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651  2020-06-11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1]
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杨浦区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在线教学”质量评估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2020年5月
(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2)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楼船夜雪瓜洲渡 (2). 陆游 (3). 曲肱而枕之 (4). 嘈嘈切切错杂弹 (5).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及篇名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瓜洲”容易写成“瓜州”,“渡”容易写成“度”,“曲肱”的“肱”字也容易写错。理解性默写必须审清题干,准确把握诗句内涵,如第三题中的“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才能准确写出答案。
2.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
A.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
B.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项,“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的意思泛指:虽然有这样不快乐的事,但既然来了就安心吧。后半句和题干“积极学习”不相符。
B项,“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的意思是:性情要忠厚宽容,节制自己的嗜好欲望,做人贵在耿直善良;作诗文贵在曲折有致。
C项,“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的意思是:看尽天下奇特的景观,不如读书的滋味美妙;尝过世间一切美味,不如家里的菜根味道香。这句话表达了读书人自足快乐的心情。
D项,“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的意思是:门前不接待经常想来闲扯的俗客,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邀请同仁好友前来他的“读未见书斋”共赏切磋。放在题干的语境里,可以从字面意思赋予这句话新的含义:因为疫情关系,大家都隔离在家,拒绝来客访问,虽然没有书本,但一起坐在电脑前进行线上学习交流。
故选D。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 , , , 。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浏览完整试题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 ②④③①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
上文承接的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下文衔接的是环境,四句话中只有①谈到“生活环境”,应放在最后,而①句中的指示代词“其”,应在上句中有所对应,②④谈到的都是解决问题的错误方法,放在①句的语境中不通顺,只有③与①组成承接关系,因此排除BCD。
故选A。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①“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②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③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④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⑤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⑥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⑦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⑧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
⑩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德。有这样的译文壮胆,许多准作家怎不油然而生“当如是也”之感?
⑪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者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者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
⑫翻译家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者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
⑬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⑭如果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有删改)
4. 文中第③段的加点词语“移花接木”是否恰当?请说说理由。
5. 翻译是一种变通的艺术,对本文“变通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翻译者自身的修养,自定翻译原则。
B. 根据原文逐字翻译精确,可以牺牲通畅。
C. 根据中文语言特点,追求文意上的精确。
D. 根据英文语言特点,避免无条件的精确。
6.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翻译家处于作家的阴影之下,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
B. 翻译者最重要的功底无非是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
C. 优秀的译文从不为英文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
D. 优秀的译文培养未来作家的品位,影响他们的创作。
7. 在第⑨段后替作者补写一段话,阐释“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译得更好的理由。
8. 作者在文末对中国文坛提出预警,结合全文概括支撑这一预警的理由。
【答案】4. 不恰当。移花接木是指将两段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在一起,文中所提到的翻译应该是翻译家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找平衡点,并非毫无关联,所以不恰当。
恰当。移花接木将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比作花木的移植接种,生动形象第写出翻译的特点和难度。 5. C 6. D


展开余下试题7. 第一种翻译虽然精确,但有逻辑错误,也有词语重复,如“每一个”和“它自己”。第二种翻译既避免了以上错误,格式上又对偶,有格言警句的意味,令人过目不忘。
8. 理由:①现在翻译者在心理上过分崇拜英文,无法辨识英文的弱点;②现在翻译者在翻译功底上,中文程度有限;③现在翻译者追求假精确,不求文意已成通病。④翻译作品作为阅读物还会影响中国作家的未来创作,从而深远地影响整个文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还可以从褒贬的感情色彩上考虑,根据语境来判断词语是否使用恰当。
首先理解“移花接木”的含义,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欺骗别人,含贬义。在文中用来形容翻译者将原创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本,两者之间是否有相似点,可作为判断这个词语使用是否恰当的依据。
