书、多巧思的结果。有空且画,无空且止。不管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是过程就有意义。
作画必先求意,强调先构思,然后再落笔,加入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或疾或徐,或顿或挫,或枯或湿的笔迹、墨色,让我们在观赏时充分领味画中所描绘的物象所带给我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摘编自程大利《谈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精神。精神是无限 ,是可以继承的;技法是有限的,是可以创造的。
B. 每个时代只有少数人能超越传统,这是因为艺术的传承极易被来自社会的审美定势和个人的心理障碍所束缚。
C. 艺术家要具备多方面的素养要有开阔的视野。没有闲暇就不要作画,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
D. 作画时,意在笔先要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根据需要,恰当运用笔墨,表现出“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笔墨精神。


浏览完整试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笔墨”的论题,主体部分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B. 文章提及徐渭等人突破范式的例子,论证笔墨可以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的观点。
C. 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
D. 文章结尾部分,提到艺术灵感,阐述产生灵感的因素和作画应有的流程,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些画家文化修养很高,但画作缺乏个性,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
B. 有些画家突破范式,还是以笔为载体,用颜色和墨色写意,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
C. 中国画所用的笔、墨、纸是各具特色的独特材料,画家借助不同的材料,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 画家对画要有新的思考、感悟,要冲破传统的束缚;不解决这些问题,拘泥于技法,有可能只能做一辈子的画匠。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作画应是闲情逸致时的即兴行为”无中生有,文中没有相关信息。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论证‘学如其人,画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错误,根据文中内容,文章第三段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国画独有的特点。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这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了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因果不成立,有悖文意。原文是“不少有才能的画家文化修养越高,个性越弱。到了人笔俱老的境界,早期的新鲜的生命感也没有了,与凡人的差别仅在于他是较高层次上的平庸”,没有阐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B项,“创造出用墨色无法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境界”错,原文是“他们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仍然以笔为载体,以颜色而不仅是用墨色写意,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
C项,“表现人们的人品、人格的差异”错,根据原文“不同的‘笔墨话语’则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异,乃至人品、人格的差异皆可以从笔墨中得知”可知,应是可以反映出画家的人品、人格的差异。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世界经济正向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全球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收,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2017年,在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注重效率、质量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在壮大数字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相继扩大,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7年全国电子高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网上零售额7.18万亿无,同比增长32.2%。我国电子商务优势进一步扩大,网络零售规模全球最大、产业创新活力世界领先。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达5.33亿,同比增长14.3%,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额达143.26万亿元,同比增长44.32%;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同比增长28%;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4250万人。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9.1%,农产品网络本售额同比增长53.3%,农村电商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农业结构升级,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子商务商品出口增速达41.3%,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日益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重要通道。
(辅编自《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7)》)
材料二:
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跨境电商交易额(万亿元)进出口总值(万亿元)

(预测)
(摘编自中国产业网)
材料三:
英国一位爵士在谈到电商问题时说,英国政府和企业家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但为什么不做?因为英国政府知道,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将是社会的灾难,他说,商业有其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不只是买卖商品,而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把公众吸引到大街上去。当他们为了购买一件满意的衣服而一家、两家店铺地寻找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产生远超过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比如,夫妻两个人逛街,可能产生餐饮消费,可能一起看一次电影;如果有孩子,他们还可能为孩子买些“过去根本没想去买的东西”。而且,市民这样的逛街行为,使得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它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所以爵士认为,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是在毁灭消费。
(摘编自百度百家)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英国一位爵士认为电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毁灭了消费,可能会带来社会灾难。
B. 2008年至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和增长值逐年上升。


展开余下试题C. 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市场推动是一方面的原因,党和政府的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发展电子商务,要注重效率,还要注重质量和创新,使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但英国政府却没有积极发展电商,一位爵士认为这是因为电商并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
B. 材料二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预计将达12万亿元,是2015年的两倍多,增速预计将高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速。
C. 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继续扩大,网络零售规模全球最大、产业创新活力世界领先,我国已成为数字经济大国。
D. 电商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影响了民众的“随机消费”行为,使城市失去活力,违背了商业的基本规律。
6. 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①与世界经济接轨,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政革。②在经济领域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③带动就业,推动农业结构升级,促进商品出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增长值逐年上升”错误。材料二显示:2014年至2015年增长了1万亿,少于2013年至2014年增长的l.1万亿,交易额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影响了……,使城市失去活力,违背了……”分析错误,这只是英国某爵士的个人见解;另外,“电商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市民不再喜欢逛街”于文无据。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与“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我国的重要意义”的相关信息,主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抓住关键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壮大数字经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农村电商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农业结构升级”,概括即可。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8.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9.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9.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
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爽,高祖朝宰相。父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日:“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阳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3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