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东方剧院将上演三部京、昆大戏,有多位名家加盟演出,无疑将成为戏曲界的一件 。这些戏曲剧目情节简单,观众也已 ,仍能吸引观众的是演员的唱腔、招式。今天,许多人已难以欣赏慢悠悠的传统戏曲,只有改革才能使之获得新生。多年来,有过不少戏曲改革实践,但大都只是 ,未能保持下去。 A. 盛事 熟视无睹 灵光一现 B. 盛事 耳熟能详 昙花一现 C. 圣事 熟视无睹 昙花一现 D. 圣事 耳熟能详 灵光一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近义词语辨析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看句子的上下文和词语是否搭配,盛事:盛大的事情;圣事:和宗教相关的事情。此题第一空前面“多位名家加盟演出”自然用“盛事”。 熟视无睹:是看多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第二空后文“吸引观众”,“熟视无睹”不和文意。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灵光一现:比喻灵感突然出现。第三空和“灵感”无关。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历来有自己的审美趣味:居室亭庐,贵在清爽自然,古朴沉静;花木水石,讲究秀美悠远,生动和谐;几榻器具,重视合规有度,朴质实用;衣饰有魏晋名士的 ,舟车有武陵蜀道的意境。这些审美趣味化为文化基因, 到历史长河里,孕育了辉煌独特、 的中华文明史。 A. 风格 汇聚 山高水长 B. 风格 会聚 源远流长 C. 风度 汇聚 源远流长 D. 风度 会聚 山高水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 风格:气度、作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风度:美好的举止姿态。风格指事物,也指人;风度指人,不能指事物。 “会聚”和“汇聚”的区别就是,前者常用于“人”,而后者常用于“物”。 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根据后面的“魏晋名士”“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史”等词语,可以得到答案。 故选C。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贪婪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B. 学者的长处像麝香那样,即使被遮盖住,也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C. 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弹钢琴”,配合协调,才能高效一致。 D. 远处看,江上的巨船犹如一叶扁舟,随着波浪起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A项,把贪婪的人走向毁灭的过程比喻成飞蛾扑火;B项,把学者的长处比喻成麝香;C项,把工作中的协调一致的方法比喻成弹钢琴;D.项,轮船和扁舟同类事物,此句仅是比较后的夸张。所以选D项。 4.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严肃的静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余光中《西螺大桥》) A. 比喻 比拟 反复 B. 比喻 夸张 排比 C. 借代 夸张 反复 D. 借代 排比 比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猛撼”比拟,“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比喻,“猛撼”对此出现,反复。 点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此题主要考核使用的修辞手法。 5.以下咏石榴的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A. 燃灯疑夜火,连珠胜早梅。(梁元帝《赋得咏石榴诗》) B.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C. 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杨升庵《庭榴》) D. 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马祖常《赵中丞折枝石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B项比较。其他皆有比喻。 6.下列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李祈《琴歌》) B. 征蓬出汉塞, 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C.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D.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理解诗句,把握常见修辞手法,按要求答题。例句为“借代”,“朱门”代指富贵人家。选项B,征蓬、归雁为比喻,喻指诗人的漂泊处境,像征蓬、归雁一样。 故选B。 7.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成都武侯祠的一项是( ) ①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 ②千里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 ③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④官渡一战统北方,赤壁之后亦留名。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及相关文化常识。成都武侯祠为诸葛亮的祠堂。②为关云长;④为曹操。 点睛:作答本题要了解相关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经历、成就,或者是相关人物的诗文作品,或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等。这些相关知识需要考试平时注重识记和积累。 8.下列对“不要去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不种地,再多的锄头,再精致的锄头,价值也寥寥。”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具是给人用的,不是用来看的。 B. 工具不是目的,不能夸大其价值。 C. 要有务实精神,要做好本位工作。 D. 把器物做到极致,体现工匠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的句子表现的是“本末之间的关系”,D项于此无关。故选D。 9.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 ①七夕 ②重阳 ③元宵 ④中秋 B. 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 ④中秋 C. 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 ①中秋 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①“鹊桥”、“脉脉”、“迢迢”暗指七夕。②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③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重阳自古便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先生;陶渊明“排冠归隐去”后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生,指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孟生落帽”典出《晋书•恒温列传》,据此书记载孟嘉九月九日游龙山忽被风吹落帽,嘉不觉,桓温叫左右不要说,就命孙盛作了嘲笑他的一篇文章,嘉立刻做了一篇答文,很是优美,四座叹赏。④据“素娥”“玉蟾”“桂花”可知,此为中秋节。中秋自古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10.下列诗句与“落木云连秋水渡”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青山聊因美酒横 B. 晚花幽艳敌春阳 C. 乱山烟入夕阳桥 D. 闲花落地听无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上下必须对仗,另外,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于不同体裁的文体常识平时复习应学类归类,然后强化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与作家作品。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即使手头再拮据的家庭,也要选购几幅年画,增添佳节的喜庆气氛。 A. .春节贴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北宋 B. 春节贴年画,图的是一种顺意,求的是一种吉祥 C. 春节贴年画,既弘扬传统文化,又折射时代变迁 D. 春节贴年画,是非常讲究的事,富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注意后面的“喜庆气氛”。 二、文言文基础积累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比及三年 比及(等到) B. 夫子哂之 哂(微笑,暗含讥笑意) C. 方六七十 方(平方) D. 以俟君子 俟(等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方六七十”的“方”是方圆的意思,而不是“平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鼓瑟希,铿尔 鼓(弹奏) B. 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 C. 吾与点也 与(和) D. 无以,则王乎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C项,“吾与点也”的“与”是动词,赞成,而不是连词“和”。