范例一:不恰当。“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欺骗别人,含贬义。翻译不是嫁接或拼接,从文中看也不含贬义。
范例二:恰当。“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文中指翻译者并不是原创,而是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从而致使翻译者的地位比不上原作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变通之道”是两相妥协,是既要做到忠于原作的“精确”,又要保持译文的“通畅”。从第十三段中可知,翻译是译句,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所以文意上精确,才是真精确,才是真正的“变通之道”。
A项,错在“自定翻译原则”。文中的“变通”是指“两相妥协”的艺术,不是自定原则。
B项,错在“可以牺牲通畅”。文中的“变通”指的是文意翻译上的变通,为的就是通畅。
D项,错在“避免无条件的精确”的结论片面化。“变通”需要避免假精确,但更要做到真精确。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A项,错在“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的结论过于绝对。
B项,错在“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的结论,从文中十一段的“畸形欧化”中可得知,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译者的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
C项,错在“从不为”的判断过于绝对,优秀的译文也需要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但不能“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所补写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一般所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文本,所以要从上下文的有关内容中去提炼和概括。
本题要求根据改译句,补写翻译得更好的理由。从上文看,作者认为不能为了“精确”牺牲其他美德。把两句译句相比较,会发现有几处区别:第一种翻译多了很多冠词、代名词和重复词,虽然“精确”,却显得有些“啰嗦”,第二种翻译意思相同,却用词精炼,形式对偶,读起来流畅有力,便于记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根据题干要求,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作者在文末认为不中不西的译文会给中国文坛带来恶劣的影响,必须加以遏制。首先分析为什么会产生不中不西译文的原因,从“畸形欧化”中可得知,那些翻译者心理上对英文过分崇拜,中文不济,追求文词上的假精确,推崇无条件的精确主义。“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从翻译者的上述特点上可知,他们对文学缺乏整体的感知力。从第十段“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德”可知,这种译文会影响下一代中国作家的创作,继而负面地影响整个文坛。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戏神
刘建超
①常河在老街唱戏,常河唱的戏是地方戏,叫曲子。曲子戏源于清末年间,从老街民间踩高跷曲演变而来,不过百十年的光景。老街是曲子戏的发源地,因老街人爱听曲子戏,被称为曲子窝。曲子戏的调门也都是几代曲子艺人从老街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读书声、吵骂声、哭诉声中提炼出来的。曲子一响,忘了爹娘。可见老街人对曲子的痴迷。
②常河最擅长的是哭戏,在曲子代表戏《卷席筒》里,常河饰演小仓娃,小仓娃在大堂上诉冤那一大段八十五句的“哭诗调”,最让老街戏迷魂魄出窍——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你稳坐在察院
我把这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曲曲弯弯
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
③常河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是戏园子里没有扩音设备,常河照样能让剧场里坐在每个角落里的戏迷听得清清亮亮,舒舒坦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甩高腔:我的大老爷呀,你看我浑身上下,上下浑身都是冤哪——更是伴着叫好声、掌声和泪水飞舞。
④有人说常河唱得好是因为常河敬拜戏神。有人看见常河在唱戏前总是要恭恭敬敬地对着戏神的画像作揖敬拜,十分虔敬。常河拜的戏神是谁?有人说是汤显祖,有人说是曲子戏的创始人朱天水。现如今的老街人谁也没有见过。
⑤老街有个传说:老街有个富商的女儿貌美如仙,却患上忧郁症,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闭门不出,家人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有人建议富商带着女儿去听常河的戏。富商虽然不情愿,无奈之下也只好试试,便让家人硬把女儿带到了老街戏园子。谁知,常河的戏一开场,女儿就随着常河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醉如痴。戏散场,女儿竟然在老街小店里喝了两碗“不翻汤”,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富商的女儿相中了常河,非要以身相许。这个传说没有经过考证,不过富商连包了十场戏却是真的。
⑥常河唱曲子是卖了命的,每次唱完“哭诗调”,汗水都会溻透戏服。管理服装的云袖姑娘,不管戏啥时候散场,都要把常河换下的戏服洗过晾干熨烫,收拾停当。一来二去,常河和云袖有了交往,几年后两人成亲。
⑦常河和云袖的儿子常小河八岁那年,老街的剧团散了,剧团的人各找门路。常河和云袖在老街开了间馄饨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维持生计。
⑧有人建议常河在铺子里唱戏以招徕客户。常河说,曲子是艺术,我又不是个卖唱的。日子清贫,常河两口子却很踏实。有闲暇,常河就教儿子常小河唱曲子。儿子极聪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大奖赛,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
⑨常小河考入京城的一所戏剧学院;常河的媳妇云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沉重起来。
⑩一天傍晚,常河当年的同门师弟登门拜访,言语支吾,心不在焉。常河说,师弟,有话直说吧。
⑪师弟磕磕巴巴地说,汝州有个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正办丧事。去世的老人是个曲子迷,当年听过常河的戏。老板想请常河去唱一场,给两万报酬。
⑫搁在往日,常河非摔了杯子和师弟翻脸不成。看着重病在床的妻子,常河应允了:只要不在老街唱,我去。


展开余下试题⑬灵棚搭在街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地界,排场很大。
⑭戏台子搭建在灵棚的对面。看热闹的人不少,乱哄哄的。
⑮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⑯常河一亮腔,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有懂戏的人立马就认出了常河,消息传开,街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
⑰常河的“哭诗调”唱得看热闹的人泪流满面,让出丧的人愈加悲痛。办丧事的老板长足了面子,多给常河塞了一万元。
⑱常河回到家里,把钱拿给妻子看,咱有钱看病,有钱供儿子读书。你安心养病,咱这个家塌不了。
⑲常河洗漱过后,对着戏神的画像默默不语,泪水直流。
