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1  2020-06-2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具有早熟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努力摆脱“神”的崇拜,寻求人文理性。周朝的先贤在思考人和天的关系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神,而是要有人文自觉、以德配天,这里其实就是“人”的觉醒,表达出人文精神的追求。这种人文精神的追求是通过教育得以体现的,出现了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所以,世界上很多中外学者,把中华文明称之为“儒教文化”。这一个“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中华文明确立了一套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在世界各种文明形态中,只有中华文明以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与此相关,中国产生了世界古文明中最成熟的教育制度。
为什么说“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何以“人文”去“化成天下”就是教育。儒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失去人文文化制约的社会建立合乎“人道”的和谐秩序。所以,儒教的“教”,就是希望儒者致力于教育,能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标。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儒家并不仅仅是把教育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还特别关注个体人格,关注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孔子的“成人之教”、孟子的“自得之学”、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均有发展个体人格、弘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文精神。
孔子的理想是“成人之教”。他的所谓“成人”其实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即应该是在智慧、意志、德行(即智、仁、勇)等各方面均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其实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君子”。所以,孔子十分关注如何开展“成人教育”,强调培养理想人格的君子,教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同时希望个体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理想的“成人教育”。孟子把教育人理解为个体人格的自觉,即“自得之学”。他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唤醒个体“良知”的自省,通过自我反省,能够发现自己内在的德性,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一个君子、一个贤人。从君子、贤人又可以修行到圣人,所以儒家文化在推动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发展个体,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其实这都是一种人文教化。
另外,儒学创立的同时形成了儒家经典,这些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不是上帝的训谕,而是三代先王、儒家诸子人文理性的历史积累,是人文文化的经典、历史理性的经典,特别是其中包含着大量论述教育的经典、实施教育的教材。儒家经典主要就是讲如何培养人、教育人,也就是成人之教。
可见,儒家人文教育基本上致力于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家国天下。通过教育来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最终实现和谐家国与大同天下;另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以启发个体的内在潜能和人文精神的发掘。所以,儒家教育的核心既包括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又包括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从这两重意义上来说,儒家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
(摘编自朱汉民《文化复兴与书院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教育为立国之本并有最成熟的教育制度的文明形态。


