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307  2020-06-2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必刷05卷
卷05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西文化有巨大的▲,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葡萄牙等国没有掀起任何涟漪,但英国人却对中国园林艺术▲。翻看“中国文化”在欧洲流行的历史,人们发现那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当想象▲,只留下珍贵的艺术品时,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真正走向欧洲还时日遥远呢?
A.差异情有独钟烟消云散 B.差距一往情深烟消云散
C.差距情有独钟风流云散 D. 差异一往情深风流云散
【答案】A
【解析】“差异”指差别,不相同;“差距”指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特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一往情深”指对人或对事物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烟消云散”是指像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风流云散”风吹过,云飘散,踪迹全消。比喻人飘零离散。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书斋”在知识者心中自有其特征。▲书斋与日常琐屑生活的分与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永久地在书的环绕之中。
①书斋,不必拘泥于形式。
②关键是是否给自己一个纯粹的心灵与精神的空间。
③书中化出的境界让自然成了最大的书斋。
④它让知识者保持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姿态。
⑤当我们与一本好书融为一体,这不是书斋吗?
⑥书斋是物质化、精神化的符号。
A. ①④②③⑥⑤ B.②①④③⑤⑥ C.④②③①⑤⑥ D. ⑥④⑤③①②
【答案】D
【解析】⑥是总说,④是具体表现,所以⑥应在④前面。③中“书中”承接⑤句中“好书”而来,所以③在⑤后面。①②可通过关联词语“不必”“关键在于”辨析前后关系。
3.下列诗句与“科举馆”里展示的科举画面,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③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④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A. ①放榜日②落第时③登科后④看榜日
B. ①放榜日②登科后③落第时④看榜日
C. ①登科后②落第时③看榜日④放榜日
D. ①登科后②看榜日③落第时④放榜日
【答案】B
【解析】①“榜已悬”指放榜;②“春风得意”指考中得意;③“耻”“失路人”指未考中的失意、羞愧;④“兰省”即兰台,指秘书省。“列仙名”指名字公布在榜上。
4.阅读下图,对图表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年内,该教育机构的课程总收入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B. 三年内,入读学生总人次从约9.7万人增长至约24.1万人,增幅近150%。
C. 三年内,学习中心数量从28个增长至54个,增幅超过90%。
D. 总培训人次和学习中心数量是该教育机构营业收入的强有力保障。
【答案】A(2018年没有翻番增长。)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赠季弟序
侯方域
吾家世戍籍。祖父顾以文学致通显,未有习武事者,有之自季弟始。季弟勉乎哉!
方叔父司成公以词臣倾动天下,天下荦荦材贤之士,胥出其门。是其诗书之泽,将十世未艾也,季弟胡为乎以武名耶?
嗟乎!士不因时通变,守一卷之书终其身,咿唔呻吟,以为不失祖父之旧,亦何其固而不知所择也!天下承平尚文,开创尚武。往吾祖父遭明代盛时,二百年之间,放牛归马,天下习之,士非登甲科不贵,其以韬钤起家者,虽佩虎符,开镇千里,见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视。吾祖之少也孤,曾王伯父尝进而命之曰:“吾戍籍也。尔不力于学,将为伍卒矣!”吾祖用是自奋,与伯祖同致身列卿。其后,吾祖又进吾父若叔而命之曰:“尔勿以我为贵,吾戍籍也。尔不力于学,将为伍卒矣!”吾父若叔之克奉吾祖之教也亦然。季弟尝从父兄之后闻之矣。季弟勉乎哉!


浏览完整试题今天下疆土甫定,国家且歌《大风》、思猛士,季弟能用其材武,将来御侮干城,未可量也。欧阳永叔之送田秀才也,谓秀才“将家子,反衣白衣,从乡贡士举于有司。彼此一时,各遭其势而然也。”季弟顾乃脱儒冠,负弩称干,驰骋熊羆之队而争其上驷,岂非亦遭其势而然耶?往吾父司徒公佐司马,力能去其戍籍而不肯,曰:“留以警吾子孙也。”然则世有公卿之后,既不事诗书,又不能事骑射,徒矜高其门第而不知警者,其有愧于季弟多矣。季弟勉乎哉!
