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A.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 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 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 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 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徵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 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于是召来魏徵,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 魏徵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 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徵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 D. 魏徵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 。帝谓彦博行让徵。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 (2)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根据文意,“振臂大呼”的主语是“魏公”,故应在“叛徒”后断开,排除B、D两项;“不振”是“一败”的结果,两者之间不能断开,且“卒归唐者”句意完整,其前后就断开,据此排除A项。 句子意思: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错误,应为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即叩头,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意思是“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可见是李密称赞信中的内容,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左右”,身边的人;“阿党”,庇护偏爱;“使”,派遣;“按讯”,调查;“让”,责备。 (2)中,“婴”,缠绕;“诛”,被杀;“夷”,灭亡。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徵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徵掌管书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后来得知是魏徵所写,赶快召见他。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李密没有采用。后来魏徵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好久还不知名。魏徵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才升任为秘书丞,乘驿马奔到黎阳。当时李责力还在为李密守卫,魏徵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就去了!”李责力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正巧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徵,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魏徵)与裴矩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为洗马。魏徵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徵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徵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魏徵的话,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之意。太宗即位后,拜授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魏徵拜见皇帝,他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徵)说:“良臣,是稷、契、咎陶;忠臣,是龙逢、比干。良臣,自身承受美名,君主也居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国祚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皇帝说:“好。”贞观三年,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七年,(魏徵)任侍中。尚书省有疑难积案,下诏让魏徵去裁决。魏徵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徵恳切请求,多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徵态度更加坚决。于是拜授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让他对朝章国典,要参议得失。十七年,(魏徵)病重。魏徵家里原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建自己用的小殿,把木材给魏徵建正寝,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徵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住在魏徵的宅第,有动静随时奏闻,药品膳食赏赐不计其数,宫中使者不绝于道。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