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44  2020-06-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 全国卷(二)
语文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④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⑤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实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⑥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浏览完整试题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实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
B.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肯定了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这一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固执地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又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可知,王国维写出了《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将对德国古典美学各家思想的借鉴和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加以融会贯通。
C项,“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错误,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可知是借鉴理论,改造提法。
D项,“但他们还没实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这种……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可知“没实现”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超越的进程”错误,原文只介绍了中西方美学的“互鉴互融”,并未提到二者有高下之别。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错误,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是由“学西”到“化西”,是中西方美学互鉴互融的特殊形态,文章并未就中西方美学的“包容性”进行比较说明。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了2019年6月汽车产销数据。虽然行业整体降幅有所收窄,但是行业产销的整体局面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全国汽车产销已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预计今年全年将呈现负增长态势。
今年6月,汽车产销同比降幅有所收窄,产销量分别完成189.5万辆和205.6万辆,比上月分别增长2.5%和7.5%,同比降幅比上月分别缩小3.9和6.8个百分点。1月至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 213.2万辆和1 232.3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7%和12.4%。
“从上半年产销情况来看,汽车产销整体处于低位运行,低于我们年初的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消费动能并未受“价格促销”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仍然持观望态度。
此外,新能源汽车方面,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4万辆和15.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6.3%和80.0%。1月至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1.4万辆和61.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8.5%和49.6%。
(摘编自《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降12.4%》,《北京日报》2019年7月12日)
材料二:
在全国近百个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中,排名前五的城市推广量占据大幅比重。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二、三、四线城市。一方面,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和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另一方面,相同配置下电动汽车的价格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小城市的消费者将难以承受。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车桩比近10︰1,这一比例无法适应整车充电的需求。此外,不少城市的公用充电桩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总体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下。一边大量用户排队等充电,耗时耗力;一边部分充电桩长时间闲置,无人问津。部分城市的充电桩设置较早,因未能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不少已成为摆设。


展开余下试题具体到技术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我国电池系统在集成能力、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正是这一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频发。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
对汽车排放污染的关注正在整个汽车行业内推动汽车行驶动力供给方式的变化。有关燃油经济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规相继出台,迫使汽车制造商们制造更加高效的动力系统。到2025年,市场所售25%的汽车都将拥有电动发动机,但是大部分汽车的发动机将会是混合模式,其中仍将有95%的汽车的发动机动力来源部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的供给。这也意味着汽车制造商们需要制造出满足新的使用标准的、更高效的内燃机。
为了提高发动机效率,汽车制造商们一直在寻求减少汽车总重量的方法。但是在越来越严格的安全标准之下,汽车生产商们通常只能选择质量更重的汽车配件。随着一些公司开始研究既轻便又坚韧的材料——铝、高强度钢和碳纤维增强塑料,这一矛盾开始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节能需求将增加汽车配件中铝材和高强度钢材的使用。
物联网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连的各种设备的方式,互连的汽车也是一样。联网的汽车可以彼此间或与外部世界交流通信,这将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压力。它们不仅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还会影响保险业等行业。
(摘编自《2025年汽车行业报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快速增长,可是汽车产销整体处于低位运行,未能达到年初预期。
B. 非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低。
C. 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多方面技术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安全问题频发,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D. 汽车排放污染影响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发动机将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向电动发动机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描述了我国汽车行业近期的产销情况;材料二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不高的原因;材料三预测了汽车及汽车行业的未来。
B. 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产业整体产销量将呈持续下降趋势,尽管有些商家有降价优惠等活动,但消费者依然持观望态度。
C. 未来,汽车制造商不仅需要考虑自己的利润,还需要在遵循新的法规与安全标准的同时,满足环保与节能的需求,生产对环境友好的汽车。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虽然5前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上顺应了国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6. 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汽车:汽车动力系统更加高效,汽车的动力供给方式变为电力或电力与化石燃料混合;汽车发动机效率更高,汽车配件更加轻便、坚韧。汽车业:汽车业利用物联网原理,实现汽车彼此之间或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通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项,“非一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低”中“导致”一说错误,属于错置因果,材料二中说“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二、三、四线城市。