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417  2020-06-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7]
2020年北京市6月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东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12分)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1】
沈约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2】有时浊,清济【3】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4】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注释:【1】本篇作于沈约离京外任东阳太守途中。【2】沧浪:水名。《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3】清济:水名。《战国策•燕策》:“齐有清济、浊河”。【4】纷吾:我。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外放为官,途经新安江看到眼前之景,回顾往事,心怀落寞给友人写下此诗。
B.“洞澈”两句,作者写新安江清浅可鉴,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水面都皎如明镜。
C.自“沧浪”句以下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句又回到写景,看似突兀却具匠心。
D.本诗表面上赞美新安江,言语之间颇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庆幸之感。
12.“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一句,以树影和游鱼在江水中清晰可见,侧面写出江水之“清”。下列诗句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罗邺《梅花》)
B.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李颀《琴歌》)
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D.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龚自珍《逆旅题壁》)
13.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后,曾在新安江下游作《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同样是临江抒怀,这首诗和沈诗在景情关系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祖国江山多姿多彩,引无数诗人为之挥毫。在李白笔下,天姥山雄奇高峻,“_______,______。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苏轼笔下,长江波澜壮阔,“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在毛泽东笔下,橘子洲头深秋绚丽,生机盎然,“_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人只会抱怨没条件读书;有人却选择随时随地用电子阅读器读书、用手机app“听书”,借助各种手段获得“阅读”的快乐。这正所谓“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1.(3分)A
12.(3分)B
13.(6分)
参考答案:
李诗融情于景,诗人与令自己感到“清心”的溪水对话,江边猿啼仿佛在为作者悲啼,外在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表达了诗人远游他乡,济世报国之志无着的落寞。
沈诗触景生情,看到清澈的新安江水,以及江水中棱角分明的石,顿生自由和清净之感,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并希望友人在尘世中也能保持澄澈的内心。
【评分参考】景情关系2分,结合诗歌分析景物2分,情感2分。
14.(8分)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②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②题所填写的古诗文句子,若不在规定的默写范围内,只要符合情境要求,且无错别字,亦可。


浏览完整试题西城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 ②帝乡:指长安。
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雨晴》)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6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上面唐诗中的“行人”指漂泊在外的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写到了“行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②杜牧多有伤时悯事之作,他在《泊秦淮》中写道:“,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陶渊明这样写田园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④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果想要引用两句古诗文勉励自己乐观去面对,这两句可以是:,。
三、(20分)
12.(3分)B 13.(3分)C
14.(6分)参考答案:
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
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5.(8分)
①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其他符合情境的古诗文句子,亦可)
评分标准:每空1分。每空有多字、少字以及错字、别字的情况,则该空不得分。
海淀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史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4】,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ɡ) :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①”;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②,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孤寂,写道④, ⑤”(《琵琶行》)。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⑥”,“人师”是“⑦”,王阳明当属后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要点: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7分)参考答案: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随风(“君”亦可)直到夜郎西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⑤绕船月明江水寒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⑦传其道解其惑者
【评分标准】7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朝阳二模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种 菜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展开余下试题苏辙 苏轼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13.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3分)
A.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B.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罗公升《发湖州》)
14. 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6分)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 8分)
①孔子特别注意日常言行的细节。弟子“言志”时,子路言谈不够谦逊,孔子因“,” 而 哂 笑 他 。
②古人特别重视广开言路。齐王听取邹忌的谏言后,朝中呈现出“群臣进
谏,”的局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向刘禅提出“,以光先帝遗德,”的建议。
③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悲苦中蕴含着不屈的抗争精神。
④学校组织“一片丹心照汗青”主题书法比赛。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切合此主题的文句进行书写,如“,”。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2.(3 分)D 13.(3 分)D
14.(6分)答案要点:
①苏轼诗写春饥的艰辛,呼应苏辙诗中因春旱而饥困的内容,两诗都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②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劝慰他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年华虚掷的感慨,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5.(8 分)①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②门庭若市 诚宜开张圣听 恢弘志士之气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④句如填其他,合理亦可。
丰台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14题。(12分)
沈园二首【1】
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注释:【1】两诗为诗人晚年重游沈园时悼念前妻唐氏而作。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开篇即渲染悲凉氛围,并以一“哀”字,定下全诗情感基调。
B.第二首,结尾诗人凭吊遗踪而泫然泪下,饱含对唐氏复杂深沉的情感。
C.两首悼亡诗,不仅写了眼前景象,更含有对昔日生活情景的深深怀念。
D.两首悼亡诗,均首尾呼应,欲扬先抑,表达含蓄蕴藉,情感真挚感人。
13.下列对具体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先写斜阳画角,意境雄浑,再写景物变迁,岁月沧桑。
B.第一首“曾是”一句,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
C.第二首前两句,写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柳树枯老不生柳絮。
D.第二首“此身”一句,意为自己年岁已老,将葬于会稽山下化为泥土。
14.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沈园二首》为“古今断肠之作”。你怎样理解“断肠”的具体内涵?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断肠”的?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阕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后即景抒情,用“怅寥廓,,”三句发问,写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②思乡是古代文人写诗作赋的重要主题。范仲淹在《苏幕遮》中用“明月楼高休独倚,,”三句,写游子借酒浇愁,思乡情浓。
