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11  2020-03-2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1.按要求填空。
(1) 鹫翎金仆姑,__________________。卢纶《塞下曲》
(2)____________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有一种魅力,排列组合几个名词就能呈现独特的意境。白朴《天净沙•秋思》“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如此,陆游《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如此。
【答案】 (1). 燕尾绣蝥弧 (2). 分野中峰变 (3). 脚著谢公屐 (4). 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蝥”“屐”“吟”“洲”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段文字意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
A.④②①⑤③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①③② D.⑤④②③①
【答案】 (1). C (2).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意境,根据诗歌意境选拔出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诗句的分析,只要正确分析就不会出错。本题,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主要是时间可以让诗人衰老死亡,却不能抹去诗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A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然却成为千古名句。后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
B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
C项,“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诗词代代流传,如般熠熠生辉建造的水榭楼台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荒丘。可以理解为:都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


浏览完整试题D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境界,诗是可以观赏的,诗可以唤起他人同样的心灵感动,诗可以表达忧思、难忘。
故选C。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答此类题的方法:①先找关键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思路一般指三具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④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本题,首先通读语段,文段主要是对王羲之精妙书法的赏析。“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接用④“仍然可以”。①③②句都是陈述“永字的一点”的,不能分开,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故正确排序为④⑤①③②。故选C。
【点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明走向“虚幻”
(1)近年来我们都深陷“屏幕”包围之中,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ad屏幕……面对屏幕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虚影。想当年,《列子•周穆王》篇:周穆王腾空游历“化人之宫”,见其“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红楼梦》中,宝玉随着秦可卿步入“太虚幻境”,“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庄子•外篇•知北游》感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精深至理……其实典籍中的这些“太虚幻境”你在当今的屏幕中都可轻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贾宝玉是懵懵懂懂地处在梦幻之中,而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状况。
(2)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穹形屏幕与圆形地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身临其境之感。穹顶可遵从你的意愿操控,移时变幻:躺在床上犹如露宿旷野,耿耿银河,群星闪闪,孤月莹莹,陨石划天;一觉醒来已是晓星闪烁,霞光初现。这块圆形地毯甚至还可以像阿拉丁飞毯那样,载着你飞升在阿拉伯上空,俯瞰奇特的异国风情;或可飞入太空,降落在月球的松软土壤上……穹顶之下伏案工作,如入“空山不见人”之境。根据你的心绪,尽可率性变幻穹幕――或春意浓浓,舒花展草;或夏日炎炎,大树浓荫;或秋风习习,平湖影清;或冬雪皑皑,欲绽红梅……笼罩在愉悦静谧的景色之中,让你玄想奇绝,灵感迭出,思路清通,决断精准。栖身“大隐于市”之境却又能享受到“小隐于野”的林泉幽秘。居此“大虚大幻”之仙境,何羡桃源武陵人。
(3)回顾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借助于语言,人们不必亲临其境,仅凭他人述说就可以在头脑中幻化出当时的场景。在所有高级动物之中,唯有人类具备这种语言的虚幻能力,而且“正是这种完备的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
(4)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本质上仍应该归附于“语言”之属。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近几百年来由于文字复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现在互联网的覆盖全球),充分发挥了文字的特殊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贮存与积累。
(5)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五线谱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乐谱”,大型交响乐团却能借助这一行行虚幻的“蝌蚪”演奏出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国古琴的“工尺谱”与“蝌蚪音符”有异曲同工之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如此虚幻的《高山流水》琴声,唯有知音深解其意!