⑳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来请常河去唱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多,价码也越给越高。常河来者不拒,只是有一条,绝不在老街唱。
㉑常小河在京城举起全国的戏剧梅花奖①奖杯的时刻,他的父亲常河在老街訇然倒下。
㉒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㉓常小河在父亲的葬礼上,唱起了催人泪下的“哭诗调”。
㉔送走了父亲,常小河在父亲常常敬拜的戏神像前深深地鞠躬,那戏神的位置摆着父亲常河的照片。
[注]①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9.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在小说中出现三次,请分析其作用。
10. 本文从第⑨段开始以频繁分段的方式叙述情节,请分析作者的意图。
11. 本文第㉑段“訇然”一词很有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段加以赏析。
12. 常河父子敬拜的戏神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9. 第一次出现是让读者对常河的“哭诗调”的内容有感性认识;第二次出现是常河因家庭窘况,被迫打破“曲子是艺术,不卖唱”的原则,为了钱登台,满腔的悲戚与羞耻由哭诗调传达出来;第三次是常河已逝,常小河在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后,用父亲的哭诗调纪念父亲,安慰父亲负重的灵魂,传承父亲对戏曲艺术的虔诚之心、脱离物质的纯粹之心。哭诗调出现三次是常河生命重要时刻,结构上也将小说情节有机串联,浑然一体。
10. 小说从第⑨段开始,常河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挫折丛生。频繁的分段将每一段的内容突出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常河的复杂心理凸显出来。因生活的重压而做出的无奈抉择、对艺术的原则放弃、为钱卖唱的羞耻感、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产生的煎熬等等都因分段得到强化。
11. “訇然”一词拟声,描写出常河倒下时声音响,身体沉重。这将常小河举起奖杯与常河的訇然倒下形成对比,常小河之喜与常河之悲,常小河成为戏曲界翘楚,而常河终其一生都是丧礼上卖唱的小人物。但对比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将两者的联系强调出来。正是常河的培养和牺牲才造就了常小河,正是常河心中对戏曲艺术的无限虔诚与热爱才是常小河登上最高奖的真正支柱。作为小人物,常河的倒下和最高奖杯同样沉重。
12. 常河拜的是汤显祖、朱天水,汤显祖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朱天水代表以曲子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命,常小河拜的是常河,常河代表的是民间戏曲艺人对戏曲的无限虔诚与纯粹的热爱。两人拜的戏神并不矛盾,而是统一为一种精神,一种吸纳中国文化与民间生活,追求纯粹艺术、坚守艺术原则的精神。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从修辞、用词、描写手法、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最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在表情达意或突出主旨上的作用,如果同样的句子出现两次以上,还要考虑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区别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此句的内容为“哭诗调”中的唱词。结合每次唱曲时的具体内容,第一次是凸显常河的“哭诗调”唱功了得,催人泪下。第二次凸显常河的心理转变,“哭诗调”里还包含了他自身的无奈心酸羞耻等情绪。第三次是他的儿子以“哭诗调”纪念父亲,感恩父亲,包含了儿子对父亲的崇慕之心。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常河生命中每个重要阶段以及他对戏曲艺术纯粹虔诚的热爱,结构上的表达效果除了“成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外,“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彼此呼应推进”也可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分析写作意图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文本内容,进而分析其在写作意图上的作用。
题干提示以“频繁分段”的角度分析段落在写作意图上的作用,以一两句话独立成段的方式叙述情节,内容上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频繁分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加强叙述节奏和转变的作用。
从第九段开始,常河的生活开始发生重大转变,“频繁分段”是为了凸显常河生活的变化以及随之心理情绪的不断变化,同时也突出了他对戏曲艺术的虔诚之心,叙述节奏的加强也起到了扣人心弦的作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描写的具体内容和表现的作者情感,或从运用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
“訇然”为拟声词,形容声音很大。在㉑段里形容常河倒下时发出的沉重声音。与前一句常小河举起奖杯形成鲜明反差,一“举”一“倒”,凸显了因为常河的牺牲和培育才成就了儿子的非凡成绩,也突出了常河对戏曲艺术的虔诚之心,为下文常小河敬拜父亲做铺垫。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题干要求相关的段落,进而结合内容,分析文章主旨。
首先具体阐述父子敬拜的人物分别是谁,敬拜的理由又是什么,结合理由分析文章主旨。
常河拜的是汤显祖、朱天水,汤显祖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朱天水代表以曲子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命,常小河拜的是常河,常河代表的是民间戏曲艺人对戏曲的无限虔诚与纯粹的热爱。两人拜的戏神都是各自的精神支柱,代表的都是追求纯粹艺术、坚守艺术原则的可贵精神。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题 卷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13. 如果为本诗题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溪山叠翠 B. 春意寻踪 C. 寻隐不遇 D. 归隐春山
14. 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缠绵委婉 B. 清新淡雅 C. 绚丽飘逸 D. 庄重典雅
15. 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3. D 14. B
15. (2)第2联,对画面无法展示的细节的描绘,如鹤迹;展现视觉无法描摹的声音,如泉声,刻画出春山的幽静与生机。
(3)第3联,对宿雨的想象。
(4)虚写/想象隐者采药,突破白云下柴门紧闭的实景。使寂静的春山有人的踪迹,有人的声响,静中有动,视角也由眼前拓展到整个春山,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隐逸的由衷喜爱与向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细读诗句、注释,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选项内容判断正误。
题干要求根据诗歌描绘的画面选出不符合作为诗题的一项。这首诗歌描绘了春日时节,诗人在山中游历,由眼前清新幽静而充满生机的山景转而写到柴门紧闭的人迹,继而想象隐者采药的画面,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届上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