(选自《壮悔堂集》)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亦何其固而不知所择也固:固执
B.天下习之习:练习
C.吾父若叔之克奉吾祖之教也亦然克:能够
D.负弩称干干:盾牌
【答案】B(习惯)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戍籍:戍边吏卒的户籍,古时常被视为出身不高,门第低下。
B.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将帅和皇帝各存一半。
C.白衣:士子未仕以前所穿的衣服,这里指儒生的衣服。
D.熊羆:熊和羆,皆为猛兽。文中借以喻指凶残的敌人。
【答案】D(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其诗书之泽,将十世未艾也,季弟胡为乎以武名耶?(5分)
【译文】这是诗书传家的恩泽,历经十代也不会终止,幼弟你为何要以习武扬名呢?(“是”、“泽”、“艾”、“胡为乎”、“名”,各1分)
(2)徒矜高其门第而不知警者,其有愧于季弟多矣。(5分)
【译文】只是夸耀自高其家世出身而不知道自我警醒的,比起幼弟你来,他们惭愧多了。(“徒”、“矜”、“警”,状语后置,句意通顺各1分)
8.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勉励季弟习武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个人:因时通变(个人选择),家风传承;国家:时势有变,需要猛士。(4分)
【参考译文】
我们家祖上世代(都是)军籍。祖父反而以文学身居显位,(从那之后)没有修习武事的,有习武的是从幼弟你开始。幼弟,你努力吧!
当时叔父大司成公以文臣令天下人倾慕,天下卓绝之士皆出其门下。这是诗书传家的恩泽,将会历经十代也不会终止,幼弟你为何要以习武扬名呢?
哎,读书人不能根据时代变化而寻求变通,(反而)枯守着一本书终其一生,咿咿呀呀的吟读,认为没有丢弃祖父、父亲们的旧业,这是多么的固执而不知道有所选择啊!天下太平时崇尚文治,开国创业时崇尚武功。过去我的祖父正逢明代兴盛时期,二百年间,战马放归,从事耕种,不起战争,全天下人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读书人不考中进士就不算是显贵,那些凭借军功发迹的人,即使佩戴虎符,统兵镇守千里之地,见了王公大臣们也要卑躬屈节,屏息敛气,紧张不安,不敢抬头直视。我的祖父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曾伯祖父曾经对他训诫道:“我们家是军籍,你不努力学习,将要成为士卒。”我的祖父因此发奋读书,与伯祖父一起出仕名列九卿。后来,我的祖父又对我的父亲你的叔父训诫道:“你不要以为我显贵,我们家是军籍。你不努力学习,将要成为士卒。”我的父亲你的叔父也能够遵奉我的祖父的教诲。幼弟你应该曾从父亲和兄长那里听说过。幼弟,你努力吧!
如今天下刚刚平定,朝廷将征募勇士守卫边疆,幼弟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武艺,将来抵御外侮,保卫城池,前途不可限量。欧阳修送田秀才,对田秀才说“你是将家子弟,却穿上儒生的装束,从乡贡士被举荐给官吏做官。现在和以前不同,是遭逢的时势不同罢了”。幼弟反而脱掉儒生的帽子,背上弩箭举起盾牌,在精兵强将中争取出类拔萃,难道不也是遭逢时势才这样的吗?过去我的父亲司徒公辅佐兵部尚书,有能力脱去他的军籍而不愿去做,说:“留着告诫我的子孙。”然而,世上有王公大臣的后代,既不能读诗书以求取功名,又不能骑马射箭习练武艺,只是夸耀自高其家世出身而不知道自我警醒的,比起幼弟你来,他们惭愧多了。幼弟,你努力吧!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9.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上联承接首联“去国离家”,下联照应标题“过岭”,(1分)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1分)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和思国怀乡的感情,(1分)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和怅惘。(1分)(手法答“反衬”也可,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情景关系”、“想象”等不是主要的手法,酌情给分。)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首联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之情和去国离家的凄苦。
②颔联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和思国怀乡的感情。
③颈联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
④尾联表达了对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渴盼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四、名句填空(8分)
11.写出下列名句的上一句或下一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悬泉瀑布,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5)_____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7)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论语•八佾》)


展开余下试题(8)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