(6)虚幻或许与 “波”的本性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中,唯有借助光波与声波的“眼识”与“耳识”最能演绎“虚幻”。在自然界中光波与声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波前来与你感官直接接触。显然,无须物质直接作用的“波性”才是形成声色“虚幻”的本质所在。
(7)“虚幻”还表现在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实验表明,我们人类其实只是活在80毫秒的“过去”!也就是说,哪怕你的感官“即时”感知到了某种信息,待其传达到大脑之时就已迟延了几十毫秒,变成“过去”的信息!两者之间差80毫秒之内的那几刹那。在佛教经典里,“刹那”其实是个时间单位。按照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上卷第168页直接给出的“公制”计算结果――1刹那=1∕75秒=13.33毫秒。80毫秒正好相当于6个刹那。“科学家还确切地测量到从脚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感应要比从鼻子传递到大脑的感应花更多时间”。若以佛教“刹那”作为神经科学的时间单位,信号从脚趾传递到大脑需用6刹那,而手指只需3刹那,“眼”与“耳”离大脑最近,这些占人体总信息量80%以上的“视听信息”传递到大脑也许只消1个刹那。科学与佛经竟然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衔接。
(8)科学也需借助“虚幻”。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只是一座由几条基本假设做“支柱”撑持起来的“空中楼阁”――“能量守恒原理”、“物质不生不灭”、“绝对零度不可达”、“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量子论假设“能量不连续”……对科学而言,虽说所有的理论都经受过严格验证,但唯独对支撑全部科学的那几条基本假设与定律从未做过任何论证。而且对这些虚幻的设定,你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无须向你讲明道理。此外,为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你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晶体……唯有借助这些虚构元素才有可能推导出各种简洁严谨的科学定理与科学公式。


展开余下试题(9)突飞猛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紧密结合更使这种“虚幻”风行全球,走进千家万户,让全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一体化的虚幻世界。
(10)然而,更为本质的“虚幻”还隐藏在这些数字化电子产品的背后――当你借助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甚至3D穹顶屏幕)观看一些感人肺腑的影视作品、人间奇景时,其实在机器原理背后隐藏的全部都是“二进制”的“0”和“1”。0为“阴”,1为“阳”,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这两个“虚幻元素”凭空演绎的结果。它们才是最为根本的“虚幻”源头!
(11)甚荒唐,哭天抹泪地激动了半天,到头来,却原来都是0与1在幕后做精作怪!
(12)古人云“人生识字糊涂始”,我谓“人生一世虚幻始”:说话虚幻,看图虚幻,文字虚幻,音乐虚幻,影视虚幻,科学虚幻,数学虚幻,宗教虚幻……虚幻、虚幻、虚幻,如影随形跟从你一生的全都离不了虚幻!!
(13)问一句,当我绝尘而去,这“虚幻”也将随之而灭乎?
(选自2019年4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3. 第(1)段引用《例子》和《红楼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第(6)段划线句的原理来分析“海浪”这些现象。
如同海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能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未来的虚幻能够与现实无缝衔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B. 文字是比语言更高级的虚幻,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
C. 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
D. 虚幻是文明的走向,作者对此既表示憧憬又表现出了疑虑。
6. 第(8)段中的“空中楼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3. 用典籍中“太虚幻境”与现实中的“虚幻”作比较,表现了现实中的虚幻更为真切的特点,引出下文关于文明走向虚幻的论述。
4. 虽然看似沉沉海浪向你涌来,其实那些海水仍旧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未随着海浪的推送真的来到你身边。 5. D
6. 由从未做过任何论证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和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所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
7. 作者先用古籍、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引出虚幻的话题,再从语言、文字、音乐三方面回顾了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接着以科学客观的视角从波性、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虚幻的本质,最后追根溯源,揭示了电子产品背后的虚幻源头,含蓄的表达了讽刺,疑虑,困惑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面貌,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本题第(1)段引用《例子》“周穆王腾空游历‘化人之宫’,见其‘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引用《红楼梦》“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目的是“典籍中的这些‘太虚幻境’你在当今的屏幕中都可轻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贾宝玉是懵懵懂懂地处在梦幻之中,而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状况”,据此概括。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本题六段“在自然界中光波与声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波前来与你感官直接接触”,即“光波与声波”在自然界只是一种表象,是看到和听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物质本身并没有动,比如雷电,我们能够听到,看到,但是雷电其实还是在遥远的天际,就像海浪,大海的波浪向你涌来,实际上海水仍旧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未随着海浪的推送真的来到你身边,两者之间是相对的关系。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未来的虚幻能够与现实无缝衔接”。错误,原文“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是“或许”,不是“能够”。
