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9  2020-06-15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分)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 57 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型”———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浏览完整试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宝玉见黛玉,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进行整体概括,然后从“貌”“神” “心”进行细描。
C.“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 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 13 分)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 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 次!它和 802 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 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 802 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 803 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巳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个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那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个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 802 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压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个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 802 次的票吗? 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小说中的“我”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青年以貌取人,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展开余下试题D.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5. 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5-10 题。(22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初,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①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贞观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②,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台使:朝廷的使者。 ②将作丞:官职名,级别较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C.深乖昔旨 乖:违背。 D.大亮每当宿直 直:值班。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贞观是唐太宗的庙号,庙号是自汉武帝开始我国古代用来纪年所使用的名号。
C.男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前面四等分别为公、侯、伯、子。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古代一般立嫡长子为太子。
9.第 2 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B.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C.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D.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 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被他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5分)
1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5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管海出明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句,赞叹鲁仲连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的景仰。
C.本诗最后两句中的“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重在表明诗人的形象魅力。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①,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注]:①.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颈联中“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
D.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C.吴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17.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6 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这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两句生悲情于从前,托相思于万里,写出离蜀历经两秋,眼下旅途的漂零。


展开余下试题三、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望帝春心托杜鹃
2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B.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满座重闻皆掩泣. 泣:哭泣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2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B.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长句:指七言诗
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大姐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空
却坐促弦弦转急 促:紧、迫
22.下列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转徙于江湖间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3 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25.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塑造孩子的身份价值
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塑造的需要
26.APP 是 Application 的缩写,指的是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 APP 已渗透至我们的生活。为方便用户搜索、下载及传播,核心关键词是 APP 推广的致胜关键。请从“为你读诗”的APP 简介中提取 3 个关键词或短语,以帮其更好地展开推广。 (每空 1 分,共 3 分)
“为你读诗”,以推荐优秀诗歌作品为目的,通过品读诗歌,让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摒弃浮躁和麻木的情绪,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
关键词/短语: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提出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700 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无中生有,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为“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据此可知,选项中说“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2.A 【解析】:A项“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不当,“都”过于绝对。文中只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并没有说对中心人物“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
3.B 【解析】:B项错解文意,“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聪明颖悟的‘神’”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为“‘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由此可知,“聪明颖悟”是通过“心比比干多一窍”写出的。
4.B.【解析】本题考点,A项是小说主旨及标题的赏析,B项是小说人物之间的映衬作用,C项是小说“误会”构思的作用,D项是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中B项“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错误,应为“以此突出了男青年和女青年的无私”,小说中并没有揭示“我”的“自私”,“偏见”也是“我”的误会。故选B。
5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表达主题。
6. 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②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需要;③便于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④便于较快进入情境阅读,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7.B 【解析】B项,讽:(用言语)暗示。课内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即“劝告”“劝谏”用言语暗示、委婉地劝告/规劝、暗暗地劝说
8.B 【解析】B项,“贞观”是年号,而不是庙号。
9.D 【解析】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汝辈”“衣冠子女”“此”“吾”等,再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衣冠子女”指的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一起做句子的宾语,故不能分开,排除AC两项;“吾”是句子的主语,
标签:人教版 高一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山西省忻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