【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2)而御六气之辩(3)银瓶乍破水浆迸(4)飞漱其间(5)高者挂罥长林梢(6)必能裨补阙漏(7)素以为绚兮(8)言近而指远者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父亲一个人住
米丽宏
母亲去世以后,老院子,只剩下父亲一人居住。
他尽平生之力,帮我弟盖了高屋大院,漂亮得像别墅一样的房子;但等搬新家时,却固执地拒绝一块儿搬到新家去。
他一个人在那座老旧的石头院子里,形影相吊地做饭、喝茶、吸烟、回忆,筹谋农事。我每次回去看望他,都竭力劝说他搬出来,他不肯。他固执地待在老屋,被一层暮年的“锈”和一种孤独,紧紧包裹。
水一样的寂寞,在老屋里荡漾。老屋的每一件家具,都还是三十年前的面孔,一如既往地用那个时候淳朴的眼神看着我。沙发上,铺着的,还是娘在世时编织的毛线垫子;床沿,搭着娘做的绣花床帘儿;墙上两大玻璃框照片,有我们家族所有人的旧时记忆……
父亲当年动不动就爆发的雷霆火气,却不复出现。或许是生活境况的改观,卸去了他心上的一些重负,或许人老心软,本就是一种自然规律。我有时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使父亲冰雪般严苛的脾性,一点点融化如水,从此进入了温软季节。我记得,我生日前两天,他还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别忘了给自己做点好吃的。我简直骇异,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我去看望他时,他向我们絮叨的话题,不外是村里谁谁走了,谁谁又生病了;南园该施肥了,西沟的山地该耘一遍了;麦子该上三水了,谷子该间苗了。随着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村子里一辈儿故人的离去,他的内心世界,正在慢慢萎缩。我想,更大的孤独,正在向他走近。
我看到父亲的背,弯下去,弯下去。那是不停的劳作和几十年光阴的合谋。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干活”的代名词,村人说起他来,总会啧啧两下:“老米,那是牛一样的。”他不停地劳作,似乎是他活着的证据和意义。
我们小时,跟他一块儿下地。他将我和妹妹,从腋下一掐,一个筐里放一个,挑上筐就走;我娘牵着小黑驴在后,边走边用扒锄这里一下那里一下,锄些猪草。
我在筐里坐着,看着父亲,他的腰杆儿挺得笔直,轻悠悠地走着,像是散步;而劳作半日,再往回走时,他的腰身就像笔直的树干上挂了老沉的物儿,有一点点弯。等吃过午饭,再往地里去,他的腰杆就重新变直了,力气又回到了他身上。
在田里,父亲做的是出大力的活儿,母亲打些下手。我和妹妹呢,不捣乱就不错了。我们俩总是一边看父亲举镐扬锨用力刨地的样子,一边蹦蹦跳跳去踩他活动着的影子。有时候,他由直到弯、由弯到直的腰骨间,会发出“咯叭”一声脆响,我感觉那就是跑掉的力气。
我们看惯了他在田里劳作的样子:他深深弯下腰,头沉闷地吃入土里;忽地又直起身,尖儿扬到半空,擦着了那轮大如簸箕的彤红夕阳。他轻松铲一锨泥土,改畦引水,水里流着破碎的弯月,玉米地刹那享受着畅意的吮吸;他一手挥动镰刀,一手揽起金黄的麦子或谷子,像揽着金黄的儿女;他肩上驮着山样的麦捆子、谷个子,蹀躞走向地头。他有时疲惫至极的神态,让我心疼;有时我几乎怀疑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来。但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往田里去了。
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在他的劳作中流走和逝去;一天又一天,被他的农具刮擦得亮晶晶地薄下去;一年一年,他的腰板,弯下去,弯下去,再也直不过来了。
到了老年,他身边没了说话的人,他决绝地将自己关进了寂寞的壳内;孤独像“铁锈”一样,沾满全身。然而,只有农事,像一道雷,促他从孤独里一跃而起,走向门去,跟大地融汇。
也许都是这样吧,人都脱不了孤独;而把孤独打开一个口子,让光和暖涌进来的,是雷声一样的力量。
对于我父亲,那道雷,永远是农事。
(选自2018年6月14日《羊城晚报》)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将眼前的生活场景与回忆的片段穿插描写,文字平和冲淡却饱含深情,凸显人物形象。
B.文章描绘了一位固执、倔强、勤劳的父亲形象,壮年时的父亲为家庭打拼、任劳任怨,晚年时的父亲历经沧桑、孤独守望。
C.文章以“我”的视角看父亲,用对比的方法描写父亲的种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与理解。
D.父亲一个人守着老屋,不愿搬到新家,是因为暮年的固执,习惯了被孤独围绕,拒绝从中走出。
【答案】D(父亲“守着老屋,不愿搬到新家”是因为不舍老屋中的回忆,不舍土地和劳作,不愿改变朴素的生活习惯。)
13.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描写出父亲劳作时的踏实、满足与珍视。②以“他”开头的三组动作细节描写形成了排比,表现父亲劳作时的辛劳、卖力与畅快。③选取色彩鲜明的意象,勾勒出了父亲劳作的乡村环境。(每点2分,意对即可)
14. 请探究标题中“一个人住”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①“一个人住”是父亲的生活现状:独居老屋,老伴、村里的同辈故人纷纷离去。②“一个人住”是父亲孤独的心理状态:暮年的寂寥。③“一个人住”是父亲的情感坚守,离不开母亲、儿女曾与之共住的老屋、离不开耕耘一生的土地。(每点2分,意对即可)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发挥”不是“发泄”
——谈谈朗诵及相关的几个概念
王群
一说起“朗诵”,很容易想到与之相近或者相关的几个概念:“朗读”、“诵读”、“吟诵”,甚至还有“吟唱”,以及新近冒出来的“演诵”一词。这些概念在实际运用时不少人多少有些困惑。其实这里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概念外延的认知问题;一个是对概念内涵的认知问题。
