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292 2020-06-25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逐题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谛。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体现明太祖既重法律又重伦理情怀。
C.“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之间存在相通性,目的都是使百姓“向善”。
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法律道德化并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浏览完整试题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列举不同时代的事例,论证了“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治理的传统。
B.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材料,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观点。
D.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德法互补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在治国上的特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结合原文第二段来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严刑治国的同时德化天下”这个观点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这对违法者具有约束力的同时,对百姓也有教化作用。
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于明代,《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就明确地阐释了政刑与礼教的关系。
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实施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明刑弼教传统,国家方会兴盛。
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断章取义,以部分代整体。“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应该是“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全球近视人口比例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美国《眼科》杂志发文称,2000年全世界约14.06亿人近视,占世界人口22.9%,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47.58亿,占世界人口49.8%,50年间将增长约2倍,其中10~25岁亚洲近视人口增长最快。美国青少年近视率约25%,英国小学毕业生近视率低于10%,德国青少年近视率在15%以下。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越发严重,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通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而根据目前的调研数据,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74.4%、83.3%和86.4%,其中85%~90%都是近视眼。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儿童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阅读时间延长。研究证实,亚洲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上课时间比欧美多2小时。上海15岁中学生每周做作业的时间约14小时,而英国仅为5小时,高强度的学习负荷势必挤占了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造成儿童青少年用眼过度,从而导致近视率上升。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带来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增加也是近视率上升的又一诱因。
长期以来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近视率上升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近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一种疾病。另一方面,家长的模范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家长一边担心子女的视力问题,一边自己不停地玩着手机,这些行为对子女的视力健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摘编自尹小俭《如何降低居高不下的近视率》,
《光明日报》2018年8月20日)
材料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问题作出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日前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学生等方面应采取的防控措施,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针对青少年玩网络游戏过多导致视力下降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
建立适龄提示制度,首先需要监管部门严格依法履职,组成专业性、权威性强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审核每款网络游戏并做出适龄提示要求,游戏运营方必须执行。我国2010年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适龄提示”的部分内容,但把制定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的职责交给了游戏运营方,由游戏经营单位自己根据游戏内容进行指引和警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游戏运营方打“擦边球”敷衍塞责的情况屡见不鲜。现在建立适龄提示制度,不能再由游戏经营方自己审核内容和根据内容做出指引警示,而必须由监管部门成立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根据审核做出相关警示要求,游戏运营方必须严格落实,违反者须受到处罚。
(摘编自《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打中了“七寸”》,
《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1日)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下降问题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公开报道显示,过去20年,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提升1.45厘米,但是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降,我国青少年的柔韧性、爆发力、肌力、耐力、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肥胖率、近视率则居高不下。
针对这些问题,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摘编自操秀英《体质状况成学生素质明显短板》,
