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自测试卷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26 道小题,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13 小题,共 33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是() A. 以吾一日长乎尔长:cháng,年长 B. 摄乎大国之间摄:niè,夹处 C. 因之以饥馑馑:jǐn,饥荒 D. 比及三年比:bì,对比 2. 下列句子中,“如”字 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 如或知尔 B.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 宗庙之事,如会同 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 从句式的角度,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 A. 句读之不知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如或知尔 D. 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的读音要结合字义来判断;而实词的解释则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成分,再结合词的本意来理解;有时可以联系课文或者成语推断;或者通过相对位置上的字义来分析。 A项,“长cháng”错,解释为“年长”,应读“zhǎng”。 B项,“摄niè”错,应读“shè”。 D项,“比:bì,对比”错,比,应是“bǐ,等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意思是“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如:或者。 A项,如或知尔,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假如。 B项,譬如朝露,“就如同早晨的露水”。如:如同。 C项,宗庙之事,如会同,意思是“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如:或者。 D项,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如:至于。 C项与例句相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考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 例句:不吾知也,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呀”,宾语前置句,不知吾。 A项,句读之不知,意思是“不懂得文句知识”,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 B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C项,如或知尔,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没有特殊句式。 D项,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状语后置句。 A项和例句相同。 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浏览完整试题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 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批大卻,导大窾窾:空隙 B. 而况大軱乎軱:大骨 C.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D.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族:众 5. 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臣之所好者道也技经肯綮之未尝 B. 因其固然虽然,每至于族 C.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D. 官知止而神欲行提刀而立 6. 下列各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庖丁在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说明他开始时和其他人差不多,也经历了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B. 庖丁能够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 庖丁的刀十九年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的一样,在于他能够“以无厚入有间”。 D.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之后,无所戒备,踌躇满志。 7. 根据庖丁所言,概括他解牛技术高超 原因。 8. 通过庖丁讲述解牛的故事,你获得什么启示? 【答案】4. D 5. C 6. D 7.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8. 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意思是“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族:筋骨盘结之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项,都是介词,用; 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无所戒备”错,原文是“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可见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 “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对主旨的理解要结合背景,抓住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来理解;个性化阅读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一一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谨慎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9.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若不阙秦(亏损,削弱) 10.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 1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3. 翻译下列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9. A 10. D 11. C 12. C 13. (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2)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3)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厌:满足。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考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选择。 “何厌之有”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有何厌”。 A项,马之千里者,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千里马”。 B项,是寡人之过也,意思是“这是我的过错呀”,判断句,标志是“是……也”。 C项,邻之厚,君之薄也,意思是“邻国(实力)雄厚了,(就是)您的(实力)薄弱了”,省略句,判断句。 D项,何陋之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有何陋”。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行李之往来,意思是“使者来来往往”。行李: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出使的人”。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要分析词的本意,然后看在句中做什么句子成分,从而判断活用的类型。 A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意思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B项,越国以鄙远,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当做边界”,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远,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国家。 C项,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意思是“如果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国国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没有活用。 D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意思是“如果使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1)亡,使……灭亡;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对您有好处;敢,冒昧地;以烦执事,省略句,以(之)烦执事;执事,做事的官吏,这里是对话,译为“您”。(2)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远,形容词做名词,远方的国家;其,代词,这、这件事。(3)既,已经;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第二个“封”,边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