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500 2020-04-02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0]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之情感赏析专练
任务(七) 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
任务情境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复习的重心所在。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应该较好地掌握了把握思想感情的路径及答题要求,但是随着高考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复习就要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找准突破口,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
袁 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②悲。
注 ①此诗作于丙申年(1356),袁凯时年四十岁。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鉴赏 首联描写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的景色,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诗人身世飘零穷途落魄之苦、功业无成光阴蹉跎之叹、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尾联情景交融,由眼前的萧瑟秋景联想到战祸连年,表达诗人对个人生活不安定的叹惋;运用典故,借“宋玉悲”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1)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
答:
答案 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
(2)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
答:
答案 ①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②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致像江鹳一样有着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③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向子 [注]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注 词人前半生亲睹北宋之盛,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挂冠还乡,卜居江西临江。
鉴赏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意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炬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玉皇大帝端坐于彩云之上,各种人物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在陆上,有的在海上,斗转星移,龙驾回宫。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
如此良辰美景,一派繁盛、万众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读者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 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此时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做伴。
“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浏览完整试题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引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1)本词前七句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的景象。
答案 繁盛 欢乐(或繁华、热闹)(意思相近即可)
(2)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本词的主要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答:
答案 ①虚写,以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触,回忆了紫禁城内外上元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生活的怀念眷恋之情。
②对比,前七句与后两句意境迥异,今昔盛衰、乐哀对比,表达了对国破的怅恨,对辞官还乡的失落。
③用典,“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达了满怀的愁绪。
④直接抒情,“愁对寒灯数点红”,一个“愁”字,凝聚了人生几多喟叹与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梦得:唐代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禹锡任太子宾客,白居易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鉴赏 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含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诗人回首平生,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颔联承上启下,亦忧亦喜,写神情极妙。“十千沽一斗”是倾注豪情的夸张,一个“共”字体现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相看”二字进而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他们两人都生于同一年,已经快六十六岁,按虚岁来算快六十七岁了,亦即“七十欠三年”。两人在这无言的对视中,包含着多少宦海浮沉、饱经忧患的复杂感情。
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说是醉于“胜管弦”的“清吟”,虽然美酒可以醉人,却不能醉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样奏出心灵的乐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两句把“闲饮”和内心的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1)请赏析“更待菊黄家酝熟”中“更”字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一个“更”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突出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诗歌主题得到深化。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答:
答案 ①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沽酒,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③人生易逝,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若耶溪
王 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崔 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鉴赏 王诗: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兼静意的美学效果。
首联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颔联写眺望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颈联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山,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尾联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崔诗:首联叙写诗人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轻”“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词,传达出诗人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快、惊喜之情。颔联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甚至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全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
展开余下试题
颈联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环境如此幽静,使诗人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此时,即将没入西天的夕阳,将一束淡淡的光辉洒落在这缥碧澄清的溪水上,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划桨,面对着夕阳,让全身沐浴在残余的阳光之中。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晖,却使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荫蔽天的山崖之间的清静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1)两首诗的颈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崔颢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反衬”)。②“岩中响自答”是说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溪里言弥静”是说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这两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深山溪谷环境的清幽。
(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
答案 ①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②不同:王诗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
审题 是否读准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要求?
是否能抓住题干关键词语作精准理解?
读诗 是否从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要内容?
是否能对题料进行细读、揣摩?
是否利用作者、注释等辅助信息深入理解思想感情?
答题 是否掌握了答情感题的规范要求?
是否掌握了概括情感准确、全面的要求?
是否掌握了分析情感的技巧?
