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 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 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 “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 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 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 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 “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误。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无中生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选项曲解文意,B项,“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③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994年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 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C. 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 D. 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5. 从全文看,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主要包括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请选择其中四个生活场景作概括,每个场景不超过15个字。
展开余下试题6. 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 【答案】4. A 5. 典型场景:(1)我在胡同里看太阳望母归(我在胡同里蹒跚起步);(2)我出生在胡同的医院里(奶奶带我走过胡同去看病);(3)母亲把我送进了胡同里的幼儿园;(4)胡同里时时响起诵经声和钟声(胡同里的诵经声和钟声伴我长大);(5)我在学堂读书心灵受到摧残;(6)残疾后我在胡同找到第一份工作。 6. 作者的人生故事都以“胡同”为背景,作者的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 “胡同”“密如罗网”,似乎暗示着自身的宿命, “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意味着命运的坎坷不平。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分析错误,这句话主要表明作者身残之后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偶然; C项,“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分析错误,作者对胡同怀着爱恋之情,没有抱怨之意; D项,“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分析错误,结构不是总分总,第一段与下文构成的是并列关系。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概括场景一般需要抓住何时、何人、何地、何事、结果如何等要素进行。 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分别是: 第①段,第一个场景,男孩在胡同里看太阳,问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可以概括为:我在胡同里看太阳望母归。 第②段,第二个场景,“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奶奶“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可概括为:我出生在胡同的医院里。 第④段,第三个场景,“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可概括为:母亲把我送进了胡同里的幼儿园。 第⑤段,第四个场景,“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可概括为:胡同里的诵经声和钟声伴我长大。 第⑥段,第五个场景,“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可概括为:我在学堂读书心灵受到摧残。 第⑦段,第六个场景,“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可概括为:残疾后我在胡同找到第一份工作。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和文章主旨,分析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本题,“密如罗网的胡同”与作者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胡同的医院里出生,在胡同里上的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在胡同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作者的成长和命运与胡同的漫展融合在一起了,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和成熟。作者在胡同里仰望太阳,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在胡同学校里受到霸道男生的欺负,以及在胡同里得到和失去的爱,这些命运的坎坷,与“胡同”“延伸、连接、枝枝杈杈,曲曲弯弯”密不可分,“密如罗网的胡同”似乎暗示着自身的宿命。 【点睛】如何探究散文的意蕴和艺术构思? 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江苏卷重点探究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蕴。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探究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这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高度精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作答,答题组织由“依据+结论”构成,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 二 古诗文阅读(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①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 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②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③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与被刑。……悲夫!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7. 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像对待客人那样 B. 齐使田忌将而往 将:领兵。 C.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到。 D.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8. 下列各组句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1)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2)吾其还也 C. (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2)乃令秦武阳为副 D. (1)遂成竖子之名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9.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展开余下试题(1)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4)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5)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6)暮见火举而俱发。 A. (1)(4)(5) B. (2)(4)(6) C. (2)(3)(5) D. (3)(4)(6)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智胜对手,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 B.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乘胜追击,但终因过于自信,而兵败自刭。 C. 马陵之战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术思想,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D. 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2)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答案】7. C 8. C 9. D 10. B 11. (1)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断他的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再出现(露面)。 (2)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3)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意思是: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去,离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而,连词,表修饰;(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而,连词,表承接。 B项,(1)“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其,代词,他们;(2)“吾其还也”,其,副词,表示商量的语气,还是。 C项,(1)“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乃,副词,于是;(2)“乃令秦武阳为副”,乃,副词,于是。 D项,(1)“遂成竖子之名”,之,助词,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之,代词,指代沛公。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1)说的是庞涓,不是孙膑;(2)这是兵法上的内容,不能直接表现孙膑的军事才能。排除这两项的只有D项。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庞涓在齐军士卒死亡过半的情况下”分析错误,不是士卒被庞涓消灭,是孙膑的“减灶计”使庞涓误以为齐军士卒逃亡。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翻译: (1)“贤于己”,比自己贤能;“疾”,嫉恨;“刑”,用刑;“黥”,在脸上刺字;“见”,出现。 (2)“轻锐”,轻装精锐的部队;“倍日并行”,日夜兼程。 (3)“夜”,在夜晚;“书”,字;“烛”,照。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又过了十三年,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国军队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