有人觉得所谓的演诵确实感动了现场不少观众——诚然,是否能够感动观众的确是评价朗诵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但文本和基调(感情色彩和分寸)应该是朗诵艺术创作的依据,任何离开文本和基调(感情色彩和分寸)的朗诵艺术创作都是无本之木。而如果认为所谓的演诵也是一种风格的话,那么我想说,创新不是别出心裁,风格也不能出格,个性化非个人化,必须建立在共性基础之上。
当下朗诵,有人轻有声语言而重辅助手段,这一般存在于初学者之中;比如有人用尽洪荒之力,声音和情感有释放而无节制,这一般存在有一定基础的朗诵者之中;比如有人混淆朗诵与演戏的区别,这一般存在有“专业”水平的朗诵者,例如所谓的演诵者。
汪曾祺曾说:“作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米兰•昆德拉曾言:“古希腊哲学探寻世界问题,并非是为了满足所谓的某种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受到了认知激情的驱使。”因此,朗诵者应该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如果“为了满足所谓的某种实际需要”而喧宾夺主地运用辅助手段,大声嘶吼,满台飞舞,不是一心表达作品(斯坦尼语:“心中的艺术”),而是刻意表现自己(斯坦尼语:“艺术中的我”)的“做”法,则离朗诵艺术的本质渐行渐远,永远达不到朗诵艺术的最高境界。
目前,把诗词特别是古诗词当成了台词或其他文体在诵读的现象非常普遍。产生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一是朗诵者缺乏古诗词文体和语体特征的认知;二是朗诵者错把发挥当作了发泄,因刻意追求效果,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而故意忽略之。
我认为,无论哪一种原因,但凡丢弃了文本类别(文体)和语言风格(语体)的朗诵,无疑严重违背了朗诵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朗诵是以有声语言为主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活动。否则将会严重破坏了古诗词原本应有的高古、幽远、隽永、深邃之神韵。


展开余下试题因此,为了能正确引领、推动朗诵艺术,我们一定要认清朗诵艺术的本质:朗诵不是综艺节目,更不是杂耍;朗诵者不是在演戏,不是在念台词;朗诵舞台不是施展各种才能的秀场。
当然,舞台朗诵不仅是听觉的享受,也是视觉的享受。我们不反对舞台朗诵“戏剧化”的艺术处理,可以调动“灯、服、道、效、化”等一切手段,可以设置舞台情境,但必须以有声语言表演为主,必须以作品的文体和语体为基础,必须掌握态势语言表演的分寸。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对朗诵概念的困惑主要是由对朗诵概念外延的认知问题和对朗诵概念内涵的认知问题的引起的。
B.大声嘶吼,满台飞舞,不是一心表达作品,而是刻意表现自己,这样永远达不到朗诵艺术的最高境界。
C.以有声语言为主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朗诵,严重破坏了古诗词原本应有的高古、幽远、隽永、深邃之神韵。
D.要正确引领、推动朗诵艺术,我们一定要认清朗诵艺术的本质,在认识本质、抓住本质的基础之上,也可以适度地进行形式创新。
【答案】C (“否则”不是“从而”。)
16.下列对于“演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演诵常常能够感动现场的观众,但往往会忽视文本,过分夸张感情,从而受到专业人士的批评。
B.演诵者常常混淆朗诵与演戏的区别,重演而轻诵,将舞台当成施展自己各种才能的秀场。
C.演诵者常常是被“心中的艺术”所诱惑,而忽视了“艺术中的我”,忽视了对有声语言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
D.让夸张的演诵回归朗诵,需要朗诵者必须以有声语言表演为主,必须以作品的文体和语体为基础,必须掌握态势语言表演的分寸。
【答案】C(“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我”混淆。)
17.汪曾祺曾说:“作品是流出来的,而不是做出来的。”请结合全文,理解汪曾祺这句话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1)“流”,指抓住有声语言表达的规律,巧妙发挥,给听众自然而然的享受。
(2)“做”,指过分依靠舞台、布景及其他表演手段,喧宾夺主,让朗诵艺术成了带有发泄意味的个人表演。
(3)作者引用汪先生对文学作品创作规律的理解,巧妙类比,说明朗诵的一般规律。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目前,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的最终成效还有待观察,但有关数据已经证明,博物馆线上展览正在“走红”。自1月28日以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平均每天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平台总浏览量已超过60万人次。微博话题#云游博物馆#阅读量达2.1亿,讨论量达3.9万。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
线上展览为博物馆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度,但并不是每家博物馆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大馆一骑绝尘,小馆无人问津,二者差距甚为悬殊。此外,热度之下更凸显版权、技术、资金等问题,加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照猫画虎的行业通病,也让线上展览饱受质疑,难以达到“自来水式”传播效应,反映出其发展的局限性。
