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91  2020-06-1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1]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奉新一中2022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C.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D.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而且鸡的很多优秀品质,是凤凰所不具备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鸡的命名、啼晨、励志、辟邪、吉祥,一直写到美德,层层递进,多方面论述了“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D.“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称“鸡人”。李商隐《马嵬》的“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鸡人”,与本文的“鸡人” 含义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C.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人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D.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展开余下试题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6.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一个普通人
李娟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在那里又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④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所有人的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地在那一页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个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而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⑾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⑿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⒀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民居无定所,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B.第五自然段写牧民一定要亲眼看见我们用笔划去名字,オ放心离去,这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多疑的性格,遇事小心谨慎。
C.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
D.“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几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的不好意思尬尴,也有找到债主的释然。
8.请简要分析“普通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9.请谈谈在塑造“普通人”这一形象时,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 ”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展开余下试题[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B.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C.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D.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孤”是古代帝王的自称,也是一方之长的称谓,此处指幼年死去父亲。
B.“谥号”是古代君王、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道德品质而给予的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
C.“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
D.“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代君主祭祀土、谷神以祈求国事太平,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嵇绍是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太尉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5分)
(2)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5分)
(3)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5分)
(4)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下山歌 宋之问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和宋之问下山歌 王无竟
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为何,巧妙与首句呼应。
B.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全诗移步换景,表现真切自然。
C.这两首诗均为楚辞体诗,这种诗体以“兮”字为重要外在标志,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
D.两首诗都写到了“明月”意象,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而王诗写的是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
15. 两首诗是纪游嵩山的唱和之作,试比较两者在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师说》中,韩愈对那些为了孩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人,做出的深刻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落叶和江水,表现了秋天肃杀凄凉的壮美景象。
(4)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现代化初期,人们总是试图利用科技手段来定位并拉制风险,通过进一步发展技术来_____风险,消除不确定性,认为只需掌握更好的技术、知识、方法,并且更准确地重建联系和模型,鱿可对一切事情_______。事实上,( ),使我们有可能置身于后果严重的“风险社会”中。根据事实证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为了执行和完成难度很大的确定性利断,各种门类的专业系统程序自身设计______的复杂,然而这种复杂性可能会将更多、更大的不确定性带入这个人类世界,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混乱无序,甚至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可以说,技术风险的存在,既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和理性的力量,_______暴露了理性的弱点和限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规避 应付自如 超乎寻常 同时也
B.躲避 信手拈来 超乎寻常 甚至会
C.规避 信手拈来 非同小可 同时也
D.躲避 应付自如 非同小可 甚至会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认知一定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B.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这种认知
C.这种认知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D.更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必然会产生这种认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B.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而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强烈
C.根据事实,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D.事实证明,为追求客观性和确定性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却会引起更大、更长期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技术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四、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人乃自然之子。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构想、总结许许多多的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位未来的建设者,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奉新一中2022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B项,因果不当,原文第六段是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C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宜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