一方面,一线城市充电设施的配备和售后服务的提供更为完备;另一方面,相同配置下电动汽车的价格明显高于燃油汽车,如果没有大幅补贴,小城市的消费者将难以承受”,“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由此可知,“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消费者被迫承担高成本”同为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低的原因,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材料二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不高的原因”错误,材料二出自《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段分析了非一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认可度不高,第二段指出充电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段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些都属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材料二应是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的方向和筛选的区域,如本题“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筛选的方向是“未来的汽车与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筛选的区域是“材料三”,然后浏览材料三,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区间,考生认真分析材料三,分点作答即可。材料三共三个自然段,第1、2段预测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第3段预测了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第一段,“对汽车排放污染的关注正在整个汽车行业内推动汽车行驶动力供给方式的变化”“市场所售25%的汽车都将拥有电动发动机,但是大部分汽车的发动机将会是混合模式,其中仍将有95%的汽车的发动机动力来源部分依赖于化石燃料的供给”,这说明将来汽车的动力供给方式会发生变化,变为电力或电力与化石燃料混合;“迫使汽车制造商们制造更加高效的动力系统”,这说明汽车的动力系统将会更加高效;如材料三第二段“汽车制造商们一直在寻求减少汽车总重量的方法……随着一些公司开始研究既轻便又坚韧的材料——铝、高强度钢和碳纤维增强塑料,这一矛盾开始得到解”,这说明汽车的配件会发生变化,开始变得轻便而坚韧。这些都是属于汽车方面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第三段“物联网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连的各种设备的方式,互连的汽车也是一样。联网的汽车可以彼此间或与外部世界交流通信,这将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交通压力。它们不仅能给汽车行业带来巨大影响……”,这说明将来的汽车业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原理实现汽车彼此之间或者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通信。这是属于汽车行业的发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节选)
冰心
1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绒绒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
2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学生打扮,眉目很英秀,只是神色非常的沉寂,似乎有重大的忧虑,压在眉端。他注目望着这一片平原,却不像是看玩景色,一会儿微微的叹口气,猛然将手中拿着的一张印刷品,撕得粉碎,扬在窗外,口中微吟道:“安邦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
3站在背后的刘贵,轻轻的说道:“二少爷,窗口风大,不要尽着站在那里!”他回头一看,便坐了下去,脸上仍显着极其无聊。刘贵递过一张报纸来,他摇一摇头,却仍旧站起来,凭在窗口。
4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火车渐渐的走近天津,这二少爷的颜色,也渐渐的沉寂。车到了站,刘贵跟着下了车,走出站外,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展开余下试题5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循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两个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看见二少爷来了,赶紧立正。他略一点头,一直走了进去。
6客厅里边有打牌说笑的声音,五六个仆役,出来进去的伺候着。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7他姊姊颖贞,正在自己屋里灯下看书。东厢房里,也有妇女们打牌喧笑的声音。
8他走进颖贞屋里,颖贞听见帘子响,回过头来,一看,连忙站起来,说:“颖石,你回来了,颖铭呢?”颖石说:“铭哥被我们学校的干事部留下了,因为他是个重要的人物。”颖贞皱眉道:“你见过父亲没有?”颖石道:“没有,父亲打着牌,我没敢惊动。”颖贞似乎要说什么,看着他弟弟的脸,却又咽住。
9这时化卿先生从外面进来,叫道:“颖贞,他们回来了么?”颖贞连忙应道:“石弟回来了,在屋里呢。”一面把颖石推出去。颖石慌忙走出廊外,迎着父亲,请了一个木强不灵的安。化卿看了颖石一眼,问:“你哥哥呢?”颖石吞吞吐吐的答应道:“铭哥病了,不能回来,在医院里住着呢。”化卿咄的一声道:“胡说!你们在南京做了什么代表了,难道我不晓得!”颖石也不敢做声,跟着父亲进来。化卿一面坐下,一面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掷给颖石道:“你自己看罢!”颖石两手颤动着,拿起信来。原来是他们校长给他父亲的信,说他们两个都在学生会里,做什么代表和干事,恐怕他们是年幼无知,受人胁诱;请他父亲叫他们回来,免得将来惩戒的时候,玉石俱焚,有碍情面,等等的话。颖石看完了,低着头也不言语。化卿冷笑说:“还有什么可辩的么?”颖石道:“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这并不是作奸犯科……”化卿道:“你瞒得过我,却瞒不过校长,他同我是老朋友,并且你们去的时候,我还托他照应,他自然得告诉我的。我只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过一会子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这时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10忽然一声桌子响,茶杯花瓶都摔在地下,跌得粉碎。化卿先生脸都气黄了,站了起来,喝道:“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颖贞惊呆了。颖石退到屋角,手足都吓得冰冷。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11化卿道:“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怕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颖贞看父亲气到这个地步,慢慢的走过来,想解劝一两句。化卿又说道:“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来的?像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美的黄昏图,自然景物的美与颖石的形象相映衬,笔调柔和细腻,营造了一种略带忧伤的意境。
B. 小说善于用侧面烘托的乎法,如交代“家门日停着四五辆汽车”,兵丁“倚着枪站在灯下”,表现出化卿身份和地位之显赫。
C. 冰心 小说少有宏篇巨著,这篇小说情节单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撷取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D. 颖石和父亲的冲突是小说的主体内容,激烈的冲突既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也包含作者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
8. 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反映了颖石怎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
9.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指描写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小说。本文便是“问题小说”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篇写于1919年10月的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D 8. (1)“眼泪在眼圈里乱转”,写出颖石因父亲对自己爱国行为的误解而急躁委屈;“眼泪一也干了”,写出颖石为自己的爱国热情而感到激动与自豪;“眼泪又滚了下来”,写出颖石对父亲错误立场的失望与无奈。(2)三次对眼泪的细节描写,将颖石心理变化依次清晰地展现出来,使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热情而又有些怯弱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同时又从侧面衬托了化卿的粗暴、专制。
9. (1)颖石所代表的爱国青年勇于斗争,具有爱国热情,但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显得弱小和怯懦;
(2)化卿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卖国求荣,寡廉鲜耻,无情摧残、扼杀青年的爱国精神;
(3)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社会矛盾激烈,反抗呼声高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包含对家庭伦理关系的探索”错误,这一分析误解小说主题,从文中来看,小说中颖石和父亲的冲突主要反映了两代人对重大社会问题认识的分歧以及封建专制的野蛮丑恶。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表现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多次写到颖石的‘眼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每次写‘眼泪’反映了颖石怎样的心理,并说明这样写有何效果”,然后到文中找到写颖石眼泪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展现了颖石怎样的心理。
如第九段,“颖石听着,急得脸都红了,眼泪在眼圈里乱转”,颖石的“眼泪”是因为父亲说“恨你们不学好,离了我的眼,便将我所嘱咐的话,忘在九霄云外,和那些血气之徒连在一起,便想犯上作乱”,自己明明是爱国的行为,父亲却认为是“犯上作乱”,颖石是因为父亲的误解而感到委屈;接着颖石说,“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说完之后,“颖石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眼泪干了展现出颖石内心的激动,他为自己的爱国热情而激动和自豪;
第十一段,“颖石低着头,眼泪又滚了下来”,这是因为父亲说“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届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