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05  2020-05-3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5]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9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2020.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素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
B.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
C.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D.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建议。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3. 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 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 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 “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4. 面对新媒体带来 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1. D 2. B 3. C
4. ①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②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③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④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A项,“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错。原文为“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B项,“借助抽象符号”错。结合“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分析,原文为“借助这些符号”。
C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错。原文为“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
B项,“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可见人可能被新技术控制不一定是由“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导致的,选项强加因果。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从材料一中论述的“新媒体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和“新媒体扩展了表达渠道”四个方面各自的正反作用来看,我们应正视新媒体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正面影响作用,消除负面影响。从材料二中“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揭示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直面真实的现实。从材料三中“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可以直接概括出政府运用好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根据材料三中澳大利亚、美国和我国内地的媒介素养策略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培养媒介素养,加强批判意识,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何能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B. 父亲阿什库让以前从未打过猎的儿子乌热松学习打猎,想让儿子知道他们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C. 小说中阿什库哼唱的鄂伦春小曲,是鄂伦春人狩猎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他们的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
D. 小说结尾处“阿什库流下了哀伤 眼泪”,反映出阿什库对狩猎文化的坚守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乌热松莫名其妙地接到父亲让他回家学习打猎的信,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并与结尾处父亲的一席话相呼应。
B. 小说对阿什库发现狍子后“翻身下马”“在寒风中大声吆喝”等细节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C. 小说中“乌热松”是次要人物,他搭起撮罗子有模有样,参与和见证了此次狩猎过程,与父亲一起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
D. 小说以“打猎”为线索,讲述了乌热松与父亲一起打猎的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波澜起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7. 小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后来却交代“不能打猎了”,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 D 6. C
7. ①由打猎到禁猎,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丰富了阿什库的形象。②打猎和禁猎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自然的思考,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③不能打猎形成矛盾抉择,更能展现鄂伦春人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新生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④不能打猎使情节形成突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反映出阿什库对狩猎文化的坚守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说法错误。原文中“‘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可以看出“阿什库留下哀伤的眼泪”是因为“离开了山林,狩猎文化就要消失”,反映出了阿什库对狩猎文化消失的忧虑和哀伤。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情节作用和技巧的能力。艺术特色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鉴赏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等。考虑情节作用,首先要理解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主题是核心,“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循环解题思路”。其次,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来分析。考虑情节技巧,首先要掌握常见的结构技巧,包括情节的叙述手法、叙述方式和安排技巧。尤其是情节的安排技巧,要能把握悬念、抑扬、照应 、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等。
C项,“与父亲一起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说法错误。小说中说“让他请假回去”“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他现在公职在身”,可见乌热松之前并未打过猎,他已经不再以鄂伦春的传统狩猎方式来生活,他有公职,回家也需要请假,乌热松代表的是新一代的鄂伦春人,并非传统鄂伦春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情节安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后来却交代‘不能打猎了’,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的好处,解答该题可以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来考虑,从情节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小说写了一个完整曲折的打猎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从人物形象角度来考虑,通过对阿什库语言、行动的描写,刻画了阿什库作为一个猎人具有耐心坚韧等优秀的品质,以及他坚持遵循自然的法则,对自然的敬畏,而阿什库又是鄂伦春人的代表,通过这一次打猎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从主题角度来考虑深化了要保留住狩猎文化,坚持遵循自然法则这个主题,丰富文章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琯,字昭华,山东寿光人。明崇祯进士,官御史。顺治二年,以荐起原官,巡按甘肃。请开马市以柔远人,下部议行。凉州兵劫参议道廨,捕得倡乱者二十馀人,琯疏言西陲兵骄悍,由明季专事姑息,养奸滋乱,宜用重典。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四年,授江宁学政。七年,还京,掌河南道。八年,漕运总督吴惟华请输银万,又括诸项羡馀①,得九万三千,请以助饷。琯疏言淮、扬连年水旱,惟华输饷皆分派属吏,仍取自民间,乞赐察究,会巡漕御史张中元发惟华贪黩状,逮治夺官。琯又劾郧阳抚治赵兆麟,甄别文武属吏,荐举多至数十,纠劾仅一二微员,上为责兆麟,并诫诸督抚不得劾微员塞责。九年,授顺天府府丞。
十二年,迁大理寺卿。八旗逃人初属兵部督捕,部议改归大理寺,琯疏言其不便,乃设兵部督捕侍郎专董其事。又言:“逃人日多,以投充者众。本主私纵成习,听其他往,日久不还,概讼为逃人。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下九卿议,改为流,免籍没。又言窝逃瘐毙,妻子应免流徙,时遇热审②,亦应一体减等。上责其市恩,下王大臣议琯巧宽逃禁,当坐绞,上宽之,降授通政司参议。德州诸生吕煌窝逃事发,州官当坐罪,琯持异议。王大臣劾琯,因追议琯前请热审减等为煌地③,坐夺官,流徙辽阳,卒於戍所。上既许归葬,并宥其孥④还故里。
(选自《清史列传三十一》,有删改)
[注]①羡馀:盈余,剩余。②热审:明朝开始的一种审判制度,是在暑热季节到来之前,对在押的没有审判定罪的囚犯进行清理发落的制度。③为……地,即“为之地”,代为疏通说情。④孥:妻子和儿女。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B. 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C. 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D. 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窝逃犹论斩/籍人口财产给本主/与叛逆/无异非法之平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顺治,与上文“崇祯”都是年号。自汉武帝开始有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 漕运,我国古代利用河道、海道等调运物资的一种专业运输行为,主要是南粮北调。从文中来看,是利用河道运输。
C. 御史,秦朝以前是史官,秦以后成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吏,权力很大,可以不经请示处置官员。
D. 八旗,是清代统治者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旗人平时皆民,战时皆兵,初期战斗力较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琯善于治理边事。他采取怀柔政策安抚边民,用严厉的刑罚镇压暴乱,刚柔并济,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
B. 魏琯敢于进谏弹劾。他在掌管河南道的时候,体恤民众,对于贪赃及枉法的官员大胆揭露,上奏朝廷。
C. 魏琯变革法律条文。他在任大理寺卿时,针对逃人,提出建议,但因为希望减轻获罪官员 刑罚触犯皇帝而被贬官。
D. 魏琯能够恪尽职守。他在明朝时就担任官员,清时继续担任朝廷重要职务,在任职期间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11.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上命悉诛之,并诏后有犯者,首从骈斩,着为令。
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12. 结合材料分析魏琯被流放的具体原因。
【答案】8. B 9. C 10. C
11. (1)皇上命令全部诛杀她们,并且下诏如果以后有违犯的人,首犯从犯都要全部斩杀,并作为一条命令施行。(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相互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
12. ①针对旗人逃人,提出减轻窝藏者及其妻子的处罚,已引起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