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817  2020-03-24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17]
《回延安》同步测试
《回延安》同步测试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______________。“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________的关系。
2.“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3.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拟人热烈欢迎诗人比兴被养育与养育
2.延安教会了“我”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3.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奶长大,引出并喻指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出并喻指自己投身革命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要结合拟人和比兴的修辞方法来理解诗歌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延安教会了“我”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4.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答案】①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而是让读者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浏览完整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5.《回延安》一诗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的感情线索是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解析】诗歌线索就是贯穿一篇诗歌,即在诗歌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并且在解读诗歌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诗歌含义,了解文章主旨。这首诗的感情线索是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诗人于延安写的,当时诗人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不合适呢?
【答案】合适。①“再回”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由“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②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必然的。诗人不舍得离开延安,因此用了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他希望到了那时,“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结尾的作用。诗歌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诗歌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必然的。诗人不舍得离开延安,因此用了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
7.《回延安》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展望未来,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答案】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热爱延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回延安》抒发了诗人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热爱延安的感情。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8.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叠词可分别用来:久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10.“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愿望?
【答案】
8.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9.髙高C滚滚C辈辈B
10.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1.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解析】
8.概括诗歌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要把诗歌的内容分别进行总结概括,不要遗漏重要信息,同时要联系全诗内容。这一节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诗歌的内容,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9.本题考查对叠词表达效果进行品析的能力。恰当运用叠词,可使语言具有音韵之美。把这些基本规律和一定的语境结合起来,对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很有好处。诗中的叠词主要有:高高、滚滚、辈辈。
10.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分析理解。结合第五小节的内容可知,毛泽东曾在陕北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在枣园这个地方完成了很多军事和政治上的著作,正是这些著作指引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11.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希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2.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宇。用“回”开头,又回 到“回”宇,首尾呼应。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 势所必然,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搜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 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 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与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 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录。到那时,他希望“再 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而情更深!(2)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即可。本题注意“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用“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13.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展开余下试题(1)这节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的回忆,表达我对延安深厚的情谊。
(2)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_________________
(3)“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5)“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答案】(1)陕北民歌信天游;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2)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3)喻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4)延安拟人与延安人民亲密(5)拟人对诗人依恋深厚的感情(6)比兴,养育与被养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对句子的理解,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分别从生活、学习方面概括延安对“我”的抚育和培养。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一句运用比喻修辞,意思是说“我”对延安母亲的情感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表达“我”最延安的眷恋。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这句话中,“母亲”指的是“延安”,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我”与延安的亲密关系。
(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延安的人民对“我”的依恋深情。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铺 (_______) 糜 (_________)
(2)补全横线上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和(_____)
(4)诗句“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什么手法?(_________)
【答案】(1)pùméi (2)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3)拟人对偶比兴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铺”多音字。【pù】:1.商店。 2.床。 3.旧时的驿站。【pū】: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结合义项分析这里应该读“pù”。(2)根据文本,背诵情况,补写出即可。(3)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4)比兴,“比”可以理解成比喻。“兴”就是兴起,写一段话来烘托气氛,起领下文。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是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5.该诗共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16.“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7.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18.作者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结合作者的经历谈一谈。
【答案】
15.第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第二部分:忆延安,圣地养育我;第三部分:会亲人,欢聚话今昔;第四部分:逛新城,旧貌换新颜;第五部分:赞延安,圣地贡献大。
16.运用了比兴手法,意思是当年在延安我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7.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18.作者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的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小节你标题的能力,结合诗歌内容,概述本节在延安所做之事即可。如:第一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可以概括出这是:回到延安,激动万分。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涵的能力。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表现当年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的盛大场景。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内涵的能力。结合毛主席在枣园指挥战争,带领全国得到解放分析阐述。
1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作者的有关文化常识,延安是作者的故乡。故延安有我的亲人和回忆。结围绕“延安是革命”的发源地分析。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儿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展开余下试题19.节选诗句赞美了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0.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拟人)
B.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比喻)
C.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拟人)
D.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夸张)
21.判断下列破折号用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T”,错误的画“F”。
(1)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转折) ( )
(2)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解释说明) ( )
(3)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表示声音延长) ( )
(4)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解释说明) ( )
22.本段诗句重点围绕哪两个字展开描写?写出景致的名称。
23.“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从________________方面赞美漓江的美景。
【答案】
19. 桂林的山水之美,对祖国山河热爱
20.A
21.(1)F;(2)T;(3)T;(4)T
22.重点围绕“山”、“水”两个字展开描写。所描写的景致有:漓江、桂林城、独秀峰、老人山、伏波山、还珠洞、鸡笼山。
23.色彩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人用清新明丽、凝炼而生动的语言赞美了桂林山之秀,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把高耸入云的山比作神和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破折号用法的能力。做题时要了解破折号用法的种类,破折号的用法较多:①表转折;②表声音的延长;③表解释说明;④表示递进等。“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中“漓江照我身千影”是对“画中画”的解释说明,而不是表转折。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桂林山水甲天下,因此诗人抓住桂林风景的主体“山”、“水”两个字展开描写。景致的名称可以从诗中一一找出。
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由“绿、白、红”三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从色彩方面来赞美漓江的美景的。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24.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昆仑山惊邙山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
26.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24. (1)排比(2)拟人
25.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6.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解析】
24.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1)连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从“惊”这个词语可判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5.考查层次的划分及对诗歌内容的概括。细读本诗可知,这首诗按时间顺序叙写,前四节所写为黄河过去的面貌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后五节所写为黄河的现状,这是与以前的黄河截然不同的情形,是黄河的新颜,并在最后展望了黄河的未来。这两部分写了黄河的过去的面貌、现在的新颜及未来的展望,黄河的儿女在诗中反复出现,贯穿其中故可知这两部分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26.考查对诗歌主旨的分析,作答时,需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具体分析。这首诗所写为黄河的今昔剧变。通过这种变化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行动让黄河变了模样,使黄河有了新颜,这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壮举,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气魄和力量,由此可看出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的赞颂。
2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1)下面诗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____)
A.宝塔山下留脚印
B.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C.延河滚滚向“前进”
D.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2)诗中运用了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叠词可分别用来:A.表示事物;B.表示数量;C.表示情态;D.表示颜色。请摘抄这几节诗中的叠词,并标上相应的序号。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3)“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______。
(4)这几节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
【答案】(1)A(2)①高高C②滚滚C③辈辈B(3)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4)歌颂延安辉煌的革命历史,展望美好的未来。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的辨析能力。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回延安》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