总体印象
审、读、答,精准突破
相对于表达技巧题,古诗思想感情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感情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有意蕴,还有观点和理趣;从感情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典中情;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
1.审答题方式
(1)直接概括:
①请概括××句(联、片、篇)的情感。
②××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③该句表达了之情。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情感表述方式直接作答。
(2)概括分析:
①××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②该诗的感情基调是“怅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先直接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重在后者。
2.审答题范围
是全诗型还是局部型(一句一联一片等)。审准范围,往往决定了阅读的范围与答题要点。如果是局部型,则要继续看它在全诗情感表达中的位置与层次。
3.审常式变式
常式提问是指直接要求答思想感情,变式提问主要体现在“情感”词语的变化上,如:
(1)××句(联、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请简要分析。
(2)××句(联、片)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愁”的具体内容。
(4)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尽管“情感”用语的方式有不同,但都要求答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如问的“含意”,则要由表及里作答。
边练边悟1 请按下列要求作审题练习。
(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b(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a(a常式,b变式)。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
该题答题方式是a(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a(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a(a常式,b变式)。
(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b(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b(a常式,b变式)。
(4)××句的“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该题答题方式是a(a概括,b分析),阅读范围是b(a整体、b局部),提问方式是b(a常式,b变式)。
对于诗歌情感的考查,有时着眼于全诗,有时着眼于某句、某联、某片。无论是回答全诗的情感,还是回答局部的情感,都应注意对所给题料的精细阅读,即带题精读。带题精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关键,理解内容
(1)“关键”就是指能或明或暗地点明情感的词句,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
①显性或隐性词语。显性词语就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如句中的“悲”“喜”等。一般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可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有可能是反语。因此不可将“情语”直接拿来用,还要结合诗歌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
隐性词语主要有三类: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词语;二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三是指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对于这些情语,需要仔细揣摩,如若轻易放过去了,就会影响对情感的判断。
②疑难词语(句子)。一定要理解透彻,不能跳读,也不能瞎蒙,要结合语境,借助文言文知识积累进行推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它不是今天的“烟花”意,而是指春天的繁盛。
(2)理清所给材料的结构层次。
言简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考生鉴赏诗歌,除了字斟句酌外,还应注重划分结构层次。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一般两句(一联),是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有时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几个情感要点。当然,有时也可以时空的转换为依据,划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作者的情感往往不同。例如:分别时,常常难离难分,依依不舍;分别后,往往孤独寂寞,遥寄相思。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有这种层次切分意识。
(3)体悟要深入。
要能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注释、背景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答题时,还要善于把读懂的内容转化为情感,如诗中写到登高所见之美景,则情感可能是对登临所见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2.整体观照,前后关联
对于局部型情感题,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尤为重要。有时就句读句,是不会真正地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前后关联,这样才能将其所表达的真正情感找出来。为此,一要分析诗歌中各句各联的情感逻辑联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综合利用标题、典故、注释、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尤其要把标题与诗句关联起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意识。
展开余下试题
3.多管齐下,准确定“调”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愁是喜,是爱是憎等。“调”定准了,后面的许多任务都好完成了。
准确“定”调,须多管齐下:
①显隐性语定基调
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是最主要的、最有效的办法。(上面有论述)
②景物色彩定基调
a.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b.冷暖色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
③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④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从中可以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如2016年全国卷Ⅰ古诗《金陵望汉江》引用的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无处施展,又隐含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
(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这些原因,一般都可以从诗句中找到,有时注释中也会有所暗示。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中间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鉴赏 人言赵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
从诗意推断,这首诗当是他晚年之作。诗中“一枝”,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即终老山林之意,“高栖”的“栖”字正与“鹪鹩”关合,可为佐证。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诗人真正甘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
让我们先对中间两联略加品味。因为,这是律诗的核心内容之所在。
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孕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渺无边。试看,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为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君子的象征,诗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落言筌,方为上乘”的妙谛。
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诗人为什么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烛”,他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酒”,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诗人连看都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黄昏到月夜,已经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以安然终老山林的。
答:
答案 (1)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合在一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从这些景物的悲苦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忧伤、孤单、落寞的。
(2)原因:秋暮,人暮。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有关人物行为举止方面的词语,分析其中的情感,并指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说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鉴赏 这首词上片写景,暗含春愁;下片抒情,直写闺怨。
“春风”二句撷取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此时的“春风”“春雨”绝不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雨”,而是将要入夏时节的疾风吹雨。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花朵既无,粗陋的枝残留雨中,犹自被风雨纠缠,恰如愁绪“无计可消除”,令人憔悴却仍绵绵不休。
“小池”二句,“小”言池塘小,“渌”言池水清澈,“寒”则是说小池令人生寒,古诗有云“莲(怜)子清如水”,以清水暗示自己思君之心单纯殷切,而年华流逝君不归,则心思渐冷。“寒”或有两指,一是暮春时节风雨交加之寒;一是思君
上一篇:
浙江省宁波“十校”2020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之艺术特色赏析专练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