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4.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王见之,曰:牛何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B.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靠近) C.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D.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易(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A项,“王见之,曰:牛何之”,“之”动词,译为“到,往”,而不是“音节助词,无实义”。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不识有诸? 诸(兼词,之乎) 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C.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怎么,哪里) D. 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则牛羊何择焉?”的“择”,是“分别、区别”的意思,而不是“选择”。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6.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视力) B.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看见)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敬爱)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刑(做榜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B项,“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见”,表被动,而不能翻译为“看见”。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B. 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见) C.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统治) D.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固(坚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的“固”,译为“本来”,而不译为“坚固”。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8.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憎恨) B.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请(请让我) C.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网,比喻陷害) D. 然后驱而之善 之(他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D项,“然后驱而之善”的“之”,动词,到、往,而不是“他们”。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1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改变) B. 谨庠序之教 谨(慎重办理)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尊敬兄长) D. 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盖,大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我们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做题原则。平时,要反复诵读课文,形成强大的语感;同时,要注意对词汇进行归类、整理,通过习题训练来反复、巩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善哉!技盖至此乎”的“盖”,通“盍”,意思“为何,怎么”,此处表示惊叹,而不是表猜测的“大概”。 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B. 良庖岁更刀,割也 庖(厨师) C. 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一般的) D.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即使如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D项,“虽然,每至于族”的“虽然”,译为表转折意味的“虽然这样”,而不能译为表假设的“即使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合乎语境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你,你们) B. 越国以鄙远 鄙(见识短浅)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外交使者)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合乎语境的一项”。 A项,“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若”,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而不是“你,你们”。 B项,“越国以鄙远”的“鄙”,名词,“边邑”,而不是“见识短浅”。 D项,“夫晋,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满足,而不是“厌恶”。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高兴)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微弱)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D.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合语境的一项。 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弱”。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23.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B. 加之以师旅(定语后置) C. 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 D. 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项,“加之以师旅”是状语后置,而不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师旅加之”。 故选B。 24.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将以衅钟(省略句) B.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C. 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D. 舆薪之不见(定语后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D项,“舆薪之不见”是宾语前置句,而不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不见舆薪”。 故选D。 25.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 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26.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 B.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C. 以其无礼于晋(宾语前置) D.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C项,“以其无礼于晋”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 故选C。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夕”到“灯火万家”再到“月照平沙”,体现了诗人观景的时间顺序。 B. 诗题“望”字一语双关,既联系眼前所见之景,又暗含“招客”的主题。 C. 诗歌颈联写景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出发,辅以贴切的比喻,甚是高妙。 D. 诗人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 28. 这首诗题为“江楼夕望招客”,诗人是如何邀请友人的?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27. D 28. ①以所观美景邀请友人:此处山川形势壮阔、万家灯火繁华、星光水光交相辉映,江楼又是极佳的观景地点;②以此处气候之凉爽宜人邀请友人,颈联“晴天雨”“夏夜霜”的比喻给人以清凉之感,这江楼正是炎炎夏日避暑的好去处;③以殷切的情意直接邀请友人,诗人在做足铺垫之后以一句“能就江楼消暑否”直接向友人发出了邀请。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独居异乡,内心愁苦,以乐写哀,眼前美景反衬出诗人愁苦的形象”错误,诗歌描写的景物如“灯火万家”“星河一道”“风吹古木”“月照平沙”可见,都是美景;而诗人询问朋友“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希望朋友来此和自己一道消暑,说比朋友的茅舍还要更清凉,显然是兴高采烈的情绪,并无愁苦之情。 故选D。 【28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