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246  2020-06-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6]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首师附中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入学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
在实体书店萧条的同时,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凭借着在搜索、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冲击。苏宁易购的图书频道正式上线后,号称图书种类有60万种。而以家电发家的京东商城早在2010年底就开始卖书,在促销期间,京东图书音像日销售额高达千万。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电商的繁荣,电商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的价格,不断挤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并在近几年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同时,电子图书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加重了实体书店的萧条。《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连续10年上升,从2008年的24.5%到2018年的76.2%。数字出版物的高存储量、便于携带等特质及日渐完善的终端服务,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尽管不利的环境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其自身创新服务理念的滞后才是问题的关键。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
(取材于范新坤、陈梓的文章)
材料二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许多书商走进商业购物中心开设新店,演绎出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新业态。
2019年北京持续推进全市实体书店建设,市级财政将投入1亿元扶持200家实体书店,同时在全市加快书香驿站等阅读空间的建设。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书店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北京的涵芬书院内部古色古香,升级后打造全新的复合阅读空间;北京外文书店在7月举办“暑期外语学习类图书展”,集中展示外语学习类图书和各级读物,涉及英、法、俄、西、韩等语种,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在互联网时代,当真实可感的阅读和购物体验已成为最大优势时,实体书店更应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把线上书店的便捷和线下书店的体验同步结合,从图书内容服务向购物体验服务转变,重点吸引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为城市打造一方独特的高品质文化体验空间。许多实体书店不再单纯把书店当做传统的购书场所:书店里的咖啡店和花店满足白领放松休闲的需求;安静整洁的阅读区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和讲座使书店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既有以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等为代表的民营连锁书店,也有国营老字号新华书店。不再一味地等待读者上门,而是主动去追逐客流的做法,这无疑是实体书店的一大进步。
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当赚钱不再是书店的首要目的,当追求与倡导一种城市新生活方式成为书店的重要目标,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像三里屯这一区域就有三联、PageOne、言几又、春风习习等书店,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书店生态圈。在北京,书店达到这个密集程度,算是相当引人瞩目了。三里屯的商业氛围,非但不会破坏书店的书香气息,反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商业与文化的碰撞、融合,缔造出有格调的阅读空间,所以这些书店会聚集人气,成为区域热门文化的打卡点。可以说,书店业发展到今天,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当下的书店已经成为人文情怀、文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


浏览完整试题(取材于《人民日报 》)
材料三
过去10年,我国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转型期。一些书店突出重围,变得更加多元,更加注重“颜值”,书店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咖啡与文创用品已成标配,服饰、绿植、黑胶唱片、桌游、玩具等也纷纷进入书店空间,让读者多了些流连的理由。此外,作家频繁到这些书店举办讲座,也聚拢了大批的书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书店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有了新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想到书店,总会让人感到放松与安心。
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我们的书店,仅有慕名而来的读者和好奇闯入的游客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书店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否则,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也会因为灵魂的缺席而显得空洞。
在巴黎,曾经有“书店与咖啡馆一样多”的说法,有些书店的故事,上百年来依然被讲述着。比如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书店的二楼像是一个公开的私人图书馆,在这里每个读书的人都是那么认真安静。20世纪,詹姆斯•乔伊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亨利•米勒、庞德等众多作家都曾经聚集在这里。除了一些著名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不少旧书摊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据说摆书摊卖旧书这一传统源自18世纪……所以,书店的灵魂,其实是不挑场所是否高档的,而在于人群汇集于书店之后,诞生了什么故事,留下了什么记忆。
以三里屯书店扎堆儿为代表,一种新兴的书店文化,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下蔓延。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城,经常可以看到足以媲美大城市的书店。把书店当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正在成为人们的共同向往。而在书店硬件空前发达的时候,要更注重精神的滋养,别让背后的某种功利心与虚荣心占据主流。只有每家书店营造阅读空间与文化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书店灵魂”的存在,开办书店才能够拥有真正的意义。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实体书店衰落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电商的价格优势。 B. 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C. 人们拒绝纸质阅读。 D. 高品质服务的缺乏。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实体书店的转型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从传统模式向“书店+”的新商业模式转变。
B. 从图书内容服务逐渐转变为购物体验服务。
C. 从单一购书场所向多元体验增值服务转变。
D. 从以盈利为目的转变为营造综合文化空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书店转型升级的保障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B. 书店的多元增值服务主要是面向年轻人。
C. 占领城市中心成为书店发展的共同决策。
D. 三里屯书店生态圈是商业和文化的融合。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
B. 海明威等人是莎士比亚书店的灵魂源泉。
C. 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
D. 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
5. 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对实体书店转型的建议。
6. 莎士比亚书店里经常聚集着许多爱读书的人,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也有一群爱读书的人。结合原著复述他(她)读书的相关情节,并谈谈读书对他(她)产生的影响。
【答案】1. C 2. D 3. C 4. B
5. 答案示例:创新服务理念,改变经营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便捷;积极探索书店+的经营模式;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创造多元体验的文化空间;营造书店氛围,形成书店的灵魂。
6. 答案示例:在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中,沁芳桥边,落花一地,黛玉接过宝玉手中的书,越看越爱,只管出神。忽听到宝玉把两人比作张生和莺莺时,她满面通红,带怒含嗔,在宝玉着急道歉之后,她又破涕为笑,调侃起来。读书让黛玉看到了大观园以外的生活,读书让她知道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故事。她与宝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宝玉心意相通,彼此理解,感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依据“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电商的繁荣,电商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的价格,不断挤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并在近几年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可知“电商的价格优势”正确。
