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 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 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 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 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 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 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 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4.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 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 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 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 季风航海术 B. 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 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 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 A. 国家海禁政策 B. 认识自然水平 C. 天体星辰星座 D. 航海导航技术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 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 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 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B 3. D 4. A 5. D 6. C 7. B 8. (意思对即可) 古代中国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传播了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创造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模式(或:建立了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因果颠倒,材料一说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根本原因”不当,原文说的是“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由原文“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丝绸之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可知D项正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诗句出自杜牧的《过华清宫》,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无关。 【4题详解】
展开余下试题试题分析: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字音的识记,又考查到字义和文化常识。解答时可逐项排查,找到答案。A项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消弭”诗读音为“xiāo mǐ”,意思是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B项考查造字法,C项考查字义,D项考查文化常识,结合原文可知这三项是正确的。 【5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不当,原文说的是“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由此可知,过洋牵星系统不是中国独创的。 6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无中生有,材料二中没有依据。由“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可知A项正确;由“至关重要 因素就是航海技术”可知B项正确;由“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可知D项正确。 【7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不当,原文说的是“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由原文“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知A项正确;由原文“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可知C项正确;由原文“重大项目扎实推进”“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对外援助效应提升”可知D项正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如,由材料一“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可总结出中国古代创造了陆上丝绸之路沟通中西,传播了中华文明;由材料二“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由材料三可总结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的贡献。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1】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1】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 B. 比入试 比:等到 C. 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 D. 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 10.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 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 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 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 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 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 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 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 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 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2)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14. 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答案】9. D 10. A 11. A 12. D 13. (1)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 (2)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亡”,结合“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呜呼惜哉”等内容分析,应该译为散失。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介词,在。B项,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C项,介词,替;“为……所”表被动。D项,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A项,结合前后文内容“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不得已”等分析可知,应该是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分析可知,“意”表示推测,“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表述错误。
展开余下试题【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①“固”译为坚决,“辞”译为推辞,“让”译为推让。②“以……为法”译为把……当作榜样。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 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 “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 “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 ) A. 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 D. 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17. 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答案】15. C 16. D 17.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C项“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错误,两联情感一致。颈联对句引用庾信《入彭城馆诗》:“槐庭垂绿穗,莲浦落红衣。”这一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选项ABC中 “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选项D中,“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选自刘仙伦的《满江红•寿留守正•月初三》,“烟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