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11  2020-05-1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实验班)
语文测试卷
2020.3
时间:90分钟 分值:90分
第I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1分,共18分)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B.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
C. 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D.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翻译就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为长者折枝
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箕本矣
C.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罔民而可为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然后将该字的本义、引申义等都代入句中,如果都讲不通,则要考虑通假。
A项,前一句中,“刑”通“型”,做表率,做榜样;后一句中,“枝”通“肢”,肢体。
B项,前一句没有通假,后一句中,“盖”通“盍”,“反”同“返”,返回。
C项,前一句中,“涂”通 “途”,道路;后一句中,“已”通“矣”,语气词。
D项,前一句中,“颁”通“斑”;后一句中,“罔”通“网”。
故选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视为止,行为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刀刃若新发于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第一句中,介词,因为,“为”后省略了介词“之”,即“视为(之)止”;译文: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第二句中,介词,替、给;译文:谁是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
B项,第一句中,连词,表并列,又;译文: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第二句中,连词,才;译文:(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援兵才会派出。
C项,第一句中,动词,依照;译文: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第二句中,动词,凭靠;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D项,均为介词,从。第一句译文: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第二句译文: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


浏览完整试题故选D。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是(这是)寡人之过也 ②共(共同)其乏困
B. ①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②贰(从属二主)于楚
C. ①辞(推辞)曰 ②肆(放肆)其西封
D. ①因(依靠、凭借)人之力而敝之 ②越(跨越)国以鄙(鄙视) 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共其乏困”的意思是“,(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为通假字,通“供”,意思是“供给”;
C项,“肆其西封”的意思是“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所以“肆”的意思是“扩张,延伸”;
D项,“越国以鄙远”的意思是“越过晋国把远地(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所以“鄙”的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故选B。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B. 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
C. 沛公起如厕 如:往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B项,“道芷阳间行”的意思是“取道通往芷阳的小路走”,所以“道”,名词用作动词,为“取道”之意。
故选B。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C. 今者有小人之言
D.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小人:古今义均指人格卑鄙的人。A项,婚姻:此指儿女亲家;现一般指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项,山东:此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D项,非常:此指意外的变故;现为表程度的副词,很,极,特别。
7.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素善留侯张良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⑤秋毫不敢有所近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⑦范增数目项王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A. 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⑩ B.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⑩
C. 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⑩ D. 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①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②善,形容词作动词,与……交好;③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④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用对待兄长的礼节;⑤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⑥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连夜;⑦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⑧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⑨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天天;⑩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
①⑦为名词作动词,②⑤为形容词作动词,③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⑥⑨⑩为名词作状语。
故选D。
8.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何厌之有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项,状语后置句,“佚之狐言于郑曰”即“佚之狐于郑言曰”,意思是“佚之狐对郑伯说”;
B项,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项,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乎(于)三子者之撰异”,意思是“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D项,状语后置句,“以其无礼于晋”即“以其于晋无礼”,意思是“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
故选B。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则王乎?
③然则废衅钟与?
④不识有诸?
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然后抓住“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这两个关键信息,再来分析选项。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③“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
故选D。
10.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展开余下试题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 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D.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 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临时虚构”错误,孟子说“闻之胡龁曰”,是因为事情是从齐宣王的大臣胡龁那里听来的,所以他需要确定事情是否可靠,这样才能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并非是他临时虚构。
故选C。
11.下列对文章《庖丁解牛》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 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
C.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 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B项,“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错,应为: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故选B。
1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 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 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错,应是“存郑对秦有益无害”。对应的课文原句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故选C。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B.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C.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 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错,应该是“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1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 《左传》的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可能是鲁国的史官。
C.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论述行人辞令,叙事条理清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 《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左传》的解读”说法错误,《公羊传》《谷粱传》是对《春秋》的解读,《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故选D。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又是“二十四史”的开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秋毫尤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熟语,均出自《鸿门宴》。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说法错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故选A。
16.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 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 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考查了元杂剧的术语知识。
A项,“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说法错误,“青年”应为“老年”;
C项,“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说法错误,“正宫”是宫调名,元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
D项,“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说法错误,杂剧一般分为四折,也可以分为五折、六折。
故选B。
17.《红楼梦》中,写宝黛初见时,“黛玉惊与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名著并识记概括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及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红楼梦》中,写宝黛初见时,‘黛玉惊与笑’表达的含义可用下面哪一句诗概括”,
A项,小说第一回曾提及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有过一段“木石前盟”,正因为他们二人前世有盟,今世有缘,他们相见才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本项正确;
B项,巧用双关“晴一情”,既写天气,又写爱情。但题干给出的是“初见”,此时宝黛之间还有没有爱情,不合语境。
C项,“沦落人”,同病相怜之感,此时黛玉母亲去世,来投奔外家(宝玉家),不合语境;
D项,感叹时光的流逝,无可奈何人却在这中间衰老了。不合语境。
故选A。
【点睛】首先理解事件的场景及情感,结合诗句内容情感分析,平时需要注意积累。本题难在A项,A项巧用双关“晴一情 ,既写天气,又写爱情。乍一看,好像符合语境,但是结合题干“初见”,就可以排除了。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情节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一条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
B.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如贾雨村徇私判案,贾珍为了20把古扇迫害石呆子,王熙凤私通关节,仗势弄权。
C. 三十九回开始的刘姥姥游大观园和第十七回贾政游大观园的写作视角就有大不同,贾政游大观园侧重写景致外观,刘姥姥游大观园侧重写室内摆设。
D. 《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木石前盟”指开篇神话中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文学名著并识记概括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及相关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B项,“贾珍为了20把古扇迫害石呆子”表述错误,“贾珍”应为“贾赦”。
故选B。
第II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9.阅读下面的这首小令,完成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砏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E.“点秋江白鹭沙鸥”用“秋”修饰“江”,既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也写出了江面上点点鸥鹭飞翔的凄凉肃杀的景色。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
【答案】(1)CE
(2)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C项,“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E项,“凄凉肃杀的景色”错,结合小令意境理解,应该是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美妙的情景。
故选CE。
(2)本题考查学生诗词对比鉴赏能力。诗歌对比鉴赏,首先要通读所要对比鉴赏的诗词,整体把握其内容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词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鉴赏,指出异同。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是要求学生对比鉴赏从“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人物形象上看到两作者的情怀。解答此题首先要搞清《渔夫》和《江雪》两作者在诗中通过“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再比较两者的异同。这里既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要注意答题的模式。“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白朴待歌中的“钓叟”终日与白鹭沙鸥为伴,没有心机算计,蔑视权贵名利,逍遥自在,超脱尘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纷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待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然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指出从“钓叟”和“蓑笠翁”两个任务形象身上所体现出作者的情怀即可。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