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21  2020-06-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1]
2020届(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五)(逐题解析)
2020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仿真冲刺卷(五)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日新便日退?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曰:“实其心之所发,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关心天下社会、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也是创新的源泉,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要“日进”,不能“日新”的人一定会退步。
B. 君子学习不能做到日新,就会产生私心、懒惰之心,学习就不用心,就必然会退步。
C. 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关系密切。
D. 和张伯行一样,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式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了前人的观点。


浏览完整试题B. 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意思。
C. 文章第五段论述君子之学要“从心出发”,然后“学用一体”,最后才能“知行合一”。
D. 文章提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观点后,阐释了其内涵,最后指出了“日新”的路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做大道学问。
B. 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 王阳明先生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的关键。
D. 如果能做到儒家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有可能做好学问,保持“日新”。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君子学习要‘日新’就要‘日进’”理解有误,原文中说的是“日新者日进也”,意思是“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日新”和“日进”并非条件关系;
B项,因果倒置,原文 意思是“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是因为“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
D项,“程颐认为人们做不到‘日新’的原因是失去了求学的初心、用心不够”表述错误。从原文第一段来看,程颐并没有分析做不到“日新”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从文章“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看出“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三者之间并没有先后的顺序,C选项中的“‘从心出发’最重要”没有体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第四段说的是“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
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
材料二:


(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这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的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而当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
材料四:
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要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


展开余下试题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
B. 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当前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等进行了解的比例较高。
C. 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
D.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
B. 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
C. 当下,政府部门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
D. 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
6.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材料一是从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的角度来谈的。材料二是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的角度来谈的。材料三是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来谈的。材料四是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错误。由原文“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可知,我国传统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受到现代化进程推进的影响,而不能说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C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D项,“只要我们……,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可知,艺人的传承是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或主要因素,但不能说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很好地传承。D错误。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文本内容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四则材料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意味着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角度,我们要对每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由原文“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可知,这是从边远贫困地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来谈的。材料二,由图表“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可知,这是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识来谈的。材料三,由原文“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可知,这是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的压力来谈的。材料四,由原文“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可知,本则材料谈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四则材料,四个角度。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腊梅花
侯文秀
母亲生我的时候,窗外腊梅盛开。
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
人们说,是我克死了母亲。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
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
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傍晚,父亲从田间裹着一身泥回来。在炊烟袅袅中,不断呼唤我的小名:腊梅,腊梅,回家吃饭了。我就躲在腊梅树下和父亲捉迷藏,最终还是被夜色的黑吓得挪动步子回家。很快,热气腾腾的晚饭就上桌了。桌上,父亲用围裙擦拭我的大花脸,爱怜地挨了摸我的头,假愠蓬:快吃吧,疯丫头。
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
在一个清晨,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已不再年轻的父亲,脸上写满了沧桑。父亲说,腊梅,快,给你娘磕头。在父亲忧伤的目光中,我跪在地上,把头深深埋在长满茅草根的坟头上。父亲在旁给母亲唠嗑,她娘,腊梅考上重点大学了。你就放心去吧,一切有我呢。我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在茅草根上。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道:记住,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
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父亲不止一次对眼羡的邻里说,其实,我没啥功劳,都是孩子争气,她娘保佑着她呢。
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
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
自从当上交通局局长后,我立誓要把柏油公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口,给乡亲们实实在在的方便。再也不用像儿时那样,一遇下雨,就挽起裤脚,在寒风凛冽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里前行了。
每次招投标,总有一些领导的亲戚托关系,明里暗里地希望我照顾照顾。可我明白,修路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做豆腐渣工程,不然就愧对父老乡亲对我的信任。我力排众议,把工程交给了一个没有任何后台、资质过硬的承包商,并亲自监督把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修到父老乡亲家门口。
竣工那天,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


