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D.周德威深为君王倚重。他为庄宗在出战时机和作战方案上出谋划策。可惜在平定汴州时,庄宗逞气使性冒然出击,最终周德威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威以精骑薄之,进营高河,令游骑邀其汴人。(5分) (2)是汴州天武健儿,皆屠沽佣贩,纵被精甲,十不当一。(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8.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之称“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 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 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 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9.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现存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独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 了下来,这对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意义重大。 120年前,当爱国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甲骨被西方列强 ,流亡海外。甲骨的发现、挖掘与研究浸透着一大批学者的血泪。120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甲骨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走向海外,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 ”。( )。今年正值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名为“ ”的甲骨文文化展。一方面,通过“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近一百九十件甲骨、 青铜、玉石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共同讲述那段甲骨被发现与发掘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让文物“活”起来,让甲骨文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10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延续 横征暴敛 信使 证古泽今 B. 保留 巧取豪夺 纽带 震古烁今 C. 延续 巧取豪夺 信使 证古泽今 D. 保留 横征暴敛 纽带 震古烁今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片片甲骨,是中国近代史的变迁的见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B. 由这片片甲骨,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得以见证,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也被昭示 C.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都在这片片甲骨中得以彰显 D. 这片片甲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也昭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辉煌 1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展览叙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把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给人民群众感悟 B. 通过让文物“活”起来的展览叙事,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悟 C. 为了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展览叙事 D. 展览叙事让文物“活”起来,使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 13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把遗忘看作是记忆的一个小故障。然而,过去10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① ,而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在不停地主动遗忘。那么,如果遗忘机制是主动发生的,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启动呢? 通过对人类在睡眠中的监测,科学家发现, ② 。目前关于在睡眠中遗忘机制的启动主要有两种观点, ③ 。日本学者发现一种仅在REM期(快速眼动期)激活的一类神经元可以分泌一种“黑色素聚集激素”的物质,黑色素聚集激素神经元的激活在促进REM期睡眠的同时,显著抑制海马神经元活性,导致遗忘。另一种是与突触重整来达到突触稳态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