《科技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四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近视率也接近40%。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从中可以看到政府防控近视的决心,也反映出近视蔓延的严峻形势。一项针对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在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北京初中新生近视率超过六成,而韩国19岁青少年达到了惊人的96.5%。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10%左右。可以说,尽管近视人口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近视人数的上升比例远超正常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过去,许多人认为这跟“基因遗传”“近距离工作”有关,但并未找到明确的科学证据。目前,更具共识的关联因素是“户外活动强度”。花更多时间在户外,适宜的光强和不受阻碍的视野更能保护好眼睛,相反,闭门不出的孩子即便经常参加室内运动,也起不到效果。换句话说,近视病是“宅”出来的。对此,欧美家庭教育普遍主张“踢也要把孩子踢出门去”,而在我们这里,近年来户外活动时间大量缩短,恐怕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展开余下试题
(摘编自扶青《狠抓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南方日报》2018年8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世界的近视人口数量在逐年大幅增长,预计21世纪中叶将接近总人口的一半。
B.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肌力、耐力呈下降趋势,近视率却远高于英、美等国,身体综合素质明显下降。
C.调查显示,与世界大多数地区近视人口呈上升趋势相反,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
D.日、韩等多个亚洲国家近视人口的增长速度较快,上升比例远超过正常水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只是指出“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10%左右”,并未指出其近视率呈下降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低龄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青少年视力状况不容乐观。
B.监管部门成立专家委员会并对网络游戏进行审核,做出相关警示要求,这是建立适龄提示制度的保障。
C.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比例随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增长,显然繁重的学习是青少年近视的根本原因。
D.我国青少年室外活动时间普遍较短,这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有许多不利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显然繁重的学习是青少年近视的根本原因”于文无据,从材料一中“高强度的学习负荷……青少年视屏时间增加也是近视率上升的又一诱因”“长期以来社区……另一重要原因”可知,“繁重的学习”只是原因之一。
6.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改善我国青少年目前的视力状况?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 ①国家层面:落实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适龄提示制度。②社会层面:加强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建立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③青少年自身:重视体育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合理利用电子信息科技,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学会正确用眼。(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观察四则材料可知,四则材料主要从国家、社会、青少年等层面来阐述我国青少年目前的视力状况,那就应从这几个层面入手分析。①从国家层面来说,结合材料二可知,要落实好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委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适龄提示制度;②从社会层面来说,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可知,要加强社区和家庭公共视力教育,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建立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综合素质;③从青少年自身来说,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青少年自身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沉溺于网络游戏,要合理利用电子信息科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治河
孟庆玲
秋晨,黄河。
沿着河堤,青龙县知县刘丰默默走着,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堤。四年来,这段河堤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某处弧度如腰背佝偻,某处风声如哮喘起落……
刘丰清楚地记得刚赴任那年夏天的情景:黄河浊浪排空,灾民伸向天空的双手,七零八落的庄稼,摇摇欲坠的落日……四年来,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勘测水情,制定治河战略:以黄河为主,辐射周围水域,全盘治理;研制治河方案:筑堤固堤,疏通河道,引沙造田。
和黄河死缠烂打几年,青龙县有了明显改观:水患少了,田地多了。只是,刘丰的身体却垮了,白天忙于事务尚可,一到晚上,哮喘常憋得他喘不过气来。
巡完最后一次堤,刘丰就要离任了。他政绩突出,口碑不错,升迁应该没问题。但他因力主收回水患后的无主荒田、泥沙造的田为官田,以田养河,激怒了觊觎已久的豪绅们——据说,告他贪污不法的联名信已送到京城了。
起风了,堤上的草木狂舞起来。刘丰干咳了几声,加快脚步,向外堤口走去。外堤口原是荒土坡,修堤固堤时,刘丰顺便把它修成了集市,每到集日,卖农具的,卖土产的,等等,熙熙攘攘。
刘丰和赶集的人大多熟识,一路上不停打着招呼。在一走方郎中面前,刘丰停伫了片刻。走方郎中显然不是本地人,五十多岁,面白,微须,方巾,长袍,一手摇串铃,一手拿“妙手回春”的招牌。
见刘丰探询的目光,走方郎中开了腔:“敢问刘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刘丰摆手笑了笑,转身欲走,又停住了脚步,奇怪这走方郎中怎么会认识他。
“大人脸色萎黄,腰背佝偻,神疲气弱,显然是痰滞恶阻,肺失宣肃,天气渐凉,一定要当心啊。”
刘丰问道:“此病先生能医否?”
走方郎中拈须微笑:“请大人先回答问题,答得出来我就能治。”
刘丰笑了,看不出这郎中还挺有意思:“先生请讲。”
“请问大人如何治河?”“疏导。”“治民呢?”“仁爱。”“廉否?”“廉。”“大人言行如一?”刘丰沉吟片刻,答道:“如一。”“既如此,大人的病有治了。”
话音未落,刘丰身上银针一闪,哇的一声,已吐出几口淤血……
刘丰欲付诊金,走方郎中笑笑:“如果大人实在要给,就把这个送给在下吧。”走方郎中指了指刘丰颈上的银锁。这银锁不值钱,且因长时间佩戴变得暗黑,却是一位朋友所赠。刘丰心有不舍,但听郎中如此说,还是将其解了下来。
不久,京城终于来了消息:刘丰治河有功,赴京候命。
拜见吏部郎中王大人时,刘丰吃了一惊,这王大人好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王大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物件:赫然竟是刘丰的银锁,却擦得晶莹透亮,洁净如新。刘丰大惊,向王大人俯身拜了下去。
“大人没想到吧,本郎中即是走方郎中,”王大人扶起刘丰,拈须微笑:“不必谢我,当初我可是去考察你的呢……大人近来身体可好?”
刘丰连连点头,不经意间已泪光盈然。
王大人将洁净的银锁放到刘丰手里:“欲安身先安心,银锁是镜子,如何安心,大人心里该有数吧?”
