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三 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它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岛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 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的250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不同,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但这将限制很多经济活动,还要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外,青藏高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将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都将结束。 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高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 A. 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 B. 海拔高于印度板块 C. 西面依山,东面傍水 D. 北缓南陡,西高东低 2.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 A. 天然屏障 B. 怀抱 C. 冲天石堡 D. 青春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 B. 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 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D. 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B. 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C. 尚未最后划定边界 D. 意在保护生态环境 5. 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理由的一项是 A. 管理面临挑战 B. 经济活动受限制 C. 影响原住民生活 D. 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 6. 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4. B 5. D 6. ①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②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③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④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⑤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⑥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C项,“西面依山,东面傍水”错误,原文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这里说的是“华夏腹地”,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原文“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未然变已然。将要起到的作用不等于现在就起到了作用。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说明的是给青藏高原已经造成的生态灾害,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果倒置了。文中“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行为对高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可知ABC为原因,文中“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知是结果。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B项,原文“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信息比对:多国科学家一起进行科考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是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故选B。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D项,“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错,原文“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将或然性的判断认定为已然性判断,这里的“科学范畴”不能等同于“科学能力”。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展开余下试题从“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差,在两千余里的中印边界上形成一道印度无法越过遑论大规模北上的巨大屏障”可概括出:是我国南部边界的天然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环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南傍水的地缘优势”可概括出: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中原政权发生天然联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可概括出: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可概括出: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可概括出: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可概括出: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8.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10. 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A 9. B 10. ①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 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项,克恭独持以平恕,意思是: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以:介词,用。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A项,“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错,“顾”意思是“再三”;句意应为: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项,“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错,文中‘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意思是: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可知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要逐一寻找,不能有所遗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简明扼要。 题干要求“‘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可从文中“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可知,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可知,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可知,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