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09  2020-06-0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9]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柳州铁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段考
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易明 审题人:王菲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机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 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浏览完整试题C. 手机的运用,不但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也使得听觉能力增加了,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D. 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的存在的意义。
B.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 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 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已然被手机扫荡。
D. 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手机不是人的一个工具”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原文是“或许不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可知是“或许”。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错误,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太绝对,应是“他就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错误,两者之间应该是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余下试题(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 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灯光
司玉笙
车灯很亮,剑一般刺破黑暗,车窗外的树影便飞速地向两边闪开。
坐在后排的他眯着眼问:“快到了吧?”
“已经上了大堤,老板--前面就是蝴蝶庄。”司机小徐目不转睛地盯着灯光尽头。
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仪表盘五颜六色的光线散射在车内,光线在他脸上波动。
他有两年多没回蝴蝶庄了。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选在夜里回来,是怕给县里的、乡里的头头脑脑找麻烦--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弄得他不尴不尬的,心里头不那么舒服。
为从老家拔腿,四年前,他将爹娘接到公司所在地,让他们住在海边的一幢小楼里,观海景、吃海鲜。可他们人在这儿,心还是在老家,时不时地嚷着要回蝴蝶庄。他就哄劝,答应到年关送他们回去。不料老爹忽发脑梗死,落下个半身不遂。病榻上,爹还不忘农耕之事,还有那处老宅院。
于是,按爹娘的意思,老宅院交与小学校长匡四管护--匡四是他儿时的玩伴,又是同学,交给他放心。
这匡四是个“老别筋”,只要是认准的道走到底不拐弯。四年前接爹娘时,本打算带他一块走,可怎么劝说他也不去。
“我走了,把孩子扔这儿咋办?”“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匡四拍拍胸口。
“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


展开余下试题“不中,不中,我得帮帮这些孩子--他们还小。”
每每回想起与匡四的这次对话,他就在心里长叹一声:“唉,这就是匡四啊!”
前天,躺在病床上的爹忽然歪头问道:“你有几年没回老家了?”
“两年了吧!”
“回去看看吧!俺和你娘动不了,你得回去,咱可不能忘了蝴蝶庄,那是咱的根呀!”
说着,还忘不了加一句:“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他可是个好先生。”
现在,蝴蝶庄近在咫尺了。夜里的蝴蝶庄就像山峦,峰壑皆有,显得有些陌生。他睁大了眼,盯着路径,提醒司机小徐减速慢行。很快,他就看见了那熟悉的宅院--那里灯光明亮。他心里“咯噔”一下:谁这么晚了还开着大灯?车一停稳,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
有一个人正蹲着捆扎旧书,听到动静,便直起身子来--正是那位小学校长。
“匡四。”
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
匡四定定地瞧了他一眼,戴手套的双手只是在身上蹭,没有握手的意思。
“我手脏,手脏--你咋回来了?”
“快过年了,回来看看。”
“都好着哩,好着哩--就是这院子成了废品收购站。”
“你不是当着校长哩,咋弄起这营生啦?”
“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
“不是钱的事,是让孩子知道这东西来之不易--有时好东西也会变成垃圾,垃圾也会变成宝贝!”
他打了个寒颤,小时候的那种寒意袭上身来。
“我的匡校长,你不嫌冷吗?”“冷啥,一忙起来啥都忘了。”
小徐拎着大包小包地进来,院门被碰得“咣当咣当”响。第二趟又是圆筒方箱的,来回三次。
“过年了,带些年货,都放你这儿,有四棚叔的、良头家的、三木的……”
“我知道,知道--你不住下?”
“不住,我得连夜赶回去,明天有个联谊会,还有一个合同得签。”
“唉,多少钱算钱?多大官算官?”
“我也是想把垃圾变成宝贝。”
“好,好!”
匡四捋下手套,往一捆旧书上一扔,转身到屋里捧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
“这是我备的干豆角,俺叔俺婶喜欢吃,你捎过去,就说我匡四在蝴蝶庄给他们拜年了!”
“你也替我给咱庄老少爷们、大娘大婶拜个年!”
说着,两人的手就紧紧握在了一起。
车出蝴蝶庄,小徐不由得问了一句:“大冷的天,一个小学校长怎么整起破烂来了?”
他拍了拍腿,斜了小徐一眼:“你不懂他--停车!”
小徐愣了一下,将车停稳,以为老板要小解,可并没有听到那惯常的声音,往车后一看,嘴就张大了——
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插叙了老板走出蝴蝶庄到沿海城市打拼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这部分略写为下文故事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
B. 老板特意选择在腊月二十九夜里回蝴蝶庄,不愿给县、乡领导添麻烦,这表明他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
C. “这不是钱的事,是心里的事。”这句话鲜明地表现了小学校长匡四淡薄金钱,永葆初心,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D. 小说写病床上的爹对儿子的“回去看看”“给匡校长多带些年货”等叮咛,这一处看似闲笔,实则起到充实情节、升华主题的作用。
8. 请谈谈小说在塑造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9. 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侧面烘托(描写):如通过司机小徐的介绍,表现老板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助力的奉献精神。②语言描写: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个性。如通过老板与小学校长匡四的对话,表现老板淳朴、厚道、善良、感恩等品质。③细节描写:用精当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如结尾写老板对寒夜里的灯光鞠躬的细节,表现他对老友前小学校长匡四的感激与钦敬之情。④动作描写:如老板见到小学校长匡四之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两人情谊。
9.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环境氛围;②象征小学校长匡四坚守乡村,为孩子们奉献余热,为乡村教育添光的可贵品质。③暗示小说主题,讴歌心系乡村发展,不忘本,默默奉献的精神。④“寒夜灯光”感动鼓舞着老板,令他对匡四油然而生钦敬之情与效仿之意,更给读者以启示与鼓励。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家乡媚富、附势、刻意逢迎的歪风邪气的深恶痛绝”错误,过度解读,“只要听说他回来了,片刻工夫小车就会鱼贯而来,不是接他吃饭,就是请他看项目啥的”可见,是县里乡里的领导干部有求于他,希望在大城市致富的它能回乡投资、捐助之类的,并不能视为“歪风邪气”,也不能认为这是“媚富、附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所谓的大堤,就是黄河故堤。三十多年前他就是沿着这条大堤走出蝴蝶庄到沿海一座城市打工的。而今,他已经拥有两家公司,资产过亿。庄里人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说是买下半个县城还可以剩下个黄金圈。他听了之后,一笑了之”,司机小徐的语言“老板,这条水泥路就是你捐资修建的,还有小学”,侧面介绍他为家乡做过的贡献;直接描写老板与匡四的对话,如“你想想你一个月才拿多少钱”“多少人想跟我去,我都没点头,专想着你哩一一你的文化水平比我深,帮帮我多好”“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等,体现出他愿意提携旧友,热心家乡建设的性格特点;“寒夜中,老板整整衣襟,对着庄里的那片灯光,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细节描写,体现出老板对朋友的钦佩之情;“他下车直奔院子。推开虚掩的大门,他愣住了:树底下,一堆堆废纸箱、酒瓶子、旧书、废报纸什么的几乎占满了院子,中间只有一条下脚的小道通向堂屋”“他喊了一声,趋身疾步伸出手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两人情谊。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小说以“寒夜灯光”为题,“寒夜”点明时间,他是在夜晚回乡的;“去年退啦,闲着也是闲着,这跑跑颠颠地给孩子弄个书本钱” “孩子缺钱说一声,我还能不管吗”,可知“灯光”有寓意,在文中指小学校长为了孩子们,宁愿守候在乡村,卖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壮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