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以来,安徽省上榜好人总数达1272人,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B. 5G是第五代无线网络 简称,与目前使用的4G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即高速率、低延迟、高容量。手机在利用5G技术后使用更方便。 C.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已经到来的高中生活,你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不仅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而且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D.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总量,是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病句类型,然后根据语感法、缩句法或是造句法等进行辨析。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是病句题中常出现的六种类型,学生在平时应注意归纳。本题C项,“不仅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结构混乱,选项把“不仅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和“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两句杂糅,去掉“不可”。故C错误。 【点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分析句子最常见的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压缩主干后,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有残缺,句子成分之间是否搭配等。句中有并列成分的需要分析并列成分之间是否有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先后顺序是否合理等。 4.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同学王伟要到外地去上大学,张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伟,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 同学刘蕾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王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张欣然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郭亮的同桌王犇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郭亮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本题将诗文放在句子中考查诗文合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诗文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分析所引用诗文合不合语境。本题, A项,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是在外为官的人之间用的,而这里只是送别朋友去外地求学,与“宦游人”不合当。 B项,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出自刘禹锡《陋室铭》,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这两句诗是说交友,不是说读书乐趣,使用不当。 C项,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多用于比喻某样事物出现的非常迅速,“如”意思是“像”,并非真的是梨花开放,而这里形容梨花的开放,使用不当。 D项,“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这里用来说学习,使用恰当。 故D正确。 【点睛】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这个考点。口语交际的考题可分为两个方面: 1、一是听话(言外之意);2、二是说话都要得体,注意自己和对方的身份,谦敬得体.另外我们对这几句诗要理解充分,才能判断用在语境中合不合适。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指猪、牛、羊等。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C.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人所宗。 D.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五斗为一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3.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D项,“五斗为一石”错误,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故D错误。 【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6.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 ①七夕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中秋 C. ①中秋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七夕 D. ①中秋 ②元宵 ③重阳 ④七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本题,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展开余下试题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故B正确。 【点睛】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 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等。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①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②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 ③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④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⑤特别重要的 ⑥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A. ①⑤②⑥④③ B. ①⑤④③②⑥ C. ⑥⑤④③②① D. ⑥⑤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语言连贯性的能力。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本题语段中心是实验注意事项。首先需要计划,“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或者叫目标,“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然后是目标的作用,“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最后是怎样选定目标,“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即:⑥⑤④③②①。故C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二.阅读与鉴赏(36分) (一)诗歌鉴赏(3分)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悲壮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C. 第五句,“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样的豪情。 D. 最后两句,诗人引用战国燕昭王在易水的故事,表示朝廷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A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错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故A错误。 【点睛】《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选自 韩愈《进学解》) 9. 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衾拥覆 衾:被子 B.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C. 弟子事先生 事:侍奉 D. 细大不捐 捐:捐款 10. 下列对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C.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D.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11.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介绍了作者求学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突出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 B. 甲文运用“被”“戴”“腰”“佩” 这几个动词,着力写出了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C. 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鲜明的对比,突出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夜以继日。 D.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勤”,乙文“焚膏油以继晷”是“勤”的具体表现。 12.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答案】9. D 10. B 11. C 12. (1)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2)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