(苗袁龙飞《博物馆线上展览“破局走红”是机遇更是挑战》)
材料二:
伴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更为多样,许多博物馆开始利用各大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慕课平台推出线上讲解、趣味短视频和相关课程,为线上展览提供增值服务。而类似这样的做法也很好地吸引了观众,让他们收获更丰富的观展体验。
纵观各类线上展览,总体上它们在清晰度、可看性上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但展览水平参差不齐。不仅不同博物馆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同一博物馆的不同展览之间也有差异。
一些优质的线上展示表现出线上系统稳定、参观引导路线清晰、运行流畅等特点,并且在展示页面中提供图片另存、下载等服务,可供有需要的观众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初步实现借助线上展览资源共享。
与之相反,在一些可供VR实景参观的展览中,存在VR眼镜无法连接、系统运行不够流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展热情。此外,有些博物馆推出的线上展览只是简单地呈现线下展览的结构框架,或只是简单展示文物图片与展厅场景,内容说明不清,只能勉强满足观众的基本了解需求。既没有上文提到的整合多平台资源的丰富观展体验,也没有更多吸引观众关注的尝试。
面对上述问题,除了技术本身的应用有待逐步完善推广之外,线上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也同样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技术应当为需求服务,优质理念、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优质内容得以保障的关键。
(韩毅男《线上展览您满意吗》)
材料三:
云观展的背后,是高精尖科技所支撑的数字博物馆系统,悄无声息地履行着守护历史文化之使命。敦煌莫高窟60多个洞窟通过安装200多个传感器,凭借智能感知技术监控洞窟内的温湿度和病害;南京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现藏品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代表的智慧管理系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未来,机器人技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超级AI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使实体博物馆拥有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悉心保护人类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云观展衍生出数字博物馆的云教育,将惠及千千万万渴求知识的中国人。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普惠性的公共教育是僧多粥少的刚性需求,破解之道在于发掘数字博物馆的潜能。数字博物馆可创造更为精彩的互动模拟、更具黏性的用户体验和更易传播、可复制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文化装备的助力、信息科技思维的导入,传统场馆的展示空间将转变为更有效的交互式教育空间,还能鼓励观众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共同创作中,形成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生产相结合的“众包模式”。数字博物馆将全面改造传统实体文博场馆的公共教学平台、教学方式与教学成果传播媒介。
(周倩雯《云观展,如何拨“云”见艺》)
18.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线上展览走红,国家文物局线上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云春游”直播当日客流量堪比卢浮宫近一年的。
B.线上展览关注度极高,但是也并不均衡,大馆与小馆相比差别较大,大馆一骑绝尘,小馆无人问津。
C.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许多博物馆利用各平台为线上展览提供增值服务,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上展览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解决的办法,但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材料内容。A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一“淘宝直播‘云春游’活动,直播当天更是有近1000万人涌入,相当于法国卢浮宫近一年的客流量”可知,“堪比卢浮宫”的是“淘宝直播”;C项,“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无中生有;D项,“解决办法”扩大范围,材料一指出了弊端,并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线上展览取得了可喜效果,但是在技术、产品质量、系统运行、策展理念等方面仍然有待于提高。
B.有些优质线上展览可提供图片下载、另存等服务,供观众进一步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20年江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