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时训练(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宰严限追比 追比:催促追征 B. 中绘殿阁,类兰若 兰若:寺庙 C. 操童子业,久不售 童子:科举时代已经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D. 俾入邑庠 邑庠:县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项,“操童子业,久不售”的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应考,长时间考不取”,这里“童子”的意思是指“童生。科举时代还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故选C。 2.比较下列各句中“然”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俨然类画 ②成然之 ③一癞头蟆猝然跃去④然睹促织 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实词的一词多义能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解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判断其在句中的含义。本题, ①然:均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地”相当;②然:动词,意思是“以为……正确”;③然:均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地”相当。④然: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故选D。 3.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角度分类,加点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杖至百 ③笼养之 ④儿涕而去 ⑤益奇之 ⑥岁征民间 A. ①⑤/②③④/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⑤/②④/③⑥ D. ①③⑤/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 ①劣: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低劣”;②杖: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挨板子打”;③笼: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用笼子”;④涕: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流着眼泪,哭着”;⑤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觉得……很奇异”;⑥岁:名词活用作状语,意思是“每年,年年”。 ①⑤形容词意动用法;②④词活用作动词;③⑥名词活用作状语。 故选C。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浏览完整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①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②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嫡母。 4. 用“/”给文中面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侯、伯、子、男,是白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 B. 寡君:寡,古代君王的谦称。寡君在此处是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 C. 崤,崤山,古代地名,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史记》在体例、叙事、史论等方面对《左传》都有继承和发展。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 B. 第二段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弦高爱国、机警的形象,照应了蹇叔“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论断,为秦国战败做了铺垫。 C. 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利令智昏,刚愎自用,“劳师以袭远”,导致失败,这种结果早在蹇叔的预料之中。 D. 文章写的是战争,却不是把战争的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着重写论战,凸显矛盾,揭示“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的规律。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答案】4. D 5. D 6. C 7. (1)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远”是远方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作为“袭”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无乃……乎”,是固定句式,恐怕……吧,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句意: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秦穆公听信杞子谗言”错误。结合“文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分析,文中没有依据表明杞子所说是谗言。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居”,住;“则”,连词,就;“具”,供给、准备;“积”,食粮;“卫”,保卫工作。(2) “攻”,进攻;“克”,战胜;“围”,包围;“继”,后援的军队;“其”,还是,表商量语气;“还”,回去。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展开余下试题参考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有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怨恨叛离之心。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活到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接着向东进发了。 三十三年春天,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遣返)。把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课时训练(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成以其小,劣之 宰以卓异闻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 儿涕而去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 成述其异,宰不信 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前“以”为连词,译为“因为,由于”;后“以”为介词,译为“凭”; B项,前“为”为动词,译为“当作”;后“为”为介词,译为“被”; C项,前“而”为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而”为通假字,通“尔”,代词,表示“你的”; 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指虫。 故选D。 9.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项,为省略句,省略“将”的宾语“之”,“献”后省略介词“于”,“将献公堂”应为“将之献于公堂”; B项,为省略句,省略“置”的宾语“之”,“置”后省略介词“于”,“喜置榻上”应为“喜置之于榻上”; C项,为省略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以塞官责”应为“以之塞官责”; D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①相韩,严遂②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③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④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人相害也 害:忌恨 B. 严遂阴交于聂政 阴:暗地里 C. 终莫能就 就:成功 D. 遂谢车骑人徒 谢:感激 11. 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 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 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 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到刺客报复韩傀。 B. 聂政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