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306  2020-04-1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练之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单文精练
单文精练一 丝绸之路文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大陆,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与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链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等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汉武帝恣肆驰骋的军阵,也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的内生式增长带来了强力推动,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战乱不已的南北朝,到统一和平的隋唐,中国各文化空间板块产生了波澜壮阔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丝绸之路也把开放包容、维新求变的中华文明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照。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国家举措。这一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促进了丝绸之路文化的融合,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就是例证。
B.汉代之前丝路文化融合局限于中国本土之内,汉以后文化冲破国门,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更高。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就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不会有汗血宝马。
D.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统配世界资源,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答案 B
解析 A项“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证明了“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汉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的意义。C项假言判断不当,即使没有丝绸之路,中国百姓的生活中也不一定永远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不一定没有汗血宝马。D项“统配世界资源”无中生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今天人们也并不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
B.丝绸之路文明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C.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D.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地域间的文明交流从未断绝。
答案 D
解析 A项“直到今天人们也并不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曲解文意。原文说“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复杂”与“并不清楚”表示的意思迥异。B项“它不仅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有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错。原文第二段中说“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可见丝绸之路文明内涵中的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的意义属于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另外,原文说的是“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而国家安全战略意义有具体朝代限定,而非普遍性。C项“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意在阐明中华文化并不封闭,而不是证明“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3.请概括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答:
答案 ①使中华文明更具丰富性和发展性;②推动中国文化地理空间的运动和发展;③强力推动中华文明内生式增长;④使中华文明融入到世界文明体系的形成发展进程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开通西域,才有了丝绸之路上欧亚文明的交流、交汇。
B.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之所以由静止变为运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文化的大力推动。
C.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D.自从丝绸之路形成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西方文化而变得更加活跃与精彩。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绝对,原文说欧亚文明的交汇在丝绸之路前就已存在。B项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华文明就有内在的碰撞和交融,这也是一种运动形态,因此不能说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由静止变为运动。D项“原因”表述错误,原文是“外来新的文化元素”,并非“西方文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有了丝绸之路文化通道,中华文明和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因外来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丰富精彩。
B.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构想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C.汉唐时期开放、包容的国家文化政策,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汉代佛教、唐代燕乐的兴盛就是例证。
D.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华文明的运动形态由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交融转化为本土文明与外来元素的交流、融合。
答案 B
解析 A项“正是有了……才”错,外来文化输入不止丝绸之路一条通道。C项“汉唐时期开放、包容的国家文化政策”说法有误。文章只提到唐代实施多样性、包容性的文化政策,并未提及汉代。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是指丝绸之路开辟后,本土文明在内在碰撞和交融的同时,还与外来元素的交流、融合,而非“转化为本土文明与外来元素的交流、融合”。
3.请简要概括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今天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的参照意义。
答:
答案 ①政治、经济、文化协作发展,一体化发展;②更好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③要将中华文明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互鉴共融。
单文精练二 《流浪地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中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展开余下试题《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
A.土壤 B.沃土
C.广阔的天地 D.时代的春风
答案 C
解析 文中跟文学艺术相关的比喻句:“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对应A项“土壤”;“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对应B项“沃土”;“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对应D项“时代的春风”。C项“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中,而该句中“广阔的天地”陈述的话题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的范围,并非题干中“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
2.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答案 C
解析 “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不合文意。材料一中相关表述为“《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意思是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即将摆脱落后状态,而并非已实现后来居上,不能把未然等同于已然;另外文中还有这样的意思:“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正在走近中央”,意思是还没走近,所以“后来居上”错误,夸大其词。
3.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
答案 (1)材料一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发展与现实发展(科技发展)的关系。
(2)材料二侧重写中国科幻作品的叙事特点(中国科幻作品叙事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答案 A
解析 “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这是科幻片中常有的现象,并非独特的“中国智慧”。
2.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答案 D
解析 “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不合文意,材料一相关表述为“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流浪地球》)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由此可推断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侧重个体的品行,而非人类共同行为,《流浪地球》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
3.假如你要向朋友介绍一部科幻影片,你将从哪些角度介绍?
答:
答案 (提示)①角度明确(如:关注影片反映的科技发展状况,关注影片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关注影片的叙事艺术特点);②解说合理。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