浏览完整试题B.君子是儒家教育理念中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一种能弘扬自己的主体精神的人。
C.儒家教育虽然致力于大同天下的实现,但更注重通过教育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D.儒家经典体现出以育人为重点的显著人文性特征,因此它并不是上帝的训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述孔子与孟子等人的教育理念,论证了儒家注重通过教育来化成天下。
B.文章论述了“儒教”的根本任务,谈及其维护社会与关注个人两方面的内涵。
C.文章论述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传统,是论证“儒教”是一种人文教育的前提。
D.文章以儒家为基本立场,对儒家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越深入的接受孔子的“成人之教”,就越能摆脱对神明的崇拜与依赖,从而找到追寻人文理性的道路。
B.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孟二人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C.中华文明确立以教育组织为传播形式的文明体系,这有赖于以“成人”“德育”为本的儒家学说的出现。
D.如果儒者不致力于教育,不关注个体人格、个人的责任、潜能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就难以建立。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展开余下试题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娃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C.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8.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脱离文本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承元,士真第二子。兄承宗既领节钺,奏承元为观察支使、朝议郎,兼监察御史,年始十六。元和十五年冬,承宗卒,秘不发丧,大将谋取帅于旁郡。时参谋崔燧密与握兵者谋,乃以祖母凉国夫人之命,告亲兵及诸将,使拜承元。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承元谓诸将曰:“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齿幼,欲使领事。承元欲效忠于国,以奉先志,诸公能从之乎?”诸将许诺。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密疏请帅,天子嘉之,授检校工部尚书,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邻镇以两河近事讽之,承元不听,诸将亦悔。及起居舍人柏耆赍诏宣谕滑州之命,兵士或拜或泣。承元与柏耆于馆驿召诸将谕之,诸将号哭喧哗。承元诘之日:“诸公以先世之故,不欲承元失此,意甚隆厚;然奉诏迟留,其罪大矣!”遂拜诸将,泣涕不自胜。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承元出镇州,所从将吏有具器用货币而行者,承元悉命留之。承元昆弟及从父昆弟,授郡守者四人,登朝者四人,从事将校有劳者,亦皆擢用。俄而移镇鄘坊丹延节度使,便道请觐,穆宗器之,数召顾问。未几,改凤翔节度使。凤翔西北界接泾原,无山谷之险,吐蕃由是径往入寇。承元于要冲筑垒,分兵千人守之,赐名曰临汧城。凤翔城东,商旅所集,居人多以烽火相警,承元奏益城以环之。承元宽惠有制,所理称治。太和七年十二月,卒于平卢,册赠司徒。
(节选自《旧唐书•王承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展开余下试题B.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C.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D.承元拜泣/不受诸将/请之不已/承元曰/天子使中贵人监军有事盍先与议/及监军至/因以诸将意赞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予大臣作为权力的标志,被授予节钺的大臣称为持节。
B.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遇有敌情时通过点燃烟火迅速传达报瞥信息。
C.工部,古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D.元和指年号。年号是汉武帝始创的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太和、天宝、庄宗、穆宗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少年得志,屡获举荐。他年仅十六岁,就被兄长奏请朝廷,担任过观察支使、朝议郎、监察御史等多个职位。
B.王承元忠君奉诏,劝谕部下。他不恋先祖旧地,密奏朝廷请求另派节帅,在柏耆宣诏时积极劝谕号哭喧哗的将领们接受诏令。
C.王承元不重名位,效忠国家。诸将因他年幼想让他接任亡兄之职时,他拒绝接受,后因诸将答应一起效忠国家,才同意就任。
D.王承元守职尽责,治政有方。他任凤翔节度使时,在要道修筑堡垒防止吐蕃人侵,在凤翔城东增加城垒护卫居民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于衙门都将所视事,约左右不得呼留后,事无巨细,决之参佐。
(2)承元厉诸将,乃尽出家财,籍其人以散之,酌其勤者擢之。
(二)诗歌鉴赏(本题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15.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郁郁不得志,不得已而开始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但内心又思念故国,于是在放逐的路上频频回望,文中 , 便是这一心理矛盾冲突的生动体现。(屈原《离骚》)
(2)年老的琵琶女回顾自己少无知轻狂,不懂得轻春韶华的重要性,而随随便便地浪费消磨掉,文中 , 便是上述情形的真实写照,为其孤独不幸的老年生活埋下伏笔。(白居易《琵琶行》)
(3) , 表现了春冬之时,三峡一带水流清澈、碧绿,倒影着四周景物的影子,这一美好的景致。(郦道元《三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共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在学本事、长见识的过程中,舒适反而会是一种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每天没少做题,成绩却不见进步,仔细检查发现,孩子做的都是自己会的那几种,表面看数量不少,其实是在不断重复。只愿意驾轻就熟,不愿意费劲解决难题。这种学习,很难进步。勇于走出舒适区,向艰难区进发,才能真正长本事。
其实,舒适区就像一个圆。( )。任何事情都不是 的,越 ,不愿努力,这个圆就小得可怜。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气温一下降,这个“舒适”就有几分可疑。苏东坡有首诗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激愤之作。不在挫折中磨砺,怎么可能成功呢!满足现状, ,错失的是更大的舞台。
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应该从不断走出舒适区开始。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发展空间就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
B.你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这个圆的圆周就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发展空间就越大。
C.这个圆的圆周越大,人生体验就越丰富,你就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发展空间就越大。
D.这个圆的圆周越大,发展空间就越大,你就越不怕吃苦,向外开拓,人生体验就越丰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妨碍 一挥而就 如履薄冰 作茧自缚
B.妨碍 一蹴而就 如履薄冰 作茧自缚
C.障碍 一挥而就 畏首畏尾 故步自封
D.障碍 一蹴而就 畏首畏尾 故步自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B.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把自己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当做最高追求,什么也不愿干,那他的舒适区就只有“桶”那么大。
C.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以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什么也不愿干,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D.那个古希腊的犬儒主义者第欧根尼,什么也不愿干,把蜷在一个桶里晒太阳为最高追求,那他的舒适度就只有“桶”那么大。
20.阅读下面文字,列出法国抑制房价的三条措施。每条措施不超过六个字。(6分)
法国法律规定,本人居住房屋(一家只能有一处)以外的房产,如果拥有期限低于30年,出售时的升值部分要缴34.5%的升值税。其他升值部分纳入出售者当年的收入总额里,纳收入所得税。如果购入住房不出租而等待升值出售,法律规定第二住宅的房产税比第一住宅要高一倍。购入房产用于出租,虽然一般而言是自由定租金,但在巴黎等大城市涨租往往就只能按照每季度公布的建筑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指数来上调,不允许超出这些指数。同时规定任何新建房产必须建比例为30%的低租金社会福利住房,由此保障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权。



21.下面是“遗忘实验”测试数据表。请根据图表内容,总结出知识遗忘的一条规律,并从中得出一条与学习有关的启示。要求语言简明,表述准确。规律不超过15个字,启示不超过30个字。(5分)

(1)规律: (2分)
(2)启示: (3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沉默”,徐志摩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鲁迅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泰戈尔说:“沉默蕴蓄着语声,正如鸟巢拥围着睡鸟。”阿拉伯谚语中有:“谈话使人关系密切,沉默造成人与人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西藏自治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