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268  2020-04-1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8]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阅读精练(十三)
朱成玉作品精选精练
乡愁的二次方
朱成玉
(1)生活,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
(2)它对一颗心说,妥协吧。执拗的心,却宁愿被割出血来,也不肯停止奔波。
(3)我仿佛是一只被这个城市豢养的兽,逃不出牢笼。可是一颗心不愿听凭生活的摆布,将自己典当给钢筋水泥的丛林。一颗心,总是朝着故里的方向,马不停蹄。月亮挂在人间的肩膀上,一盏最高处的灯笼,引着我回家。
(4)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有人把雪花当成精神的药片,有人把雪花当成灵魂的抹布。我把雪花当成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
(5)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
(6)季节给了我再高的天空,我也飞不出最初的湛蓝。口袋里的钱多了,心却不再那么丰盈。一览众小的喜,终是抵不过远离大地的悲。
(7)心若没地方安置,再好的日子,都是一种漂泊。
(8)今夜,一杯粗茶,不知能否沏开人到中年的落寞。
(9)我不怕衰老,这是命之所归。我甚至有些盼着自己,老到痴呆的那一天,会急迫地去做一件事——将那滴答作响的时钟上的时针往回拨。就像儿时,盼着父母下班,将它往前拨一样。
(10)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让时光倒退,可以重新怀揣着我们最初的美好愿望;可以让玫瑰重新再开;可以让夜把天空退还给白天……
(11)那样,是不是就可以跟在母亲的脚印后面,将整个尘世踏个洁白。
(12)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可是儿女们却再也不穿那种小棉袄;不小心摔碎外婆最疼爱的一个青花瓷碗,却狡猾地嫁祸于猫。猫得到了鸡毛掸子的追打,委屈使它的眼睛变得更蓝;父亲跺跺脚,身上的雪落下来,心上的雪却又堆积了一层——因为没有讨到工钱,年货还没有着落;母亲总是宁愿躲在黑暗里,也不开灯。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
(13)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
(14)今夜,风在天涯写信给过往的尘埃,今夜,我在写诗给心心相念的故乡:
故乡,走的时候,
忘记了吻一下你的额头。
回来的时候,
我要重重地,给你磕头。
故乡,一别经年,
我仍旧是热的啊,
我是你的孩子,
我永远在你温暖的襁褓……
(15)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你看啊?心若一动漫山遍野的桃花就红了……
(16)故乡,我是你忘关的水龙头,汇成小溪,汇成河,汇成大海。
(17)今夜,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
(18)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19)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生活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作者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坎坷,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
B.文章写了父母的节俭和生活的艰辛,写了孩子们的欢乐和谎言等等,对这些往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往昔生活的留恋。
C.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忘关的水龙头”,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表达自己情感的奔腾不息。


浏览完整试题D.散文中有叙事有抒情,诗歌的引用,将情感推到最高点,直接抒发作者的思乡感情,情感深刻且富有感染力。
2.简要评析文章(13)到(19)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6分)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乡愁的二次方”的含意。(6分)
【答案】1.A
2.文章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①运用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更真切;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故乡比拟为人,从而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更加生动形象;③运用通感的手法,用具象的戒指写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眷念;用“热”的诗来写自己对故乡浓浓的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④语言优美,段与段之间形成排比,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3.“二次方”是数学概念,是数和它本身的乘积,“乡愁的二次方”就是乡愁与乡愁的乘积,这里一方面指过去的故乡和怀念中故乡的交织,一方面表达作者对故乡怀念情感的加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坚韧”错误。结合“从没有像今天这般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向我发号各种施令”分析,主要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语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赏析语言特色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可以结合修辞手法、人称、词语感情色彩等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结合“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你的额头”“给你磕头”“你的孩子”“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等分析,运用第二人称,抒情更强烈;把“故乡”比作人来写,运用比拟手法,抒情对故乡的深情。结合“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唯有把故乡的炊烟捻成一绺儿,缠绕到手指,做一枚乡愁的戒指,方可令一颗心望梅止渴,稍稍安宁”分析,运用通感的手法,用“热”的诗来写自己对故乡浓浓的爱,用具象的戒指写自己对故乡的爱与眷念。结合“故乡,为你写的每一首诗都是热的”“故乡,你欠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故乡,我欠你一串回家的脚印”等分析,语言优美,利于抒发对故乡强烈的感情等。
3.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以分析标题的内涵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乡愁的二次方”,“二次方”,是数和它本身的乘积。“乡愁的二次方”就是乡愁与乡愁的乘积。结合“一片、两片、三片……我看到有孩子在路灯下数着雪花。雪花越数越多……我数起了乡愁,乡愁越数越多”“浓烈的酒精又一次将我麻醉,我跌跌撞撞,与弥散开来的乡愁抱个满怀。心里,便埋入了乡愁的二次方”“父母省吃俭用扯了很多花布……她省下的电费,我没算过到底能有多少钱;放学回家的小小人儿,仿佛胸中永远藏着快乐的鸟,一唱起来就没完没了……”“今夜,提一盏什么样的灯,才能够重新照亮我们的年华。故乡,要在内心积攒多少白月光,才能铺一条通往你的银色的路啊”等分析,指过去的故乡和怀念中故乡的交织。用“二次方”,表达作者对故乡怀念情感的加重。
屋顶
朱成玉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载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牌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顾城说: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
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
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
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


