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58  2020-03-2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议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在面临国家、种族与文化兴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很容易通过文化认同和召唤生发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历史上是屡试不爽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巨大的主体力量与激情又不够坚实或不能长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很容易被腐蚀或自我糜烂掉。
由此可知,尽管影响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个坚实可靠的理性主体基础,无疑是中华文化自信不能长久或容易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自信与个体生命或主观能动性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建构的主体语境很重要。


浏览完整试题B. 中国学人过重关注物质条件,以致出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虚假问题与错误判断。
C. 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与环境等物质条件,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
D. 由于中华文化自信缺乏知识与伦理的坚实基础,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概念界定出发,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共识基础。
B. 文章针对“客观语境”而提出“主体语境”并作出了有关阐述。
C. 文章能够结合中华文化的矛盾现象来论证主体语境的建构价值。
D. 文章在批判问题的基础之上,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容易导致文化研究中的“经济决定论”。
B. 要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体建构的问题。
C. 在文化自信的主体语境实践中,重点应该抓住知识和伦理两种文化生命机能。
D. 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但更依赖主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水平”错误。综合原文“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等信息可知,“更依赖”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具体论证了主体语境的建构路径”错误。结合“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在主体语境中……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分析可知,文章在理论上提出了主体语境的建构方向,并没有作具体论证。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文化自信受多种因素影响,要在物质条件成熟后,更加重视主体语境的建构”篡改文意。原文说“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不能泛化为一般的文化自信发展要求。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药
孟庆玲
一个夏日的午后,通往广州石门的林荫道上,即将上任的刺史解宝喉咙干渴得要冒烟。他频频抬头,前面除了升腾的烟尘和水波一样荡漾的热浪,就是那鸣蝉歇斯底里一声盖过一声的聒噪。
半晌,侍从解二终于出现在土路的尽头,他的手上,是一个青灰色的瓦罐,解宝下意识地舔了下嘴唇。忽然,解宝发现,在解二的身后,远远跟着几个精短打扮的蛮人,这几个人解宝昨天就见过,一路不远不近地跟着,不知何意。
解二气喘吁吁地站定,解宝抱住了瓦罐一一“解大人,这水不能喝。”一个看似头头儿的蛮人想去夺那瓦罐,解二急得要拦,解宝用眼光止住了他。“得知大人近日要来,我们这几天一直跟着大人,怕的是大人喝错水,这是贪泉水啊!”头人解释道。
贪泉?解宝的心一惊,看来,真到了石门了……
解宝是陕南人,一直在北方为官,以清廉闻名。广州本来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但此地地邪,看似清廉的官员一到广州,就前赴后继地贪腐。朝廷对此很伤脑筋。听说石门有泉名贪,广州乃瘴疠之地,难道真是水土惹的祸一一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积?朝廷一口气法办了好几个人,然后把解宝调往此地驱邪。
解宝放下瓦罐,向几个蛮人道:“正好,本官倒要会会贪泉。”
石门城郊,一眼清冽的泉,圆周砌以青石,绿苔暗生,竹叶拂水,竟是一个避暑的清幽所在。唯一显得突兀的是,泉左立一石碑,赫然写着“贪泉”二字。
“贪泉”原无此名,因其位于要冲,赴任广州的官员附庸风雅,都要先喝一杯清泉以示清廉,但不喝还好,喝后大多都贪了。百姓以为此泉惹祸,便勒石立碑为警。之后,广州官吏避讳,宁愿忍下焦渴,也不愿喝贪泉一口;百姓更是千方百计阻止官员误饮贪泉,因此才有解宝被跟踪一事。
此时,泉边早已围着一群百姓,他们敛神屏息,注视着解宝。解宝不做声,只微笑着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瓢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饮将下去!
人群一阵骚动。
解宝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说罢,一抱拳,转身离去。众人默然,看解宝渐行渐远,听其吟诵如丝如缕:“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明礼教、敦风俗,惩贪官、禁贿赂,以身作则、节俭务实,衣粗衫、餐豆蔬;又廉政爱民,一颗红心,两袖清风。不久,辖地官风大变,民风愈淳,一时间广州大治……


展开余下试题几年后,解宝离任。
他身无长物,走到石门,百姓前来送行。解宝走到贪泉边,却见泉水依旧,石碑刻字已由“贪泉”变成了“廉泉”。看得出,“廉泉”刻得很新,解宝愣了一下,眼眶有些湿润。
还是那个头人把瓢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瓢清水,没喝一口,而是倒回了泉池中,缓缓地。这是广州的“廉泉”啊,他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
回京,朝廷接见,大有深意地说,解大人你功劳不小啊,来来,大大有赏——随即赏给一锦盒。解宝山呼“万岁”,叩头谢恩。回家打开锦盒,里面是中草药,解宝认得几样:鱼腥草、黄连、连翘……都是些解毒的良药。下面,却是信纸几页——广州百姓要求朝廷表彰解宝的联名上书。
解宝一看,一阵冷汗下来了!他广州止腐,是剂良药,解了朝廷的围,无疑是好事;但百姓只知解宝而不知朝廷,这是为人臣之大忌啊!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们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看着这些中草药,他高高地举起锦盒,向着皇宫的方向“扑通”跪了下去……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看似环境描写,实乃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开篇就让情节具有了张力,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 “贪泉”与“廉泉”名称之变,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对为政一方的地方官的评价,侧面衬托并歌颂了主人公的廉政政绩。
C. 小说语言洗练,富于传奇色彩,虽篇幅短小而时空跨度很大,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
D. 小说借古讽今来影射现实,通过描述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 经历,揭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5. 解宝为何敢喝“贪泉”水却不愿意喝“廉泉”水?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品格?