B项,依据“电子图书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加重了实体书店的萧条”,可知“数字化阅读的冲击”正确。
C项,于文无据。
D项,依据“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可知“高品质服务的缺乏”正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D项,依据 “当赚钱不再是书店的首要目的”“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可知,盈利仍然是书店的目的,只不过有所转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展开余下试题C项,以偏概全;原文说,“当追求与倡导一种城市新生活方式成为书店的重要目标,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书店前面有限制性词语“一些”。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依据“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可知“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不合文意。
C项,原文说“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否则,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可见“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的说法缺少了前提条件,过于绝对。
D项,依据“书店的灵魂,其实是不挑场所是否高档的”,可知“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范围扩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依据材料一结尾段“尽管不利的环境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其自身创新服务理念的滞后才是问题的关键……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创新服务理念,改变经营思路;依据材料一“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凭借着在搜索、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冲击”等,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便捷;依据材料二“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积极探索书店+的经营模式;依据材料二“实体书店更应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重点吸引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依据材料二“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创造多元体验的文化空间;依据材料三“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可知实体书店转型需营造书店氛围,形成书店的灵魂。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是作答时,一定要依据文本内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脱离文章观点作答。考生作答时,首先明确出大观园中爱读书的人选,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香菱、探春等,然后结合原著复述他(她)读书的相关情节,最后谈读书对他(她)产生的影响。
示例:在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中,沁芳桥边,落花一地,黛玉接过宝玉手中的书,越看越爱,只管出神。忽听到宝玉把两人比作张生和莺莺时,她满面通红,带怒含嗔,在宝玉着急道歉之后,她又破涕为笑,调侃起来。读书让黛玉看到了大观园以外的生活,读书让她知道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故事。她与宝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宝玉心意相通,彼此理解,感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庶出的三小姐探春曾与宝钗探讨过朱子《不自弃文》,意识到院子里每样东西都有自身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王熙凤病重期间,探春代管执事,兴利除弊,进行管理大变革。尤其将大观园的果树、花草、田地等挑选园内合适的老妈妈承包管护,多了收益,少了支出,老妈妈、姑娘们还得实惠。读书,让探春变成大观园里精明的女子。
香菱,既是薛家丫鬟又是薛蟠妾,利用空闲时间读诗、学诗。黛玉曾告诉她说:学诗并不难,“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因为香菱“学而不厌”,黛玉也愿意“诲人不倦”的教她作诗。香菱苦志学诗,白日学,夜里梦,黛玉不厌其烦耐心指点,终于学有所成,一首新巧有意趣的咏月诗,得到众人的一直好评。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展开余下试题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然想,早年北京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的这些高丘,如今几乎都荡然无存。若要登高,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不可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素无丘山的上海,就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7. 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趋之若鹜 B. 游目骋怀 C. 声名大噪 D. 荡然无存
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并为赋作诗,是因为这样 作品更容易成为好词章。
B. 普通百姓和文人一样喜欢登高,同样深受精神的熏染而陶醉,并诉诸于文字表达。
C. 作者写福州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往昔“登高”之处已经湮没于高楼大厦中的失落之情。
D. 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犹如口语,富有表现力;情感深沉,蕴含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9. 请对文中划曲线的语句作赏析。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10.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1. 作者为什么说今人将“重阳节”视为“敬老节”,是将“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12. 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反复提到“消逝的地平线”,这与本文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何联系?
【答案】7. A 8. C
9. 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现代文明一步步的取代自然之高,人们对于登高节的实质愈加模糊,突出表达自己对于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
10. ①列举诗词,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如第二段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是为了说明作者对于古人创作的好词章多是登高的佳作的看法。②作者引用大量古代登高的诗词,使古代的重阳节“登高”有了更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突出了古人对于“登高”的理解和重视。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古代的重阳节在时代变迁中带给作者的失落之情。
11. “重阳节”的美,在于它是古人“登高”的极致体现。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重阳节登高,是对人精神世界的熏染;对于普通百姓也是欢聚、娱乐的最佳时机。而今人将其仅仅视为“敬老节”,就极大的削减了其传承的“登高”的丰富的、本质的内涵,所以说,今人的“敬老节”让“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筋动骨。
12. ①文中的地平线是“远方”的代名词,而这正是“重阳节”登高的根本含义。②“消逝的地平线”意味着渐渐消失的习俗和它蕴含的文化传承。③表达出作者对登高所代表的古代习俗的敬意,以及逐渐逝去的惋惜。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趋之若鹜:意为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借以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不合语境。
B项,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使用正确。
C项,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使用正确。
D项,荡然无存:指完全不存在。使用正确。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把握好作者情感,切莫断章取义。
A项,根据“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并不是说文人登高喜欢登高是为了赋诗,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B项“并诉诸于文字表达”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并没有说“普通百姓诉诸于文字表达”。
D项“犹如口语”错误,本文引用了大量诗词,文章语言意蕴丰富。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鉴赏文章段落,要从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划线段落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沥青覆盖了旷野”“城市沦为蔽日峡谷”“石阶变成电梯”“丘山被纷纷削平”“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强调了自然之高慢慢地被现代文明取代,表达了作者对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表达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文章哪些地方引用了古代诗词,引用的诗词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引用古代诗词。文章的第三段列举了大量古诗词,“王勃《滕王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海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