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71  2020-06-2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
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房山区2020年高三衔接诊断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不过传染病也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形成制度。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当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30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40天。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
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在人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
(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的舞台。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们人类。
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如结核病;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


浏览完整试题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从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的能力。
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而2019新型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毒手的典型。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
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太快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如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SARS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自然灾害一样。
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平。
(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
B. 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C. 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
D. 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B. 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
C. 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
D. 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
3. 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 相生相克: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
C. 死灰复燃: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
D. 犬牙交错: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恢复期。
B. 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
C. 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不例外。
D. 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键举措。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
【答案】1. D 2. B 3. D 4. B
5. (1)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2)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3)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4)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5)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D项,“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分析可知,接种疫苗使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并非彻底消失,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B项,“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分析可知,“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传染病产生了新的形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D项,错误。结合材料“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分析可知,“犬牙交错”在文中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重因素参差交错。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展开余下试题B项,“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生疫情的社区,等等”分析可知,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是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行传播,外出必须戴口罩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题干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结合材料一“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等”分析可知,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结合材料一“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1886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分析可知,19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的模式;结合材料一“这一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材料二“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等”分析可知,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结合材料二“2003年SARS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分析可知,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结合材料“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社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分析可知,要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①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②,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③为鸿鹄凤皇④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②耰: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④凤皇:凤凰。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 丑:凶恶
B. 未赏而民劝 劝:勉力
C. 今者宽也非周公 非:非议
D. 戎夷违齐如鲁 违:离开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 固妄诽訾
B.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无山林溪谷之险 则未之识
D. 道其不济夫 其皆出于此乎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 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 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 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 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 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 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10. 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11. 阅读下面《论语》 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注释:①放,依据。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展开余下试题(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答案】6. A 7. D 8. C 9. A
10.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11. (1)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
(2)孔子认为君子懂得道义。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丑”,耻辱;“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意思是: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
B项,正确。“未赏而民劝”意思是: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
C项,正确。“今者宽也非周公”意思是:现在辛宽非议周公。
D项,正确。“戎夷违齐如鲁”意思是: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中的实词、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固”,一定;第二个“固”,固陋;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意思是:而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
“固妄诽訾”意思是:固陋狂妄,横加诽谤。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意思是: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项,第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第二个“之”,代词,这样;
“无山林溪谷之险”意思是:这里没有险要的山林溪谷。
“则未之识”意思是: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D项,两个“其”用法和意义一样,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道其不济夫”意思是:道义大概行不通了。
“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于这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C项,错误。“杀”,消减,衰微;故“子孙弥杀”意思是:子孙越来越衰微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正确。
B项,“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说法错误。结合“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分析可知,伯成子高是因道德衰微而选择“耕在野”。
C项,“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说法错误。结合“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分析可知,辛宽意在表达他对于先君周公封于鲁地的强烈不满,选项张冠李戴。
D项,“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说法错误。他是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即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11题详解】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认真翻译文本基础上,结合句子关键字词和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作答本题需要理解以上四则材料的内涵。第①句,“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第②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③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第④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此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综上所述,整合归纳“孔子对‘利’的态度”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精读文本中关于形象的描写,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还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本题要求“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首先明确第二则材料的观点: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然后分析戎夷的行为。结合“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分析可知,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
标签: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房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7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