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90  2020-05-3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北京市海淀区首师大二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年级自主学习期间
语文期中自测卷
自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都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乐器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它既能用来演奏音乐,也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器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人们把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制成鼓。又如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进行演奏,于是发明了石磬。先民们还把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乐器的功能不仅表现在人们用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进行演奏,还体现在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如鸣金收阵、击鼓升堂等。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或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绝无可能;只有养蚕业和缫丝业进步了,才有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至周代,我国制作乐器的材料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八音”分类法即由此得名。在曾侯乙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编钟,还是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均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显示了我国高度发达的冶炼、丝织等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比如汉代时传入的横笛、竖箜篌,东晋时传入的曲项琵琶,明代传入的扬琴、唢呐等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逐渐形成,乐器的音质、音律、音量、转调、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等不断进步提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取材于刘承华《我国民间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有着“礼乐”传统的民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和巩固群体中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而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
先秦时期,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乐器首先作为礼器而存在,音乐的第一用途也是为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制造庄重宏大的气氛。因此,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它的使用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示尊卑。钟、鼓、磬作为礼乐的代表,用在比较隆重的场合,多为国君诸侯欣赏;卿大夫和士以弹奏欣赏丝竹之声为乐;普通百姓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缶之类自娱。为达到“和”的目的,各阶层都必须严格遵循这些规制,如果逾越了就是违背了礼,就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最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这些都是与“和”的精神相违背的。
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求。曾侯乙墓中室的乐器摆设就十分注重和谐,乐器多而不乱,各部分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即使是小的乐器也都按秩序排列。编钟分长短两架,每架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悬挂的是小编钟,中层比上层的略大,下层的钟最大,每一层都从左到右、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中室的东面放置建鼓,中室的北部与南架编钟相对的是编磬、琴、笙、排箫、箎、小鼓。


浏览完整试题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承载着先秦“乐”理念的乐器设计本身就离不开“和”文化,从凝固的器形设计到灵动乐音的功能设计,再到设计思想,“和”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在先秦的乐器设计中,人们不仅能看到“器”的造型美,听到“音”的境界美,更重要的是能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取材于张文文《从先秦乐器设计看“和”文化》)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用以传递特定的信息”的一项是( )
A. 击鼓出征 B. 打更报时 C. 鸣锣开道 D. 击筑悲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民族乐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B. 早期一般兼具表演性和实用性
C.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 博采众长,种类不断得到丰富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尊礼”无关的一项是( )
A. 乐器的种类配置 B. 乐器的演奏技巧
C. 乐器的使用场合 D. 乐器的摆放顺序
4. 关于中国乐器与人们文化生活的联系,上面两则材料中没有提及的是( )
A. 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两者相辅相成
B. 乐器种类的丰富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
C. 祭祀礼仪活动反映出竹笛等吹奏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
D. “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答案】1. D 2. C 3. B 4.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本题题干在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其作用举了“鸣金收阵、击鼓升堂”两个实例。A项击鼓传递出征的信息;B项打更传递时间的信息;C项鸣锣传递开道的信息。这三项和实例性质一样。D项中“筑”是一种乐器,“击筑悲歌”就是弹着乐器唱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项,曲解文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错,原文第三自然段中“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可知,只是说关系密切,而并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项,材料二的第二段中“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乐器的种类和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可知,与“尊礼”有关;
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体现;
C项,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朝聘、宴飨、婚丧、祭.祀.等场合出现的乐器与音乐被赋予了高贵的品格,成为权力的象征”可知,与“尊礼”有关;