刘丰不敢看王大人的脸:他治黄河,斗豪绅,爱百姓……却也有软肋——爱社稷也爱美人。赠他银锁的朋友即是青楼女子如风——为替某豪绅公关,如风色诱刘丰,最后却爱上了他……
隔着窗棂,阳光暖暖地流下来,跳动的金色像一条河。刘丰就想,王大人才是真正的治河高手啊。他做出决定,把银锁的故事和盘托出。一抬头,王大人正微笑着看他,眼睛清亮,下巴微仰,他们中间是一盆清新文竹——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处“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等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河堤的状况,又写出了刘丰的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语言简练又生动。
展开余下试题
B.文章特意交代走方郎中的容貌、衣饰、动作等,表明刘丰对走方郎中印象深刻,这与下文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的情节形成呼应。
C.王大人向刘丰索要银锁的情节,暗示了他对刘丰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而这一调查应该与告刘丰贪污不法的联名信有关。
D.治河之前灾民凄楚的状况和治河之后集市熙熙攘攘的状况形成了对比,侧面反映了刘丰治理黄河的成绩和为官爱民之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赏析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不准确。文中刘丰拜见王大人时,只是觉得面熟,并没有认出来,故而选项中“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错误。
8.银锁的故事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在情节上,银锁的故事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显曲折,引人入胜。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银锁的故事给刘丰正直、能干的形象加上新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丰满。③在主旨上,本文主体部分赞美廉政,银锁的故事又加上了知错就改的意思,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启发意义更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本题属于情节作用分析题,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旨、手法等方面具体分析。在本文中,银锁的故事貌似闲笔,实际上却不然,作答时可以从塑造刘丰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其在情节曲折和主旨丰富等方面的作用展开具体分析。
9.小说结尾“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①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不知不觉间,美好的春天已经到了。②它照应了前文的秋晨、秋风等,表明了时间的推移,使情节发展的脉络更清晰。③这是刘丰看到文竹时的内心感受,写出了刘丰在交代了银锁的故事后轻松释然的心情。④这也表现了王大人对刘丰的认可、欣赏,以及对刘丰坦承银锁之事的欣慰之情。⑤这句话突出了春天之美,暗示刘丰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⑥这句话写的是春天到来,同时又暗示着人物的心情,两相结合,方法巧妙,作用非凡。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问题,一定要找到所考查语句的位置,认真分析其字面意思和象征意义,分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个句子,有什么象征含义,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心情,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等;另外,还要从行文结构、文章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良永,弘治三年进士。督逋两广,峻却馈遗,为布政使刘大夏所器。正德初,父丧除,待铨阙下。外官朝见毕,必谒刘瑾。鸿胪导良永诣左顺门叩头毕,令东向揖瑾,良永竟出。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瑾诛,起湖广副使。寻擢广西按察使。发巡按御史朱志荣罪至谪戍。迁山东右布政使。旋调浙江,改左。
钱宁以钞二万鬻于浙,良永上疏曰:“四方盗甫息,疮痍未瘳,浙东西雨雹。宁厮养贱流,假义子名,跻公侯之列。赐予无算,纳贿不赀,乃敢攫民财,戕邦本。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乞陛下下宁诏狱,明正典刑,并治其党,以谢百姓。”宁惧,留疏不下。谋遣校尉捕假势鬻钞者,以自饰于帝,而请以钞直还之民,阴召还前所遣使。宁初欲散钞遍天下,先行之浙江、山东,山东为巡抚赵璜所格,而良永白发其奸,宁自是不敢鬻钞矣。宁方得志,公卿、台谏无敢出一语。良永以外僚讼言诛之,闻者震悚。良永念母老,恐中祸,三疏乞休去。
世宗即位,中外交荐。拜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以母老,再疏乞终养。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诏月给三石。久之,母卒,诏赐祭葬。皆异数也。服除,以故官巡抚应天,即家赐教。至衢州疾作,连疏乞致仕,未报遽归,卒。赐恤如制,谥简肃。
(选自《明史•方良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B.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C.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D.及吏部除良永河南抚民佥事/中旨勒致仕/既去瑾/怒未已/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刑部郎中周敏力持/乃不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既去”的主语为良永,意为良永离京以后,“怒未已”的主语是刘瑾,因此应在“既去”后断开,排除B、D两项;“欲假海南杀人事中之”意为“想借海南杀人之事中伤他”,中间不能断开,另外“刑部郎中周敏”为官职加人名,做主语,要在前面断开,故排除C项。选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铨:量才授官。铨选为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除高级官吏由皇帝任命外,一般由吏部按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B.左:文中指“左布政使”,明代布政使设左、右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古代总是以左为尊,如“虚左以待”。
C.公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D.服除:守丧期满。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选项中“古代总是以左为尊”错误,以左为尊或者以右为尊,各代情况不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良永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外官到朝廷觐见皇上后,必去拜谒刘瑾,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但他不去;他还揭发钱宁倒卖宝钞的罪行。
B.方良永为官清廉。他赴两广督促催交欠款,拒绝别人的馈赠,被布政使刘大夏赏识;他家没有多余的资财,皇上还为此下诏每月赐给他三石粮食。
C.方良永得到朝廷内外很多官员的认可。刑部郎中周敏在他被中伤时竭力为他争辩;世宗即位后,朝廷内外的官员纷纷向世宗推荐他。
D.方良永是个孝顺之人。念及母亲年纪已大,担心自己的言行招来祸端而无法供养老母,他多次上疏请求辞官归乡。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有人劝他到刘瑾家去”错,由原文“令东向揖瑾”可知,是让他“面向东向刘瑾作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镇守太监王堂、刘璟畏宁威,受役使。臣何敢爱一死,不以闻。(5分)
译文:
(2)尚书乔宇、孙交言,良永家无赢资,宜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5分)
上一篇: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五)(逐题解析)
下一篇: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20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9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