展开余下试题有生之年,我只想照顾好一块屋顶,让屋顶有烟。
屋顶有烟,烟里有菜香,有父母的味道,那一丝看不清的缠绕,裹挟着我的灵魂,径直地扎下根去。
屋顶有烟,眼里有泪。
屋顶有烟,不管它是笔直的,还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只要有烟,它就是活着的。
西风凛冽,父亲凌乱的白发招摇开来,像屋顶上干枯的草。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
(摘自《新青年》)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插在家的发髻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屋顶比作“发髻”,表达了我对家的热爱、思念之情。
B. 文章引用顾城的诗句,表明作者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承接上文父亲换瓦,引出下文写“我”对家的守护。
C. 文章联想多年前小狗抱鞋摊卧的情景,用富有温情的笔触侧面写出亲人安详、生活安稳的状况。
D. 文章最后一段与上文父亲给屋顶换瓦形成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升华了文章主题。
5. 依据文章,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6. 文章以“屋顶”为题,请探究“屋顶”的丰富意蕴。
【答案】4. B 5. 执着;敬畏自然;有责任心
6. 屋顶指家,可以遮风挡雨,带来好日子;屋顶指父亲,他守护着家和家人;屋顶指精神家园,是我的出发地和归宿。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错误,划线句“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中的“屋顶”指家庭,表明人要承担照应好家庭的责任,让这个家有烟火气,有温暖。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分析事件,理清情节,然后从文中找出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由原文“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可知,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由原文“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脾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可以看出父亲对自然的敬畏;由原文“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家、有责任心的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分析深层含义的时候还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由原文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可知,“屋顶”的表面含义指家,可以带给人温暖,给人遮风挡雨;由原文 “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可知,“屋顶”的深层含义可以指父亲,他守护家人的安全与幸福,为家人遮风挡雨;“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可知,“屋顶”也可以指人的精神家园,既是我的出发之地,又是我的回归之所,是我心灵的居所。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 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 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 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
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 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 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 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 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 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 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
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 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
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
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
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 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 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 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


展开余下试题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
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 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 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 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8.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4.C
5.(1)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2)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3)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6.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手法突出人物品格: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 “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面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周涛作品精选精练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存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刚健而又妩媚。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心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在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
它听也不听。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
1.“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4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前要先通读全文,迅速找到文章讲思想与赛里木湖有相似点的段落,再对其进行概括归纳。当然,找到准确的答题区间只是第一步,学生还需要将两者的相似点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
参考答案:融会贯通(由各自领域内的多个支系汇聚而成),自成体系,深邃明晰,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远离喧闹的地方,默默地积蓄沉淀,清澈辽阔)。
2.表达技巧鉴赏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提炼,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特别是对比之后的作用,要答出“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并不是易事。
参考答案:与海对比,写湖的平凡;与水库对比,写湖的柔和自然;与山对比,写湖的内敛安静;与城市里的湖对比,突出赛里木湖的自在独立;游客、路人与湖的关系跟牧人与湖的关系对比,突出湖的独立而有尊严。
3.表达技巧鉴赏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解析:汉语人称分为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用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用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做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6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