D项,材料二的第三段中“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求”可知,与“尊礼”有关;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模式为逐个分析选项,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在意思上是否存在不同之处。
A项,材料一的第二段中“先民们还把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为化装成百兽的人们表演舞蹈伴奏,乐器演奏同舞蹈表演相辅相成”可知,早期乐器已开始为舞蹈表演伴奏,两者相辅相;
B项,材料一的第四段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的民族。许多外来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可知,反映了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
C项,“祭祀礼仪活动反映出竹笛等吹奏乐器已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在文中没有体现;
D项,材料二的第一段中“作为礼乐制度的产物——乐器,映射出来的和文化最为显著”和第三段中“在乐器的个体设计和陈设上,也体现了尊礼求和的追”可知,“尊礼”“求和”文化贯穿于乐器的外形、功能设计和音乐理念中。
故选C。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5.下列句子中存在不含两个通假字的句子的一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善刀而藏之 B. 张良出,要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 莫春者,春服既成 D. 共其乏困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应对此类题目,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项,两个通假字:“盖”通“盍”,为什么;“善”通“缮”,拭,擦。
B项,两个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全部。
C项,一个通假字:“莫”通“暮”,晚。
D项,两个通假字:“共”通“供”,供给;“知”通“智”,明智。
故选C。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以下规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互相代替。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
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6.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吾其还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臣为韩王送沛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展开余下试题A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趁机;第二个“因”是介词,依照。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项,第一个“若”是连词,如果;第二个“若”是代词,你们。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C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表商量,译为,还是;第二个“其”是代词,这。用法和意义均不同。
D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故选D。
【点睛】积累文言词语平时要注重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7.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 百姓之不见保 B.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被动句,以“为”为标志;
A项,被动句,以“见”为标志;
B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于道路斑白者不负戴矣”;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D项,状语后置句,状语“三”后置了。
故选A。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之力”指秦嬴政帮助重耳回国的事,此文的晋侯就是公子重耳。
B.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为长者折枝”和“挟泰山超北海”的比喻来阐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C. 《庖丁解牛》中,庖丁比一般的厨子厉害,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的刀因为不用来砍骨头,所以一年才换一把。
D. 《鸿门宴》中,沛公、张良、樊哙一行人凭借谦卑的态度、团结的精神、随机应变的策略,加上项庄的保护,逃过了一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是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证方法,评价语言风格能力的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抓住细节。
A项,“指秦嬴政帮助重耳回国的事”错,应该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B项,正确;
C项,“所以一年才换一把”错,原文为“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可知,他的刀十九年没有换;
D项,“加上项庄的保护”错,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可知,项庄想杀掉刘邦,并没有保护他。
故选B。
【点睛】对于高中课本文言文的学习,除了掌握一些文言知识以外,还要对课本内容方面进行了解。答这类题型,要注意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再拜献大王足下”“敢以烦执事”的句子中,“足下”和“执事”都是对别人的敬称,可以翻译成“您”。
B.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所著,它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共130篇,《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C.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长于叙事,尤其善于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D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应改为它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D。
【点睛】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相关内容。所谓文学体裁,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10.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是一个四幕悲剧,故事跨度三十年,展示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的情感纠葛,戏剧冲突强烈,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之作。
B.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在《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在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读的《会真记》就是指这部作品。
C.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有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都一一应验。