展开余下试题工程结束,承包商很顺利拿到工程款。当承包商提着一个包来找我时,我一下变了脸,厉声喝道:你这人咋回事?报的价格也不高,挣的也不多,居然还有心思搞这个!你有这心思不如踏踏实实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承包商感恩地拿着包走了。
可承包商似乎总觉得欠我点什么,听乡亲们讲起我母亲,使提议给母亲修坟!我不同意!可承包商说干就干。动工那天,父亲赶过去,躺在母亲坟前,说你们非要这样做,干脆将我一起也埋了吧。父亲铁青着脸,把人赶跑了。承包商临走前,对着母亲的坟深深地鞠了三躬。
隔了些时日,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晕染出一些凄凉的意境。虽然屋里悬挂的一幅精裱腊梅图让父亲的残梅图黯然逊色,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画换上去。
我突然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可父亲的固执却超乎我的想象,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就在这里,静静地陪你娘。我知道怎么劝都是徒劳。临走时,我找到村支书,托他好好照顾我父亲。
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一次,村里的二狗来城里看我,无意中说我家腊梅今年咋不开花呢?
没过多久,我接到村支书电话,说我父亲病倒了。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一遍又一遍教我画腊梅的情形。用长锋羊毫蘸半浓墨,先画粗枝,再出旁枝,后用藤黄、赭石,浓淡点梅,很快生动形象的腊梅就跃然纸上。
我匆匆赶回去。回到家,我什么也没有说。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
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
B. 小说语言质朴无华而深沉感人,平实自然而富于张力,在深情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儿对父亲的敬爱,让读者感受到人性人情之美。
C. 修墓风波后,父亲送来的残梅图“没有任何色彩,只有墨的浓淡”,这是父亲以梅明志,同时又暗示着父亲对女儿保持清廉的期许。
D. 小说结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也表现了“我”要把父亲传给我的美好品格坚守到底的决心。
8. 小说中划线处都写到了“腊梅花开”,意图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认为是“父亲”,你认为是哪一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A 8. 第一处:交代“我”出生的时间(季节)及名字的由来(母亲寄寓的美好期盼);第二处: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我的提醒(不要忘记父母与家乡);第三处;表达了父亲病中见到我后的欣慰和对我的殷切嘱托。
9. 示例一:本文主人公是“我”,理由:①“我”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及为百姓修路的故事,体现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传承的赞美。②“我”是情节发展的主导者。作为叙述者和亲历者,贯穿起整个故事。③“我”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更多,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示例二:本文主人公是“父亲”,理由:①“父亲”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本文通过“父亲”对女儿的教育引导,突显了对正直无私、奉献社会的高尚精神传承的赞美。②“父亲”是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从“父亲”抚养女儿到对女儿工作的支持,再到对女儿的思念和告诫、期许,推动着故事向纵深发展。③“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父亲”尽管对着墨相对较少,但女儿的作为都是受到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突出了他情深义重、慈爱坚强、廉洁奉公的特点”错误,廉洁奉公不是父亲的品格,是“我”的品格。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句子(词语)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语境意、象征意和主旨意。本题要求分析“腊梅花开”的意图。第一处在开头,由下文“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母亲,以微弱的声音给父亲留下唯一的遗言:他爹,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可知,交代我的出生及名字的由来;第二处写“腊梅花开”是在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以后,由“孩子,腊梅花开了。可漂亮呢!父亲再次见到我时,就絮絮叨叨说这些无聊的话。我想取笑他,可最终没有笑。从父亲的声音里,我似乎看到父亲对母亲的思念。我说,爸,您放心。我不会忘了您,也不会忘了娘,更不会忘了这片土地”可知,父亲说“腊梅花开”,隐含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提醒我不要忘记家乡;第三处写“腊梅花开”是在文章结尾父亲生病,我回家探望时,“父亲说,孩子,快看,家里的腊梅又开花了!”“放眼过去,一朵朵腊梅花,在风雪的包裹下,散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盛开的腊梅花既是父亲欣慰的心情,又代表对我的嘱托。
【9题详解】
本题探究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答题时先明确观点,然后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记忆探究。
如认为主人公是“我”,根据“孩子就叫腊梅吧!母亲死于难产。母亲走时,我响亮的哭声和着父亲的悲恸令窗外腊梅花簌簌落地”“时光如梭,腊梅花开了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觉中我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在屋后腊梅还没开花之际,我收拾好行李,背起简单的行囊,踏看崎岖不平的山路,把孤独的父亲拉得越来越远……”“父亲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女孩子,竟然当上了交通局局长”“我在手心里,轻轻画了一朵腊梅花”等情节可知,小说通过我串联故事情节,表达对正直、奉献精神的追求,可见“我”是中心人物。
如认为主人公是“父亲”,根据“但父亲却把我当成母亲的再生,给予了百般疼爱。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亲拒绝了好心人的多次提亲,还固执地拒绝了到市里美院当老师的邀请”“他说他一生都要陪着母亲,哪里也不去”“父亲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岁月是一把犁,把父亲犁得不像样子了。可父亲脸上却始终挂着自豪”“乡亲们一个个提着鸡蛋和水果,送到父亲屋里。父亲说什么也不接受,说我家腊梅就是大家的孩子,孩子为父母做事是理所当然的”“父亲托人送来一幅画。我打开一看,是一幅残梅图”等情节可知,父亲推动了情节发展,父亲身上的品质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父亲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主人公。
【点睛】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届(新”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2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