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2019年9月11日《光明日报》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让中国新诗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B. 回应时代呼唤,是百年新诗史上产生代表性诗人和里程碑式诗篇的重要原因。 C. 新写实主义诗歌深化了当代中国诗歌的题材,特点是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 D. 只有向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优秀诗歌学习语高技巧,才能锤炼好诗歌的语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优秀诗篇。 B. 文章从当下诗歌创作入手,着重梳理了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历程,以期总结经验。 C. 文章以胡适、艾青等著名诗人为例,指出他们坚守了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 D. 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诗坛繁荣的事实,反映了诗人在开拓题材社会深度方面的努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时代和新传播手段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诗人必须坚守诗歌精神。 B. 真正的艺术家应扎根于民族大地、与时代同行,牢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创作出无愧时代的艺术作品。 C. 历经流变的新写实主义诗歌成为当今诗坛的新主潮,但它强调自我独特风格,难以产生出里程碑式的诗篇。 D.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与文中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选项强加因果。结合“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分析,“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新诗成为情感史”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项,是张冠李戴,“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是“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 D项,“只有……才能……”错误。“向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优秀诗歌学习语言技巧”不是唯一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文章以胡适、艾青等著名诗人为例,指出他们坚守了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错误。结合“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而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他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分析,“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开一代风气的大家”,“坚守”应指后来的诗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难以产生出里程碑式的诗篇”错误。结合“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分析,该项“难以产生里程碑式的诗篇”的推断在文章没有依据。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得益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产品的发展成熟,中国移动支付发展成熟度在全球具有领先代势。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网民支付的主要方式。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6.59亿人,每月移动支付金额占总支出比例超过75%的用户达到43.6%,“无现金时代”有望实现。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双寡头主导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二者交易规模市场总占比超过九成。发达城市与下沉城市移动支付用户需求存差异,三四线城市用户线上线下都更爱用微信支付,占比分别为58.6%和72.5%;而一二线城市用户线上支付偏好用支付宝的比例则高达72.0%。未来移动支付企业对于市场的争夺将更加聚焦于场景的争夺上,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也是未来的关注重点。 (摘自《艾媒报告:2019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 材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