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062 2020-03-21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2.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3.“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4.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5.这首词写苏轼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却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从而写到自己的处事态度,这叫什么写法?试作分析。
【答案】
1.D
2.写出了词人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心态,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3.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4.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性格:表现出了词人旷达,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以小见大。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却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
1.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理解有误。应该是“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情”。故选D。
2.上片诗句的意思是: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3.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根据对词句大意的理解“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关键词“相迎”可确定为拟人。“山头斜照却”写雨过天晴,又见阳光。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
4.考查对作者的人生感悟和性格特点的理解。人生感悟要结合词句大意来分析;性格特征要紧扣“也无风雨也无晴”体会。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
浏览完整试题
5.考查对诗词写作手法的理解。根据题干的提示“从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可确定写法是“以小见大”。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翻译为: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根据以上内容进行做答即可。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点睛: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可根据以上内容做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7.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8.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9.“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0.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
7.BC
8.(1)“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2)“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3)“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意对即可)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人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10.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比喻和想象各举两例)
【解析】
7.B.“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作者只是“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应为“对故国家园的萦念”;
故选BC。
8.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要在理解全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抓住题干中的“感叹”“宏愿”,结合语境,依次分析“感叹”和“宏愿”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首中秋抒怀的小词,写于宋孝宗赵眘淳熙元年,此时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当时的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击抗金的爱国志士。对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就写下了这首词,以抒情怀。作者感叹“白发欺人”,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词中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斫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
展开余下试题
9.考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句大意为: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要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表面是写“斫去桂树”一事及其结果,实际是要借此表达内心的坚定信念,据此可确定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托物言志)。
10.考查对诗词浪漫主义手法写法的理解。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体现形式有想象,夸张、比喻等。结合对词句大意的理解,找出采用了想象,夸张、比喻手法的词句,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想象了怎样的场景,是怎样运用比喻或夸张修辞的。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飞镜又重磨”作者把月亮比作磨过的飞镜。金色的波光,像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了。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作者大胆想像,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11.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了想象、象征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时第一步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条,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月的光辉洒向人间。此句是词人想象之景。他幻想自己来到月宫,他觉得人间太过黑暗了,索性决定砍去遮挡清辉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的光亮,这是词人的美好愿望,希望人间充满光明。这里较为生动委婉地表现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扫除一切投降势力,扫除金人,还大宋子民一个太平世界的美好愿望,表现了词人坚定的信念,这又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等。
诗歌赏析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2.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的妙处。
13.这阕词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2.“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现象,更描绘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13.“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可。“北风吹断马嘶声”的意思是凛冽的北方吹散了骏马的嘶鸣,教人听不真切。“断”字描绘出凛冽的北风阻断马嘶叫的现象,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突出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
13.此题考查品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即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意思是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这两句话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落日半斜,给人以萧疏、稀薄之感,“一”“半”两个量词,突出了塞外的空阔荒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4.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15.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句的表达效果。
16.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案】
14.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15.“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16.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
14.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抓住景物“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堡垒”“落日”等特点加以描绘即可。
15.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住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即可。“北风吹断马嘶声”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之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16.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17.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
B.“竹杖芒鞋”句写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掌握。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
C.有误,“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有一些人生向晚的悲凉之意。两者并不相同。故选C。
18.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展开余下试题
D.全词抒情含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看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A.有误,这首词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是回忆,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故选A。
19.(1)直接型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②忆昔午桥桥上饮,________________。(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理解型默写。
①苏轼的《定风波》一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游乐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坐中多是豪英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解析】
【详解】
直接型默写时,要注意萧、瑟、豪、畔、嘶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对于理解型默写,要认真分析横线前的提示语,抓住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的意思来解答。注意“吟、啸、疏、荒、戍、垒”几个易错字的字形。
上一篇:
辽宁省辽阳一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学期下第一次质量测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部编版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