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66  2020-06-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2020届(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逐题解析)
2020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三)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12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
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时空连续区。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
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可以说,当今科学主宰世界的文化潮流,其起点就是“时间”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把人“放大”到与天地齐一,天地的存在与人事的价值目标相互统一。这种与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古代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天由最初的外在实体逐渐转向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性存在,这培育和预设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摘编自肖世洪《甲子对时间本质的定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定义时间最初是用来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的,现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B. 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C. 西方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科学权威性的时间观念。
D. 价值选择路径会影响时间文化的形成,而不同的时间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区分了自然时间和定义时间,并以定义时间为立论的基础展开进一步论证。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通过类比论证,指出甲子体现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时间观念非常一致。
C. 文章在围绕时间文化展开论述时,指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D. 文章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时间在宇宙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是依据宇宙大爆炸学说而得出的基本观点。
B. 甲子纪序客观摹写了自然时间关系,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
C. 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D. “天人合一”观念所培育和预设的特有时间观念,可以“反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 “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错误,选项内容与原文第一段有关。原文讲“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是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的,并不代表“已得到考古学的证明”,而且“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与答案“商代开始采用”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项,“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分析错误,答题时要关注“依次”,因为它是对前后内容有要求的词汇。“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讨论的内容已确定了先后顺序。从文章整体上看,依次论述的应是“甲子纪序的本质、定义内涵及其文化效应”,选项表述的论述顺序有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曲解文意,从第一段“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宇宙和自然时间同时产生;
B项,“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理解错误,从第一段“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可以看出“甲子纪序作为一种定义时间,仍属于自然事件的范围内”
C项,“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把结果说成了目的,从最后一段“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是“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造成的结果而非目的。“为了”表示目的。
故选D。
【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广州日报》)
材料二:
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智能手机轻度和重度使用者占比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展开余下试题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2018年4月24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 》)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
B.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人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的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D.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器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
6. 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症”有不同看法,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①“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②“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选项无中生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于文无据,原文没有将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作比较。C选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错误,图二无法得出智能手机使用程度与年龄段的对应关系。D选项“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错误,年龄段与对手机功能的使用的对应关系无法得出。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选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没有写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可知,“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由原文“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可知,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由原文“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其实,到底何谓“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可知,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由原文“‘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可知,“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由原文“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可知,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由原文“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可知,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树了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下来问问情况。”
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


展开余下试题“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
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
“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
“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是”
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不赶路了,想陪你聊聊天。”
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
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釆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
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过助,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你问我为什么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
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借宿一晩?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
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
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
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起,王大爷手脚麻利地在绳子的一端挂上国旗,轻轻一抖,国旗迎风展开,他慢慢拉动绳子的另一端,国旗冉冉升起来。当国旗在旗杆顶端高高飘扬时,一轮明亮的太阳出现在了东部山顶上,国歌声戛然而止。
一直不停按着相机快门的老黄不由自主地忘记了拍照,注视着在晨曦中招展的国旗,注视着一脸庄严的王大爷,行着注目礼。他暗自给自己的这组新闻图片取好了名字,叫做“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住在乡村的农民老大爷却在院子里竖起旗杆,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坚持升国旗,这表现了普通百姓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B. 小说釆用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国旗”,情节“发现国旗——聊国旗——收国旗——升国旗”,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
C. “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王大爷的这句话既在情节上起着过渡作用,同时也表现了王大爷谦卑而好客的形象特点。
D. “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祥和庄严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又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8. 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非常细腻,请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9. 有人评论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沏茶对饮的情节描写使得小说上下文连贯更合理,因为“说来话长”,所以要沏茶对饮来谈;②沏茶待客、主客对饮使得王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的形象更加立体;③沏茶对饮营造了主客之间安宁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使得小说内容更为丰富、有韵味。
9. ①选材上,作者借记者老黄随驴友骑行的所见所闻,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聚焦在黄泥湾的一个农家小院,折射驴友乡村游的时代现象;②情节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折射农村向国外劳务输出的社会现实;③主题上,作者借王大爷年轻时在国外打工把对家乡的思念化为对国旗、对国家的一种热爱和信仰,折射出普通百姓自发的朴索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B项,“暗线是王大爷内心情感的变化”错误,小说中的暗线是记者老黄的情感变化。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要求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突出描写了老大爷邀老黄进屋,与老黄沏茶对饮的情节的作用,题干中要求“结合作品”就要集合全文,考虑和上下文的关系以及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等内容分析,从内容看,文段中写“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和水汽,弥漫在两个人中间”“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创设出一种宁静祥和,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增强文章的韵味;从结构看,“品茶”就需要时间,在此期间可能谈论一些事情,再结合“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可以看出此处自然引出下文老大爷述说自己的经历,使文章的情节衔接合情合理;语段中“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写出老大爷礼貌待客、质朴可亲。从这些内容切入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此情节的作用即可。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章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选准探究的角度,用文中的内容诠释要求探究的内容,要求探究这篇小说营造出了黄泥湾浓郁的时代气息,探究的重点在于“时代气息”,可从情节、内容和主旨的角度探究,从情节看,主体事件是旅游,主要的场景是农家院,写出现代的“乡村游”;从王大爷交代的自己的经历看,主要写自己相应号召到西亚等一些国家务工的事情,反映出“劳务输出”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从主旨看,标题“深山里,一位老汉的升旗仪式”以及在国外用国旗表达自己对国家、家乡的思念,反应出“爱国”这一时代的主题。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届(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6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