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长庚《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三: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休,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雨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摘编自王院成《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有删改) 1. 下列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西方列强接连不断地对我国进行 经济和文化掠夺使我国千百年来积聚起来的有形文化财富损失惨重。 B. 打倒“孔家店”等文化运动引发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厌倦乃至反对,这也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乡村文化严重贬值。 C. 解放初期,我国为了迅速积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资本,确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这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 D. 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 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乡村文化走向衰落是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乡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华民族苦难史的生动写照。 B. 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是中国人民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C.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保护文化和生态为前提,适度控制开发规模,既要体现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文化气息。 D. 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 3. 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A. 广东省汕头市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专项规划,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环境宜居的古村落。 B.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村民们纷纷收集使用过的老物件,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其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 C.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专门下发文件,深入开展新乡贤文化建设,为乡村治理、农村发展、文明乡风注入新活力。 D. 山西省晋中市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好习惯”,形成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翔实的影像资料。 4. 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 5. 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C 4. 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先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的观点,然后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启蒙、引导和指导作用“燎原”作用,“聚合”作用。 5. ①国家(政府)要把振兴乡村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②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大力推行“乡村记忆工程”;③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反哺和助力振兴乡村文化,每个公民要以振兴乡村文化为己任,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我国乡村文化衰落’的原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筛选处有关我国乡村文化衰落原因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之进行比较。 D项,“新时期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化率较新中国成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国乡村文化日渐衰落”错误,“因此”强加因果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与“乡村文化日渐衰落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展开余下试题A项,曲解文意,“是从1840年开始的”错,原文说的是“可以追溯到近代”。 C项,“又要融现代文化气息”错,文中“要注意有文化特色”是指传统文化特色,不是“融现代文化气息”。 D项,“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从而使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建设更有文化特色,更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历史文化”曲解文意,原文是“特色小镇的建筑规划和城镇建设要注意有文化特色,要能体现出地方风情,风俗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非遗保护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由材料二开头第一句“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推行乡村记忆工程”。 C项,强调的是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问题,而非“推行乡村记忆工程”,故C项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然后回顾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接着梳理材料三的内容,重点关注每段文字的开头和结尾句,最后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思路进行概括。 首先回顾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结构,如总分结构,如分总结构等等。 然后梳理材料三的内容,由材料的出处《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可知,材料三应该是阐述新乡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材料三共四段文字,第一段“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先说乡贤的意义,再提出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新乡贤的作用”这一观点;第二段“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第三段“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四段“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这是从三方面论述新乡贤保护传统村落的作用,由此可知,材料三是采用总分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结合材料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推动乡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筛选出直接点明做法的文字,筛选出成功的经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如根据材料一“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如根据材料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亟须推行‘乡村记忆工程’。各个地区可以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村古镇进行整体的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遣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村民俗为一体的‘乡村博物馆’,集中展示当地的村史、村情,增强当地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如根据材料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如根据材料三“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单峰驼 侯汝华① 单峰驼走过戈壁, 孤寐者②,请步③足迹而前来,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 为你远行者洗尘, 我的笛曲虽已残破, 犹能回奏悦耳之音, 有人嫌为陈腐的节调, 于你都如晨兴的新鲜。 罂粟,山茶,为何而红? 野葡萄,玫瑰,为何而馥郁? 让这血艳的芬芳, 温慰你生命的颓败。 沉默吧,不要让声音 刺破你的华梦,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 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 莫谓旅路之辽长, 明天或有无边的雾和烟云, 请步单峰驼之后尘, 用希望矫健你的两腿。 (选自《海上谣》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6年版) 【注】①侯汝华(1910-1938),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著有诗集《海上谣》②孤寐者:孤独迫梦的人。③步,这里用作动词,踩着,沿着的意思。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单峰驼过戈壁”起笔,再现单峰驼的雄姿,突出单峰驼的坚韧,以便在读者心中唤起对单峰驼的赞佩感。 B. 第节诗紧承第一节,诗人就自己的歌和“孤寐者”进行对话,愿望和热情溢于言表。 C. 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坚决地与过去诀别,不要再做黄粱美梦,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感而倒退。 D. 在最后一节诗里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应该努力战胜困难,勇敢地奔向未来。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有一阕过绿洲之奇丽”一句中,用绿洲反衬浑茫的戈壁,使绿洲显得更明丽悦目,从而在跋涉者眼前点亮希望的火花,令人振奋。 B. 在第二节中,“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C. “而恢复你冷硬之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明月在夜空是清冷孤寂的,用它来形容“昔年”非常具有表现力 D. 本诗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没有标语口号的呐喊,画面生动而又蕴含哲理,诗味浓郁而又明朗清丽,是一支别具韵味的壮行之歌。 8. 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9. 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第四节是从以前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退回到过去,应该坚决地诀别过去;第五节是从未来的角度鼓励“孤寐者”不要怕前面的艰难,要不停地奋进。 9. “孤寐者”在人生的旅途上曾经孤独地沉睡,(在生命中颓败过);如今他虽步单峰驼的足迹踏上征程,但远行跋涉又不免寂寞,有时甚至会遭受挫折,令人重生“颓败”之感。因此,诗人要着意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开放,应心中始终充满希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余下试题C项,“不要再做黄粱美梦”错误,应是鼓励“孤寐者”“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中涉及的诗句,诗句的手法以及效果。 B项,“‘晨兴的新鲜’主要来源于视觉感受,而‘笛曲’却是作用于听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错误,这不是“对比”,而是“通感”。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的第四、五节,诗人都是在鼓励‘孤寐者’,但鼓励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然后浏览第四、五节诗句,找出诗人鼓励“孤寐者”的句子,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分析是从什么角度来鼓励孤寐者的。 先看第四节,在第四节诗里,诗人鼓励“孤寐者”要坚决地诀别过去,勇敢地怀着“华梦”前进,不要受什么声音的干扰与诱惑而倒退,“而恢复你冷硬的昔年,使人感着如明月的悲惨”,这是从以前的角度来鼓励孤寐者要诀别过去。 再看第五节,在这一节中,诗人进一步鼓舞“孤寐者”要战胜困难,勇奔未来,如果说前一节说的是不要退回到过去,那么这一节说的是不要怕前面的艰难,两节诗从前后两方面向“孤寐者”叮嘱劝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第三节诗里,诗人为什么要写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的美丽景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第三节前后的内容,再分析第三节诗中罂粟、山茶、野葡萄、玫瑰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诗中来看,诗歌中主要塑造了“孤寐者”的形象,借单峰驼来展现孤寐者的旅途,而旅途中的孤寐者曾经孤独地沉睡,这自然是“生命的颓败”,现在他踏上征途,但“孤独”的旅途不免寂寞,不免坎坷;再看第三节中所写的景象,在这一节中,诗人描绘出一派鲜花盛开的景致:罂粟、野葡萄、玫瑰竞相开放——不论为何而开——意象都是美丽的,景致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诗人祝愿说:“让这血艳的芬芳,温慰你生命的颓败”,由此可知,诗人借助这些景象提醒“孤寐者”:艰难的旅途中还有鲜花为你盛开,戈壁会有绿洲,未来还有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祖生于长安,袭封唐公。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硃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而刘武周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 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B.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C.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D.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B. 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 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D. 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 B. 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部下数万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 C. 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箭捕猎以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大败突厥军。 D. 高祖处事严谨。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马上采取行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 14. 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2)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待朝廷回复,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 14. 因为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隋王朝大势已去,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知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