6. 请简要分析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4. D 5. (1)解宝敢喝“贪泉”水,是他坚信“水性无贪”,贪腐的原因是人性变质,与他物无关,解宝就是要证明自己喝而不贪。(2)解宝不愿意喝“廉泉”水,是他感念百姓,不想占有哪怕一滴水,也不想沽名钓誉,固守廉洁,喝贪泉不贪,不喝廉泉也廉。(意合即可)(3)具有敢作敢为、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正直坚贞等优良品格。
6. (1)小说最后才出现“解药”,表明前面的故事都在为结尾作铺垫,以“解药”入题增添了小说的意蕴,深化了主题,更耐人寻味。(2)“解药”具有多层含义:一是以清廉闻名的解宝赴任广州去治腐,解了朝廷的围,是一剂根治贪腐的良药;二是清廉的解宝也可能会中贪图功名的毒,需要朝廷及时警醒,所以朝廷在百姓的联名上书上面搁置了鱼腥草、黄连、连翘等解药;三是官员要过好“名利关”,需时时自我检视反省,才是杜绝贪腐的真正解药。(3)一语双关,标题“解药”与主人公“解宝”的“解”字相同,暗指“是药三分毒”,反腐不是一次性和一个级别就能完成的。“解”作姓氏时读“xie”,与“泻药”的“泻”字同音,暗示着反腐弄得不好也会流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通过描述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的经历,揭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不全面。结合文章末尾“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们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可见小说的情节除了“解宝去广州治腐、止腐的经历”,还有解宝回到朝廷之后,朝廷赐给“解药”以示警醒的情节;主题除了反金钱之腐,还要过“名利”之关。选项表述不够全面。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问解宝为何敢喝“贪泉”水却不愿意喝“廉泉”水?从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品格?分别找到这两处情节,结合描写分析原因,探寻人物心理。结合“解宝不做声,只微笑着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瓢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饮将下去!”“解宝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 ’”可见解宝敢喝“贪泉”水,是他坚信“水性无贪”,贪腐的原因是人性变质,与他物无关,解宝就是要证明自己喝而不贪。结合“还是那个头人把瓢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瓢清水,没喝一口,而是倒回了泉池中,缓缓地。这是广州的‘廉泉’啊,他要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可见解宝不愿意喝“廉泉”水,是他感念百姓,不想占有哪怕一滴水,也不想沽名钓誉,固守廉洁,喝贪泉不贪,不喝廉泉也廉。通过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解宝的人品:具有敢作敢为、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正直坚贞等优良品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首先小说以“解药”这一题目富有含义,考生可思考,文中的“解药”指什么?是解什么毒的?不然理解到“解药”的多层含义:一是解宝是朝廷治疗贪腐之毒的良药,二是那些“鱼腥草、黄连、连翘”是朝廷用来提醒解宝不要中名利之毒的解药;三是从解宝的典型个体上升到所有官员,时时反省才是真正防止贪腐的“解药”。弄清“解药”的含义后,可从效果、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标题作用。对读者而言,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其次,题目是“解药”,小说最后解宝打开锦盒后也是解毒的药材,这就与题目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人物形象角度看,最后解宝从朝廷给的锦盒里的药材能悟出这是警告,表现了主人公小心谨慎,聪明智慧并且善于自省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从小说主题方面,文章表面上是写寻求治“贪”的解药,小说最后却借解宝悟出“贪”,不仅仅是“贪利”,还包括“贪名”,让小说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旨。“解药”与主人公“解宝”的“解”字相同,暗指“是药三分毒”,反腐不是一次性和一个级别就能完成的。“解”作姓氏时读“xie”,与“泻药”的“泻”字同音,暗示着反腐弄得不好也会流产。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展开余下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谓斯文遂绝 绝:极,最。
B. 是箝其口: 箝:同“钳”,夹住,束缚。
C. 出为州刺史 出:指官员从京城调往外地。
D. 居易其贤哉 其:表示语气的助词,可不译。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 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 浮居,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一项是
A. 《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 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 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 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诊。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答案】7. A 8. B 9. A 10. D
11. (1)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积累,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A项,“吾谓斯文遂绝”,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绝:断绝、绝迹。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本句参考译文: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其中“帝变色”主谓宾都全,可与后面“罢”字断开;“我叵堪此”,“我”是主语,“叵堪”是谓语,“此”是宾语,中间不可断开。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此题中,A项,“未冠又称弱冠”错误。“未冠”不是“弱冠”。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错,原文是“至讽谕意激而言质”,可见“含意激切,言辞是质朴”是他的讽喻诗的特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以,因为;旱甚,旱灾严重;蠲,减免;贷,宽恕;振,通“赈”,赈济;(2)首,第一个;上疏,进呈奏章;亟,马上;以为,把……作为;必得,务必全部缉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合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