D.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另外的三部作品是《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在平时就要对一些经典文学常识知识做好积累,如文学体裁、代表人物、作家作品、情节内容、思想主旨等。只有平时积累得丰富,识记得准确,考试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准确答题。
D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错,应改成《麦克白》。
故选D。
【点睛】高考对文学常识考查的基本要求为: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品。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所谓重要作家,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的时代、代表作品、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行之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 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舟也。是适郢土而首冥山,背道愈远矣。
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使柳季云 是,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邾射①以邑奔鲁,曰:“使子路要我,吾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康子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子路,鲁之匹夫,立信于衡门②,而声驰于天下。故齐、邾不信千乘之盟, 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


展开余下试题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故必诚信而行;君王知诚信之为贵,故以信施救则立,以信莅事则正,以信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取材于《刘子》)
注释:①射:人名,小邾国的大臣。②衡门:简陋的屋舍。
1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 发生:萌发滋生
B. 使子路要我 要:与……约定
C. 彼不臣而济其言 济:成全
D. 鲁之匹夫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 劳苦而功高如此
B. 君以鼎为国 为国以礼
C. 春之得风宜乎 百姓之谓我爱也
D. 子何辱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1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草木不生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被破坏
B. 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鲁侯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来请求结盟
C.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所以说到做到,是守信的表现
D. 以信莅事则正——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
【答案】11. D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D项, “匹夫,有勇无谋的人”错,应改为“普通人”。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意思是“作为”;第二个“为”是动词,治理。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C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D项,第一个“焉”是语气词,呢;第二个“焉”是疑问副词,为什么。用法和意义均不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然后对照四个选项,找出翻译不妥之处。
B项,“伪献他鼎”译成“假意把岑鼎献给齐国”错,应该译成“献上别的鼎假充”。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译文:
守信是品行的根基,品行是做人的根本。人没有(良好的)品行(就)不能有成就,品行(中)没有守信(就)不能树立德行。所以品行对于人来说,(就)像渡河要等待舟船;守信对于品行来说,(就)像行舟要等待船桨。想要过大河,没有舟船怎能渡过?想要划起舟船,没有船桨怎能行驶?现在的人虽然想要行善却不明白要树立品行,就像没有舟船却要渡过大河;虽然想要树立品行却不明白要守信,就像没有船桨却要行驶舟船。这是(想要)去郢都却面朝冥山(走),背向(正确的)道路(走得)更远了。
春季会吹东风,(如果)东风没有应时出现花朵就不会盛开,花朵不盛开春季植物萌发滋生的规律就会破坏;夏季会炎热,(如果)炎热没有应时出现草木就不会成长,草木不成长夏季植物茂盛的规律就会破坏;秋季会降雨,(如果)降雨没有应时出现谷物就不会成熟,谷物不成熟秋季植物成熟收获的规律就会破坏;冬季会寒冷,(如果)寒冷没有应时出现水土就不会坚固,水土不坚固冬季植物休眠的规律就会破坏。以天地自然的灵秀,(如果)节气不能应时发生,四季的规律尚且会废止,而更何况是对人来说呢?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索取鲁国的岑鼎,鲁侯献上别的鼎假充,请求订立盟约。齐侯不相信,说:“如果柳季说(鼎)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鲁侯派柳季去(说),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宝贝,守信也是我的宝贝。现在要破坏我的宝贝,来保全您的宝贝,这是我难以办到的。”(鲁侯)才献出岑鼎。小邾国的射(想要)用(献上句绎)邑(作为条件)逃亡到鲁国,(对鲁国)说:“如果派子路来与我约定,我(就)不用订立盟约了。”(鲁国)就派子路去。子路拒绝了。季康子对他说:“(鲁国作为)千乘之国,(射)不相信它的盟誓,却相信您的一句话,您(去出使)有什么辱没之处呢?”子路说:“他不守为臣之道(如果我们)却成全了他的要求,这是不义,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柳季、子路,是鲁国的普通人,在民间诚实守信,名声却流传遍布天下。因此齐国、小邾国不相信千乘之国的盟誓,却看重两位先生的话,守信作为美德,难道不重要吗!
所以说到一定做到,是守信的表现。一样的言论去(选择)信任(一方),(是因为他)在说话之前(就)守信;一样的教导去(选择)落实(一人的),(是因为他)在言语之外有诚意。君子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一定诚信地行事;君王明白诚信的可贵,因此用诚信的原则给予救助就能见效,用诚信的态度处理事情就能公正,用诚信的方式赏赐惩罚就能清明。因此说:守信作为行事的准则,这样的美德很伟大啊!
四、本大题共10小题,每句1分,共10分
14.课内默写。
(1)千乘之国,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_______,敢以烦执事。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将焉取之?
(4)吾入关,______,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
(6)项伯亦拔剑起舞,______,庄不得击。
(7)浴乎沂,______,咏而归。
(8)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
(9)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______。
(10)地也,你不分好歹难 地;天也,______!
【答案】 (1). 摄乎大国之间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 若不阙秦 (4). 秋毫不敢有所近 (5).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 常以身翼蔽沛公 (7). 风乎舞雩 (8).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9). 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10).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本题注意“摄”字的书写;
(2)本题注意“若”字的书写;
(3)本题注意“阙”字的书写;
(4)本题注意“毫”字 书写;
(5)本题注意“倍”字的书写;
(6)本题注意“翼”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