③古代臣子给君王上奏上表,往往以极为谨慎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想法。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本来就有仕途显达的愿望,以消除晋武帝的疑心。
④毕业典礼上,校长引用古诗文中的“ ,”两句,勉励学生在成长路上竭诚尽志,努力拼搏,做到无怨无悔。
三、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12.D。(3分)[解析] “首尾呼应,欲扬先抑”理解有误。
13.D。(3分) [解析] A项,“意境雄浑”理解有误;B项“指诗人身影如惊鸿翩然轻盈,倒映在春水之上”理解有误;C项“唐氏梦断已四十年,而今逝去”理解有误。
14. [参考答案](1)“断肠”在诗中指“悲伤或悲痛到极点”之义。(1分)第一首诗回忆自己与唐氏四十多年前在沈园相逢,而今物是人非,伤心凄楚欲绝,第二首诗感伤唐氏逝去之久,自己也已年老,但对唐氏的眷念之情刻骨铭心。(2分)
(2)表现“断肠”的技巧与手法:○1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如:城上斜阳画角哀;伤心桥下春波绿等。○2衬托或虚实结合。如:第一首,前两句以实为主,后两句以虚为主。○3以物喻人。如:“沈园柳老不吹绵”等。(3分)
【评分标准】“断肠具体内涵”3分,“词义”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表达手法分析”3分,“表现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3个要点,答及1点即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5. ①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②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③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评分标准】填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共8分。
顺义二模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阁 夜①
杜 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此诗是公元766年作者在四川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此时作者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从去年十月到这年八月四川混战也暂告一个段落。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此处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③漫:随它去。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催短景”与“景翳翳以将入”中的“景”字都是“日光”的意思。
B. 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
C. 第五句意思是说,因长久征战,百姓的哭声传彻四野,暗示战事惨烈。
D. 第六句“夷歌”指少数民族歌谣,作者多处听到渔夫樵子唱的“夷歌”。
13. 诗中“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下列诗句中“天涯”用意不同的一项是
A. 故乡何处天涯远,黄粱梦断行云断。(唐•无名氏《木兰花•春日述怀》)
B. 天涯流落岁将残,望断故园心眼。(唐•无名氏《西江月•登城晚望》)


展开余下试题C. 宜富贵,逞奢华。一团和气遍天涯。(唐•无名氏《鹧鸪天》)
D. 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唐•灵一《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
14. 本诗抒发多重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诗人要表达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12. B 13. C
14. ①第一句中的“催”字写出时光流逝,进而抒发光阴荏苒,岁序逼人的无奈伤感。
②首联叙写冬夜寒景,环境寒怆,抒发作者沦落“天涯”的思乡之愁苦心情。第六句中的“夷歌”再次回扣作者身处“天涯”之意,作者客居他乡。
③二三两联中的“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抒发作者对于时局动荡不安的悲痛的情感。拂晓之时听到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对战乱中人民的抱有同情之心,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尾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奸都同归于尽,眼前的朋友的音书消息、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抒发作者悲愤感伤的情绪。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诗中“卧龙跃马终黄土”说英雄人物终归黄土,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蜀相》中也称颂过诸葛亮的才能与忠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人重视积累,荀子在《劝学》中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谈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固一世之雄也 (2). 而今安 哉 (3). 三顾频烦天下计 (4). 两朝开济老臣心 (5). 驽马十驾 (6). 功在不舍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8).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昌平二模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西郊落花歌
清代 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①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②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③,最喜维摩卷④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注释:①定庵先生:作者自称。②琴高:传说中的得道仙人,骑着红鳞鲤鱼飞上天空。③三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④维摩卷:《维摩诘所说经》,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故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落笔不凡,作者盛赞西郊落花景象是天下奇观,慨叹古人只会写些伤春之词。
B.“出城失色神皆痴”一句勾画了诗人和朋友们看到满地落花后那种失望和惋惜的神态。
C.“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两句联想天女散花的故事,引起诗人对奇异仙境的心驰神往。
D.“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两句强烈抒发了诗人对落花奇景的热望与赞美之情。
13.诗人描写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这几句用同一手法,笔墨极为精彩。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南秦雪》)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东城杨柳西城草,月会花期如意少。(晏几道《木兰花》)
14.谭嗣同评论本诗“奇思古艳”,请结合诗句从构思、手法、情感三个方面,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古代诗文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人情哲理沿用至今。①《孟子》中写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强调人们通过磨练可以增加不具备的才能。②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________,________。”指出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③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④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6题。(共6分)
16.《西郊落花歌》中作者观海棠花落,以此“探春”和“送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多少悲愁。请结合原著描述“黛玉葬花”的情景,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12.(3分)B(对“失色神皆痴”理解有误)
13.(3分)D
14.(6分)参考答案:
①构思:诗人一反传统文人对落花的哀叹伤感,以奇笔来写奇观,笔下的残春景象无零落凄清之感,通过对落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社会理想。(2分)
②手法: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肆意的夸张、凌厉的排比形成了诗歌浩瀚磅礴的气势、壮美瑰丽的图景,境界奇异。(2分)
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落花景象的赞美,对生命虽终陨落,却依然要迸发辉煌的生命力的赞叹,也表现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思考,体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2分)
15.(8分,每空1分)
①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②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6分)参考答案:
一阵风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地皆是。只见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绢袋,手内拿着花帚。她把落花扫了,装入袋里,细细地埋入园中一角的花冢。看着花冢,黛玉不禁呜咽起来,哭得好不伤感。她一面哭,一面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原因:①寄人篱下的命运。②多愁善感的个性。③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她失望伤心。④次日正遇上饯花之期,心中无尽的感伤难以排遣,于是寄情于花,借葬花以解绵绵愁思。
(评分标准:情景描述3分;原因每点1分,三点3分)
房山二模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1】。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2】,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3】。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20年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