B.项,“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原文“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而不是“文字是比语言更高级的虚幻,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
C项,“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科学家还确切地测量到从脚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感应要比从鼻子传递到大脑的感应花更多时间”,并不能得出“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本题,根据第八段“对科学而言,虽说所有的理论都经受过严格验证,但唯独对支撑全部科学的那几条基本假设与定律从未做过任何论证”“此外,为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你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可知,“空中楼阁”在文章中指从未做过任何论证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和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所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你需要接受,无论是不是能够深刻理解。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本题,文章先从古籍、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引出虚幻的话题,《列子•周穆王》《红楼梦》《庄子•外篇•知北游》,“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ad屏幕”“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再从语言、文字、音乐三方面回顾了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接着以科学客观的视角从波性、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虚幻的本质,“图像是人类又一种最为常见的‘虚幻’”,“虚幻或许与‘波’的本性相关”,“‘虚幻’还表现在感知信息的滞后”;
“科学也需借助‘虚幻’”;最后追根溯源,揭示了电子产品背后 虚幻源头,含蓄的表达了讽刺,疑虑,困惑等复杂的情感,“更为本质的‘’虚幻还隐藏在这些数字化电子产品的背后”。据此分条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地有耳
(1)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
(2)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


展开余下试题(3)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
(4)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涸。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5)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6)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
(7)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
(8)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硕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黝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
(9)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
(10)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
(11)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
(选自2019年4月01日《人民日报》)
8. 第(5)段围绕地耳的别称“地衣”有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请加以赏析。
9.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7)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10. 本文量词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以第(8)段的加点词以“一咕嘟一咕嘟”为例加以赏析。
11. 文章末尾一段意蕴丰富,请加你评析。
【答案】8. 首先将地耳比作“丝绵大氅”,表现了在雨水雷声的交织下地耳生长的密集;又将它比作“胞衣”,表现它初生时的湿润嫩滑;接着将它比作“毯子”,表现它的生长迅速,范围广阔;最后以“暗纹的衣衫”整体表现地耳宽广、蓬勃的生命力。一系列的比喻都围绕衣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地耳紧贴大地,树生长的特点,又呼应了“地衣”的别称,巧妙而贴切。
9. 地耳听到雷声就开始生长,也把天空的雨点情报传递给了大地,帮助草木根须更准确的找到生长的方向,在恰当的节气上,唤醒大地上的生命。
10. “一咕嘟一咕嘟”本是拟声词,形容喝水的声音,在这里作为量词修饰进入生长旺期的地耳,形象的表现了吸饱了水的地耳饱满水灵的特点,暗含着妇女和孩子采摘地耳时愉悦的心情。量词的使用即贴切形象又让人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想象。
11. 结尾再次强调了地耳与雷声、雨水天地万物的关联,表现了地耳对天地万物的情谊,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与赞美。并且由物及人,赞美了地耳所象征的高贵有趣的灵魂,不会因为耳畔的雷声轰鸣而沮丧,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主旨,留下了隽永的思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把地耳比作“丝绵大氅”, 大氅是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表现了地耳生长的密集。“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把地耳比作“胞衣”,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表现地耳初生时的湿润嫩滑。“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把地耳比作“毯子”,写地耳生长范围广。“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把地耳比作“暗纹的衣衫”,写地耳蓬勃的生命力。一组博喻写地耳的生长特点。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根据前一句,“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写地耳警醒着等待春雷,等待春天的到来,等来了春雷之后,地耳就开始生长,并且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带给万物,唤醒整个大地,结合地耳的特点展开理解句子。
【10题详解】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金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